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ED)成立於1994年,作為一家活躍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領域的民間研究型公益機構,機構以守護地球家園常青,促進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立足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環境現實問題,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科學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為政府、企業及社會公眾提供前沿的數據、信息、分析以及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概述


1994年,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ED,前身環境與發展研究所/LEAD中國)在北京成立,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民間環境NGO之一,創始人李來來。
在機構創始之初,面對國內相對不成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立足於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公眾教育和環境信息的開發與服務,推動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國的普及,尤其是培養了一批目前走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前沿的領袖人才,促進了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在機構發展過程中,隨著國內環境課題的變化,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同時,更注重尋求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可行方案,機構堅持立足現實問題,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科學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不斷為政府、企業及社會公眾提供環境領域前沿的數據、信息和分析。
十多年來,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先後開展了LEAD中國、新經濟中國(NVC),青少年能源可持續發展教育(YSEE)等重點項目,推出了一系列在環境領域有所影響的出版物和報告,今後,機構將重點關注生態社區與教育、可持續發展經濟和氣候政策領域,幫助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
機構願景
守護地球家園常青,促進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
機構使命
通過項目實踐與理論研究,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利益相關方提供智力支持,尋求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可行方案。
機構理念
科學而嚴謹的思考;
腳踏實地的行動;
勇於創新,時刻走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前沿;
核心關注領域
可持續發展經濟: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促進中國綠色企業的發展;
生態社區與教育:推動中國生態社區的建設,並在學校中廣泛開展各類環境教育;
氣候政策:在氣候危機越來越嚴峻的今天,通過政策研究,影響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行動;

可持續經濟領域


工業革命后,世界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由此帶來的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環境和生態惡化等危機卻日益挑戰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在發展模式上進行深刻的反省和深入的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支持以綠色企業為生力軍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
新經濟中國項目(NVC)
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中國開展的公益項目,定位於中國綠色中小企業的能力建設和投資促進。在項目開展的
生態廁所在鳥巢
生態廁所在鳥巢
7年中,共有400多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創業的中國中小企業參與了新經濟中國項目的能力建設和融資對接活動,已有60家企業得到重點培育,並幫助超過20家的企業獲得了不同形式的融資,總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
主要行動:
提高綠色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系列培訓;
推動企業家交流與互動的沙龍;
由國際諮詢顧問和國際商學院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
展示中小企業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年度論壇;
以撰寫案例、拍攝紀錄片等方式為優秀的綠色中小企業進行國際宣傳;
推薦企業家參加國際交流、展會和投融資對接活動;
促進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引進與輸出的合作平台……

生態社區與教育領域


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人們生態意識的強化和生態文明的完善,使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維護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多維生態教育體系,以中小學學校環境教育和社區教育為重點,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建立生態倫理規範和生態道德觀念,塑造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的生態文明。
青少年能源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YSEE)
2003年,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ED)推出青少年能源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YSEE),項目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主題,以全國具備或希望培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教師為主要目標人群,幫助其在中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中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和行動研究。YSEE項目自開展以來,通過與全國近20個省/市級教育、環保部門合作,已在400多所學校中推廣了可持續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由1,500多名具有能源相關基礎知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教師網路,在這些老師的帶動下,累計使150,000名學生受益。同時,YSEE項目還先後開發了能源教育課本和教具,在項目學校中廣泛使用。
主要行動
教材開發:項目與出版社合作開發了多本可持續發展教育方面的教材,其中,《未來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學生用書和教書用書在全國項目學校中廣泛使用。
基金:項目長期設立課程研究基金和課外活動基金,面向全國項目學校公開接受申報,推動項目學校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
生態校園專家組考察蒲公英中學
生態校園專家組考察蒲公英中學
諮詢:項目可持續教育領域專家團隊為教師進行定向諮詢;
培訓::組織教育領域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專家對項目學校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培養互動教學技能。
交流::推薦項目學校的優秀老師和青少年參與環境領域國際會議和國際交流。
互動活動:在國際先進教學理念下鼓勵教師組織特色學生活動,其中以提高青少年環境自主意識為目的的青少年“1 6”氣候影響力行動取得了社會廣泛關注;
生態校園:以北京蒲公英中學生態校園改造為試點,開發並推廣生態校園建設模式。

氣候變化領域


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的地球氣候系統的深刻變化,已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受到顯著影響和擾動,颶風、乾旱等全球極端氣候頻頻上演,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物種滅絕,糧食產量波動、疾病多發……如果不能及早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這些危害將變得不可收拾,氣候變化的大災難終將到來。
項目官員在坎昆氣候大會
項目官員在坎昆氣候大會
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氣候變化領域,前期針對氣候變化議題與本土NGO工作的結合點,對本土NGO進行專業培訓,集合本土NGO應對氣候變化案例,推動本土NGO氣候變化相關項目的開展。
中期重點跟進國際氣候談判,為國內各界提供氣候變化領域信息平台,通過政策研究和行動推進國際談判在MRV和技術轉移上的工作,同時在國內開展農業領域MRV體系的研究,促進體系建設。

歷史軌跡


2010年3月,在萬通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展生態學校建設項目;
2009年8月,與民促會合作,開展中國氣候草根組織培訓;
2009年5月,在農業部農墾中心的支持下,開展全國農業廢棄物資源調查,並提出廢棄物利用建議;
2008年9月,在發改委和《投資北京》雜誌社的支持下,開展北京節能企業調查;
2008年8月,在國際勞工組織的支持下,開展綠色商業選擇(GDB)項目,著手綠色創業系列教材編寫;
2006年,在福特汽車環保獎支持下,開展針對環境NGO的組織戰略規劃、項目管理、團隊建設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培訓。
2005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荷蘭委員會支持下,組織、執行“東寨港中小學教師環境教育項目”,普及紅樹林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社區環境認知 和公眾參與。
2005年,在樂施會的支持下,組織、執行NGO與政府在扶貧發展領域的合作論壇,旨在建立NGO自我交流、學習及能力建設的機制,項目活動 包括NGO/政府合作的系列討論和信息交流,提升NGO/政府合作能力的能力建設,實地參觀/學習,建立小型“NGO/政府合作”創新基金以及資助NGO 實施與政府合作的創新實踐。
2003年,在福特基金會、香港樂施會、GGF和荷蘭駐華大使館支持下,組織、執行“草根NGO能力建設項目”,通過開放的交流、學習和社會 實踐增強草根組織的能力,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2002年,在殼牌中國公司的倡議和資助下,啟動“青少年能源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YSEE)”,啟動編寫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程——《可再生 能源》,組成了國內生態學、能源學專家和一線資深教師參加的教材編寫隊伍和培訓隊伍,推動可再生能源教育和公眾參與;
2002年,執行“提高環境NGO能力建設項目”,與荷蘭專家一起執行在“北京稻香湖環保NGO能力建設培訓”,是在中國本土舉辦較早的有關 NGO能力建設的綜合培訓。項目創建了“天地人和”環境信息網站,並為NGO免費提供虛擬主機和免費郵件系統服務。
2002年,在WRI花旗銀行、殼牌中國的支持下,組織、執行“新風險投資(現更名新經濟中國)項目”,該項目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發起,定位於中國民營企業的投資促進和能力建設,幫助民營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獲得融資機會,引導風險投資流向,並從推動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角度,探索中國可持續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和解決方案。
2002年,在歐盟的支持下,組織、執行“中小企業能力建設項目”,幫助他們加強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得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02年,在UK政府國際發展部DIFD的支持下,組織、執行“如何有效實施’企業社會責任’能力建設項目”,該項目在中國四川省和遼寧省 開展,通過項目團隊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在遼寧和四川兩省做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和研究,組織地方企業的社會責任培訓和企業發展研討會,並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 的推動力進行的全面系統的研究。
2002年,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組織、執行“貧困大學PHE能力建設培訓項目”,該項目在中國西部各省(自治區)的大學中開展,是針對大 學的管理者、教師及大學生幹部的能力建設培訓;
2001年,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組織、執行“中小企業申請國際援助/貸款培訓”,中小企業能力建設的需求調查與評估,幫助他們加強企業經 營管理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得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4年,啟動“LEAD中國項目”,開展對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