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小棟的結果 展開

張小棟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張小棟,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籍貫陝西,分別於1989,1992和1996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電廠熱能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獲學士、機械學專業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學術兼職:IEEE會員;全國高校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自動檢測技術分會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動態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研究領域或方向


智能檢測、診斷與控制,智能機器人技術

工作簡歷


學習經歷:1992年9月至199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專業讀博士,1996年6月獲工學博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專業讀碩士,1992年6月獲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電廠熱能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讀本科,1989年7月獲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1996年5月博士畢業后留校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任教至今,1996年6月任講師,1999年6月任副教授,2007年1月被聘為合作博士生導師,2011年元月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期間: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到英國Bradford大學做三個月的研修訪問;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到韓國成均館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兩年;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到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做一個月的高訪。
學術兼職:IEEE會員;全國高校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自動檢測技術分會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動態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發動機試驗與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機器人與機器人裝備分技術委員會服務機器人工作組成員;《振動、測試與診斷》期刊常務編委等。

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子課題、國家機床重大專項項目子課題4項,省部基金5項,橫向企業課題10餘項。累計科研到款800餘萬元。近期代表性的有:
1)光纖動態檢測三維葉尖間隙的航空發動機健康監測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6.1-2019.12;
2)智能假肢腦控機理及其人機協同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1-2016.12;
3)基於視聽覺誘導運動神經通道重建的腦控康復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驗證--子課題:人機交互控制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015.1-2017.12;
4)腦肌多源信息運動融合感知與交互控制技術及康復機器人應用驗證--子課題:人機交互控制技術研究,國家“863”高科技重點研究計劃項目,2015.1-2017.12。

學術科研


提出了腦控技術的概念,分別構建了腦機介面驅動神經義肢手控制和可穿戴腦控智能假手研究平台,初步實現了假手的大腦意念驅動控制,有望為上肢殘疾人佩戴或助理使用,解除他們的心理痛苦;開展了腦肌多源感知及其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與士兵可穿戴助力助行機器人中的應用研究,形成了一套集腦電預先感知、肌電精細感知和光纖實時感知為一體的人體運動意圖的多源感知技術與精密捕捉系統,有望解決原有外骨骼機器人不能按照穿戴者的意圖實時助力行走、僅能按有限設定步態運行的不足。
提出了光纖動態測量潤滑膜多維特徵的旋轉機械監測診斷新方法新理論,開發研製了一個雙圈同軸式光纖位移感測器及其動態測量分析系統,並將其應用於旋轉機械支承滑動軸承潤滑膜狀態、轉軸振動、基於渦輪流量計的流體流量以及渦輪葉尖間隙等重要工況參數的動態檢測,有效地服務於相關關鍵機電設備的運行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針對老齡化、福利性社會發展需要,開發研製了一種觸滑覺驅動控制的助老助行機器人系統裝置,能夠具有助老輔助行走、電動輪椅輸送和防老年人摔倒三大功能,可實現產業化服務於社會福利事業;針對工業自動化和大型機電裝備的生產需要,設計開發了系列工業機器人及其應用自動化系統方案,如六工位全自動液壓拉伸機系統裝備、升降機焊接自動化系統、電動汽車電站電池換裝機器人系統和高檔數控機床的熱變形監測分析與補償系統等,能夠有效地服務於生產實際,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截止目前,主持獲得陝西高校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1項,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2項,國內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2項;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教學成果獎1項;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SCI/EI收錄60餘篇;主持申請受理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其中10項已獲得授權,還主持申請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0餘項,授權國家軟體著作權10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