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招勝有招
無招勝有招
徠《無招勝有招》是由劉觀偉執導的動作喜劇片,劉家勇、李麗麗參加演出。講述了阿祖、阿仁二人四處逃亡,尋找名師學武,一路上曲折不斷,終於找到了幕後真正的元兇的故事。
「無招勝有招」是武俠大師金庸吸取了中國道家哲學思想首先創出的一個武學理念,原型見於其小說《神鵰俠侶》及《倚天屠龍記》。
徠在金庸先生1959年創作的《神鵰俠侶》中,主角楊過從劍冢中悟到了往往越簡單的招式威力越強,這是無招勝有招的原型。
緊接著,金庸在1961年創作的《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教張無忌練習「太極劍」時,要他「忘掉劍招,只記劍意」。這一描寫被大多數評論者公認為最早對無招勝有招的描寫,參考陳墨先生《太極無招信如神》
另外一位台灣作家司馬翎先生在1964創作的《帝疆爭雄記》描寫的“修羅七訣”化腐朽為神奇的描寫,也被認為是《倚天屠龍記》描寫的翻版。
正如著名武俠評論家陳墨先生在《琴劍金庸》第十章《太極無招信如神》中所說:「【無招】的武功,以及傳劍時只傳『劍意』不傳『劍招』只說,看似神奇,實則正是高明所在。」
正式提出這一理念的是在小說《笑傲江湖》第十回《傳劍》中,這一理念的提出可謂石破天驚。
其精妙之處比向來以劍道著稱的日本小說《宮本武藏》中的任何理念都要高明。
「【無招勝有招】之說,即首見於金庸《倚天屠龍記》(1961年)寫武當派鼻祖張三丰教張無忌學拳劍之【意】一折,【忘掉】二字最是要緊。」————《台灣武俠發展史》
我那師兄將劍法全部忘記之後,方自大澈大悟,悟了「劍意」。他竟將心神全都融入到了劍中,以意馭劍,隨心所欲。(中略)也正因他劍法不拘囿於一定之招式,是以他人根本不知該如何抵抗。我雖能使遍天下劍法,但我之所得,不過是劍法之形骸;他之所得,卻是劍法之靈魂。我的劍法雖號稱天下無雙,比起他來,實糞土不如!(《浣花洗劍錄》第8章)
這正是《金剛經》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精義所在。而此一「無招破有招」之論,復經紫衣侯之師兄以草木之枯榮、流水之連綿、日月之運行等大自然現象中萬物變化、生生不息之理來譬解劍道,乃更為圓融。至此,金庸首創「無劍勝有劍」之說,方得真解,不再流於空談。——台灣武俠評論家葉洪生
張三丰之所以敢於當眾教劍,當著敵人要張無忌學劍,根本原因即在於他們要傳的並非“劍招”,而乃“劍意”。——周顛等人以及大部分讀者朋友,始終都是從“劍招”上去想,當然不可能懂得張三丰及太極劍的武學的高深之處,從而白白的擔了半天心事。——太極劍法的奧妙之處也正在此,它不以劍招取勝,而以其“圓轉不斷、節節貫穿”的劍意取勝。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精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二招劍法忘不幹凈,心有所囿,劍法便不能犯。……——這道理看似玄奧,卻並非不通。
古人有“得意忘形”之說:此之謂也,即如學習小說創作,真正“得道”之人,決不會僅從“技巧”(招式)著手。除了剛學作文的中小學生,寫作之時總要想以如何開篇如何結局。真正文章高手則只需立意深刻,則無招無式亦能使文章自成。《太極無照信如神》(文:陳墨)
“我在金庸小說里最喜歡的人物是風清揚,我的筆名曾經用過,我們公司內部很多有化名,我的化名就是風清揚。風清揚我喜歡他的是兩個,第一他是老師,自己不願出來但他培養了令狐沖。
第二個他是無招勝有招,他是基本上打穿了整個的劍法我覺得特別好,無招勝有招,無招本來就是招,最後一招無招那就是招”
——馬雲(阿里巴巴總裁)
與古龍簡單的“一招制敵”相比,金庸的無招勝有招是對武學最高境界的求索。
——《金古梁的“武”“俠”“小說”》(文:陳墨)
雖然文學研究員陳墨先生,台灣武俠評論家葉洪生先生等人一致認為,“無招勝有招”首見於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就連另一位武俠作家古龍寫的《浣花洗劍錄》也借鑒了《倚天屠龍記》的描寫,但很顯然,“無招勝有招”這個詞是在《笑傲江湖》中正式提出的,《倚天屠龍記》雖然出現了類似的描寫,但概念比較模糊,對劍理的闡述明顯不及《笑傲江湖》直接明了。而古龍後期小說中,無論雙方武藝差距多麼小,比武往往一招就解決戰鬥,而且招式沒有名字。例如西門吹雪與葉孤城,李尋歡與上官金虹,這與金庸所描寫的“無招勝有招”從原理上講差別很大,與其說是“無招之招”,不如說是“無名之招”陳墨先生曾評論道:“與古龍簡單的“一招制敵”相比,金庸的無招勝有招是對武學最高境界的求索。”葉洪生先生在《司馬翎作品集》的《序》中也寫道:“至於古龍之“新派”,素以“一招決生死”自詡;甚而以“無招勝有招”,一個“快”字訣取勝,其中亦全無精微變化可言。”雖然葉洪生先生之言過於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因此,“無招勝有招”這個詞,實則出自《笑傲江湖》
無招勝有招
導演 | 劉觀偉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