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瑞獸葡萄鏡
孔雀瑞獸葡萄鏡
孔雀瑞獸葡萄鏡,《鎮原縣誌》稱為“海馬燕子葡萄鏡”。它的直徑為19.7厘米,厚1.5厘米,重1900克。鏡背中央有一蟠龍形鈕,高線圈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兩隻栩栩如生的孔雀隔鈕相望,四隻奇異靈秀的瑞獸似狼似虎,似豹似獅,似馬似狐,似羊似鼠,形態逼真,豐腴柔健,生動活潑,穿梭於12串葡萄枝蔓下,繞鈕奔走。外區44串葡萄果實累累,枝蔓纏繞。12隻禽鳥展翅欲飛,只只蜂蝶穿梭其間。銅鏡邊緣紋飾華麗,有流雲、卷葉和花朵等。柔長的蔓枝、舒展的花葉、豐碩的葡萄果實、生動活潑的孔雀瑞獸和紛飛的禽鳥蜂蝶,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圖案。真是飛禽走獸展異彩,蜂飛蝶舞翩翩來。
“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唐代詩人李賀的《美人梳頭歌》生動地描寫了精緻的銅鏡和美人對鏡梳妝的優美畫面。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則更為銅鏡賦予新的內涵。
孔雀瑞獸葡萄鏡流行於盛唐時期,早期的銅鏡主題飾紋以瑞獸為主,內外圈布置紋飾的手法。後來銅鏡的主題紋飾出現了瑞獸禽鳥、花卉、葡萄並重的階段。最後發展到了不再以瑞獸為主要紋飾,花卉、禽鳥、植物題材相繼盛行,銅鏡製作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期。
根據孔雀瑞獸葡萄鏡的外形、鈕、鈕座、圈帶、邊緣、紋飾的變化,甘肅省文物局專家組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屬武則天時期的作品。至於為什麼要叫“海馬燕子葡萄鏡”,《鎮原縣誌》上沒有記載。宋《博古圖錄》稱這類鏡為“海馬葡萄鏡”,但也沒有留下解釋。據《銅鏡鑒賞與收藏》一書介紹,早年德國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神聖植物。有人認為“海馬”就是“海外來的馬”,還有人認為在我國青海有一種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驄”,“海馬”就是“青海馬”的簡稱。
這類鏡子的稱謂和主題紋飾瑞獸葡萄,讓人們頗費猜測。日本學者將其譽為“多謎之鏡”,給它戴上了“凝聚歐亞大陸文明之鏡”的桂冠。這說明了唐代國內外交往頻繁,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紋樣中有禽獸與葡萄組合的圖案,中國的鑄鏡師就把中國銅鏡上流傳的瑞獸紋樣和從外國傳來的葡萄紋樣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華麗豐滿、自由舒展、明快清新的民族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