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量變化
商品價格變化引起的商品需求量變化
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就叫需求量變化。
一、需求的定義
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顯示了隨著價錢升降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paribus),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買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在不同價格下,需求量會不同。需求也就是說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需求曲線。
二、需求的表示
需求表:它是一張某種商品的各種價格和與各種價格相對應的該商品需求量之間關係的數字序列表。
需求曲線:需求曲線是根據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價格與需求量的組合,在平面上擬合的一條曲線。需求函數:假定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的變化具有無限的分割性,把商品價格視為自變數,把需求量作為依變數,則:D=f(P)。即為需求函數。
需求求函數的擴展形式Qd=D(P,m,P1)
在公式中,P代表商品的價格,m代表消費者的收入,P1代表其它商品的價格。
三、需求規律
需求量變化
四、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價格。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則反是。
2、相關商品的價格,當一種商品本身價格不變,而其他相關商品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需求量也會發生變化。
3、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反是,劣等品除外。
4、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5、消費者對未來商品的價格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
6、人口規模
五、正常商品與劣質商品的區分
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如果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則為正常商品。
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如果會減少商品的需求量,則為劣質商品。
六、替代品和互補品
1、替代品,這是指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如,饅頭的價格不變而花捲的價格上升時,饅頭的需求量上升。
2、互補品,這是指兩種互相補充使用商品,如照相機和膠捲,膠捲的需求量與照相機的價格有著密切關係,一般而言,照相機價格上升,膠捲的需求量下降,兩者呈現反方向變化。
七、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變動
需求量變動和需求變動的含義:需求量是在某一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上,居民戶(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的變動引起購買量的變動,我們稱之為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現為該曲線上的點的變動。需求是在一系列價格水平時的一組購買量,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非價格因素的變動所引起了購買量變動(如收入變動等)稱之為需求的變動。它表現為需求曲線的移動。
八、從單個家庭需求到市場需求
一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是某一特定時期所有家庭需求的總和
股價需求曲線圖
一、需求關係表達形式
需求關係有多種表達形式,如:敘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數法,用需求函數demandfunction進行描述;圖解法,用需求曲線demandcurve進行描述;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schedule進行描述。幾種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換。
需求曲線是用曲線方式表示需求關係、需求函數。需求曲線是需求函數的直觀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縱軸表示價格(自變數),橫軸表示產品需求量(因變數)。
最常見的表示是線性模型(linearform),注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intercept)、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rizontalintercept)的經濟意義。
二、需求曲線的斜率
需求曲線
三、需求曲線種類
需求曲線可分為以下三類:
1、個人需求曲線(IndividualDemandCurve):單個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
2、市場需求曲線(MarketDemandCurve):市場上全體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市場需求曲線可由行業內各個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曲線橫向相加求得;
3、企業需求曲線(FirmDemandCurve):某企業的全體顧客願意向該企業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
市場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大於個人需求曲線的斜率;企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小於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
四、需求曲線的應用
需求曲線應用
2、給定商品數量下顧客願意付的價格(themaximumtheconsumerswillpayforaspecificamountofagood)。
貨幣需求量學說是研究一定時期內一定社會貨幣流通數量及其決定因素之間關係的貨幣理論。
一、代貨幣需求學說
1、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
K.馬克思所闡述的是19世紀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的貨幣流通規律,對研究現代社會貨幣流通仍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馬克思用公式形式表述貨幣需求量的方式遠遠早於西方的古典貨幣需求量公式,只是他沒有使用符號代入公式而已。按照馬克思的分析,貨幣需求量可用下列三個公式表示: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待出售商品總量×單位商品價格)/同單位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速度
需求量變化
上述公式反映了馬克思對貨幣需求的幾個觀點:
①認為貨幣需求是一個客觀的事物,有一個客觀的尺度,反映在流通中,貨幣的需要量可用貨幣必要量來表示;②適度的貨幣需求取決於商品的交易量、單位商品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
③對貨幣的需求最終表現為對金屬貨幣的需求(見貨幣流通規律)。
2、費希爾的現金交易方程式
美國經濟學家I.費希爾(一譯費雪)在其代表作《貨幣購買力:其決定因素及其與信貸、利息和危機的關係》(1911)中,將自重商主義以來長期流行的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作等比例同方向變動的貨幣數量論,用代數式作出明確而簡潔的表述,使人們能夠一目了然地認識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的關係。其現金交易方程式為:MV=PT
式中P為平均物價水平,M為貨幣量,V為貨幣年流通速度,T為一年內商品交易總額。根據交易方程式,V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在充分就業水平上,T不能再增加,因而V/T可以假定為一常數,只要M發生變化,P也按正比例發生變化。
需求量變化
3、劍橋方程式
1917年及以後幾年中由劍橋大學教授A.馬歇爾、A.C.庇古和D.H.羅伯遜等人提出。這一方程式著重通過被人們當作備用購買力的現金餘額來研究貨幣價值與物價波動的關係,因此又稱現金餘額貨幣數量理論。一般表述為:M=kpy
式中M為貨幣需要量;k為總資源中應以貨幣形式保有的比例,也就是V的倒數;P為總資源的價格;為社會總資源或國民收入。
根據劍橋方程式,貨幣價值由真實貨幣需要量和名義貨幣供給量的比例決定。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髮生變化都會改變單位商品價格或單位貨幣價值。這實際上是供求價格原理在貨幣價值決定上的應用(見劍橋方程式貨幣數量論)。
4、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需求決定於客觀因素,他們把貨幣需求建立在一定時期內商品和勞務的交易規模之上。於是,因貨幣的價值貯藏手段職能而產生的貨幣資產需求就被忽視了。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則強調貨幣需求中人的主觀因素,認為流動性偏好出於三個動機:①為進行日常交易需要的交易動機;②為將來安全保障需要的謹慎動機;③為追求利潤目的的投機動機。
貨幣執行交換手段職能形成人們的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貨幣執行貯藏手段職能則形成人們的投機動機。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和謹慎需求主要由收入決定,對貨幣的投機需求主要由利率決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式為:M=L(Y)+L(r)
式中M為貨幣需求量,Y為收入,r為利率。
有人根據這一函數式列出貨幣需求方程式:M=a+bYp+cr,式中P為價格。
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增加了一個保持貨幣餘額的代價(利率)變數,即收益率對貨幣需求變化的影響(見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
英國經濟學家J.R.希克斯1935年指出,貨幣需求應按照商品需求理論作為資產負債平衡或資產選擇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如果貨幣作為資本資產而不作為交換手段來分析,那麼貨幣需求公式必須包括財富總額、其他資產預期收益等解釋變數。希克斯提出將財富作為解釋變數是對劍橋方程式和凱恩斯公式的新發展。
貨幣需求量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因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周期形成的對執行流通手段與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的需要量。又稱貨幣必要量。
貨幣
貨幣需要量可區分為名義貨幣需要量和實際貨幣需要量。前者指按當前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它以貨幣單位(如“元”)來表示。後者剔除物價的影響,以貨幣實際對應的社會資源即商品和勞務來表示。二者的關係是:將名義貨幣需要量以具有代表性的物價指數(如GNP平減指數)平減后,可得實際貨幣需要量。因此,後者也可解釋為按某一基期的不變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
一、貨幣需求量的界定方法
主要有兩種觀點:
①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系一種相對狹義的貨幣需要量,認為貨幣源於商品交換並服務於商品交換,因此,貨幣需要量直接為流通中商品量所決定,貨幣過多或不足將引起市場物價漲跌,導致商品流通以及貨幣流通的紊亂。這種觀點看重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同時強調貨幣數量與物價的關係。貯藏中的以及結算抵減的貨幣量,不在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之列。
②再生產過程對貨幣的需要量,系一種相對廣義的貨幣需要量,同時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與貯藏手段兩種職能,認為貨幣對物價、儲藏、投資、國民收入等都有相當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貨幣作為一種獨立的資產發揮作用而產生的。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持有貨幣,實際是持有一種特殊的金融資產,由於貯藏中貨幣對利率和投資有密切的關係,貯藏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貨幣需求形式,因此不能把它排斥在貨幣需要量之外。‘
70年代以前,M(現金和活期存款)是貨幣需要量的主要考察對象,此後,包括定期存款(貯藏中貨幣)在內的較廣義的貨幣層次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的關注。在中國也普遍用GNP或國民收入等指標取代了“商品價格總額”的指標以測算貨幣需要量,即開始轉向較廣義的貨幣需要量的研究。
二、貨幣需求量的決定因素
有關貨幣需要量的最重要的定性關係,在學術界尚無一致的結論。按流派分大致有兩種主要觀點:
其一是凱恩斯學派,認為收入和利率是貨幣需要量的兩個主要的決定因素,貨幣需要量隨收入正向變動而隨利率反向變動。
其二是貨幣學派,認為影響貨幣需要量的主要有四類因素:①總財富;②人力資本在總財富中的比例;③貨幣與其他資產的預期收益;④其他隨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