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
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
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篇名。蔡元培撰於 1912 年。作者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主持教育改革的理論依據。批判清王朝“忠君”、“尊孔”的欽定封建主義教育宗旨,指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認為“共和時代,教育家得立於人民之地位以定標準”。提出培養共和國國民而實施五育“不可偏廢”的個性和諧發展教育方針。(1)軍國民教育(軍事體育)。
目錄
此教育本不符合時代潮流,在他國已有道消之兆。但現時中國外有“強鄰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藉武力,勢難恢復”,內有封建軍閥專政,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則無以平均其勢力。因此,非實行軍國民教育不可。(2)實利主義教育。此為智育。實施此教育是發展國家經濟的重要手段。“我國地寶不發,實業界之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者至多,而國甚貧。實利主義之教育,固亦當務之急者也”。將物理、化學、博物學、算學、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入實利主義教育範圍,在課程設置中佔有較大比重。(3)公民道德教育。此即指法蘭西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親愛。以中國儒家的“義”、“恕”、“仁”三種道德相比附,把資產階級的道德觀與封建主義的仁義道德相雜糅。(4)世界觀教育。將世界分為現象和實體兩部分。“現象世界之事為政治”,目的在於“造成現世幸福”,即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願望;“實體世界之事為宗教”,作用為“擺脫現世幸福”,追求未來精神生活的滿足。教育的任務就是將兩者溝通,引導人們對“現象世界”的事物,既不厭惡,也不迷戀,態度超然,淡泊處之;對“實體世界”,應存有一種渴慕追求的心理。這樣,方可達到所謂思想自由和意志自由的資產階級“理想王國”。(5)美育。此為“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橋樑。主張利用美育陶冶人們性情,純潔人們志趣和品格,提高人們精神境界。最後把五育分為兩大類:“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德育主義三者,為隸屬於政治之教育。”“世界觀、美育主義二者,為超軼政治之教育”。並論述五育互相聯繫和互相滲透的關係。收入《蔡元培教育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