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會

日知會

日知會,1905年在武昌成立。1901年以後,滿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改變教育制度。其本意在於培養出一批忠於封建朝廷,既懂得西學,又能辦洋務,並能參加“立憲”的文臣武將。然而,這些青年學生一旦接觸西方資產階級社會的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感受到民族危難和群眾的鬥爭反抗,紛紛走向清朝的對立面。1903年,在他們中間興起了創辦刊物的熱潮,民主革命思想隨之迅速傳播開來,一些革命組織紛紛發育,反清鬥爭從傳統形態發展為近代民主革命。武漢向稱“九省通衢”,是當時國內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是湖廣總督衙門的所在地,是洋務運動編練湖北新軍的指揮中心,新立學堂多設於城內,聚集了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體。他們追隨孫中山革命救國道路,組織革命團體,進行革命宣傳,從事革命活動。

簡介


日知會,清末湖北革命團體。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2月由劉靜庵、曹亞伯等發起,次年2月在武昌正式成立,以利用美國基督教中華聖公會所設的日知會閱報室而得名,會內設幹事、評議兩部,推劉靜庵為總幹事,辜天保、李亞東等為幹事,馮特民、陸費逵等為評議員。

會員介紹


會員人數有姓名可考者100餘人,分軍界、學界、新聞界、宗教界四類,以軍界為最多。主要在新軍、學生與會黨中開展革命活動。1906年冬,萍瀏醴起義爆發,孫中山派胡瑛、朱子龍、梁鍾漢赴武漢,擬依靠日知會的力量響應起義。事泄,劉靜庵、胡瑛、朱子龍、梁鍾漢、李亞東、張難先、季雨霖、吳貢三、殷子衡等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逮捕下獄,成為當時轟動全國的“丙午日知會謀反案”。日知會活動即告終止,會員遂化整為零,組成其他革命小團體。

重大事件


武昌起義前夕的1911年6月12日,劉靜庵在獄中被折磨致死,時年36歲。日知會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人才方面的準備,對武昌起義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