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上海報業集團開發的新聞平台

“澎湃新聞”是一個以原創新聞為主的全媒體新聞資訊平台,擁有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一類資質,7*24小時為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生產、聚合優質時政思想財經文化類內容。澎湃新聞創辦於2014年。結合網際網路技術創新與新聞基本價值傳承,澎湃新聞擁有超過400名記者與編輯,通過圖文、視頻、VR、動畫等全媒體新型傳播方式的綜合運用,迅速成長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領跑者之一。

目前,澎湃新聞有APP、IPAD、PC和WAP四端,兼具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個平台,新聞內容全網分發,擁有很強的社會的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

截止2020年6月,澎湃新聞APP端安裝用戶已超1.78億,日活用戶達到1060萬,每日全網閱讀數超過4.5億。2017-2020年間,澎湃新聞獲得中國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美國SND全球數字媒體設計大獎等近150個國內外獎項榮譽。

發展沿革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2014年6月10日中午,有媒體報道上海《東方早報》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已經低調上線。《東方早報》新媒體項目負責人王國培否認了上線的說法,他證實,“澎湃新聞”還處在測試階段,只做了域名切換。而且“已經切換一陣子了”,但是要上線“還要一陣子”。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聞正式上線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聞發布:“澎湃新聞正式上線。我們是一個專註時政與思想的新聞客戶端。中國人對時政信息的渴求從未像今天這麼迫切,我們正為此而生,並立志成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以下是澎湃新聞發刊辭,送給每一個在今天依然懷揣理想的人。”
2015年5月13日,澎湃“問吧”正式上線,開拓中國第一個“新聞問答產品”。
2016年3月24日,中國網站移動傳播百強榜發布,澎湃新聞以80.66的總分位列第5名。
2016年4月,澎湃新聞英文項目Sixth Tone(第六聲)試運行。
2016年12月,上海國資戰略入股澎湃新聞簽約儀式在上海報業集團舉行。六家國有獨資或全資企業對澎湃新聞網運營主體——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戰略入股,增資總額為6.1億元。
2016年12月,澎湃新聞視頻項目正式啟動,澎湃新聞英文項目Sixth Tone(第六聲)正式上線。同時,上海報業集團決定,從2017年1月1日起《東方早報》休刊。《東方早報》原有的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將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
2017年7月20日,“澎湃問政”官方權威政務平台上線,旨在為政務機構提供全新的信息發布、官方闢謠與在線互動問答為一體的溝通平台。
2018年7月19日,澎湃新聞“湃客”專業創作者平台上線。這是繼政務平台後,澎湃新聞在平台化方向的進一步探索。
2019年7月19日,澎湃新聞APP推出“澎湃號”、“澎友圈”兩大功能。“澎湃號”是一個融媒內容聚合開放平台,匯聚政務號、媒體號和湃客號3大領域的優秀創作者,批量生產豐富的優質內容;“澎友圈”則是由“問吧”原班人馬打造,集評論分享、關注“澎友”、熱點追蹤等社區功能為一體的高質量用戶互動社區。這意味著澎湃新聞客戶端內的原創+自媒體/政務+社交的平台化內部生態已初具雛形。
2019年7月19日,Sixth Tone(第六聲)APP正式上線。
2019年7月20日,澎湃新聞正式入股趣頭條。
2020年4月2日,“澎湃新聞”學習強國號上線。
2020年7月22日,版權素材一體化平台“PAI視頻”、澎湃內容風控平台、澎π系統2.0版正式發布。
2021年6月21日,中國外交部新媒體矩陣賬號集體入駐澎湃新聞政務平台,其中就包括被公眾所熟知的“外交小靈通”、“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領事直通車”、“i世知”,以及聚焦專業領域的“直通非洲”、“外交部使團事務辦公室”、“邊海縱橫”、“外交黨建在線”、“青春外交”等。

主要功能


1.新聞追問
在澎湃新聞,用戶可以針對每一條新聞提出自己的任何疑問並獲得其他用戶的解答。這一互助方式使得用戶可以真正讀懂讀透每一條新聞。這一功能設計使得澎湃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和新聞形態。
同時,只要某一位用戶生產出了精彩的問答,就可以被海量用戶看到。為了最大程度的鼓勵用戶進行追問與回答,澎湃新聞客戶端設置了一個熱門追問頁面,優質的追問與回答在這裡得到展現。這個頁面只需在主頁左滑即可進入,預計將成為與主頁有同等閱讀率的頁面。
2.新聞跟蹤
很多情況下,一個新聞事件並不是一次報道就完結,它還有很多後續進展。比如馬航事件,它的每一個進展都牽動著萬千讀者的心。因此你可能有這樣一個需求:對於一個自己關注的新聞事件,可以及時而不遺漏地知道它的每一步進展。
新聞跟蹤功能就是針對這一需求而設。你在讀完一篇報道之後,如果覺得對此新聞事件或話題感興趣,可以通過新聞跟蹤按鈕輕鬆跟蹤該新聞。當該新聞有新的進展時,系統通過標籤關鍵詞會自動將新的進展報道推送到你的跟蹤中心。
3.最便利的分享
看到好的內容與好友分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澎湃新聞客戶端將分享功能進行了最大程度的便利化,與一般新聞客戶端將所有分享按鈕摺疊在一起相比,澎湃的文章頁下方就有固定的顯化的微信轉發按鈕,可以直接轉發到微信朋友圈,同時,在文章的結尾處,也有微博和微信的轉發按鈕。在澎湃新聞客戶端分享文章可以“少點一次”。
4.清晰簡潔的內容架構
與傳統新聞客戶端的財經娛樂體育這樣的大頻道設置加訂閱平台、視頻等的疊加設計相比,澎湃的內容結構設置非常簡潔與扁平:內容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個類似於自媒體的欄目,他們組成一個規模龐大、分類清晰的訂閱池。用戶可以訂閱管理這些欄目,只有自己訂閱的欄目內容才會出現在自己的首頁,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首頁。

軟體介紹

澎湃新聞是專註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台。以最活躍的時政新聞與最冷靜的思想分析為兩翼,生產並聚合中文網際網路世界最優質的時政思想類內容。

內容特色

在“澎湃新聞”的網頁上,最早的一篇文章發佈於2014年7月5日,《韓媒稱習近平贈朴槿惠DVD,其中收有彭麗媛歌曲》 。而《令政策的平陸往事》一文在網路上的迅速轉載,讓澎湃新聞這個名詞作為消息源得到更多關注。
傳播簡況
在百度新聞中輸入“澎湃新聞”(帶雙引號)得到771個搜索結果。按焦點排序后,第一條結果是來自澎湃新聞原標題的《聯合國拆穿陳游標“世界首善”證書是假貨》文章。同時在微博、微信輸入相同關鍵詞,得出如下數據:
圖表:百度新聞、微博、微信相關關鍵字分析
百度新聞微博微信
“澎湃新聞”771
普通用戶:9984
認證用戶:294
1021
聯合國拆穿陳游標“世界首善”證書是假貨383
普通用戶:10
認證用戶:2
54
作為信息源的“澎湃新聞”與其發布文章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即文章因為這個新鮮信息源而備受關注,信息源因為發布文章積攢了更多人氣。
新聞創新
1、為UGC轉化為新聞源提供可能
對於UGC,有言論說UG(用戶產生)才是關鍵,他們說的內容(Content)排第二。澎湃對此的態度則誠懇得多。澎湃新聞在每一條內容后都設置了兩個按鈕,“評論”和“問答”。
評,多源自網友對新聞事實整體性,且基於個體認知的第一反應,這個按鈕是用於了解內容觸達用戶后的真實反饋情況。
問,則需要網友跳過第一反應,進行深入思考,對關鍵人、關鍵細節發起理性提問,這個按鈕是用於把UGC貢獻內容上浮、轉化為新聞源的關鍵環節。
以“知乎”為例,一家以問答起家的網路社區,從2010年底開放至今,全部內容來自網民間的問和答,創造高質量內容的同時也吸引著百萬量級用戶。
2、內容寫作特點
澎湃的新聞內容以深度報道見長,有的注重找到新聞當事人以跟進、還原新聞事實,如《逮捕男演員聞小煒的交警:“是否明星與我無關”》一文,記者楊潔找到執法交警李文浩就當時的情況提出8個問題。
有的是在某新聞報道或者事實基礎上,注重澎湃新聞記者的多元解讀和深入思考,如文章《國家衛計委主任黨媒刊文:少數幹部作風不正、不實、不廉》,就是作者結合《人民日報》刊發的“懲治腐敗要打到痛處”一文進行的二次觀察、解讀。
3、內容分類的三個特點
以《東方早報》為例,受介質限制,其版面數量和內容劃分是有限且寬泛的。然而,澎湃新聞在上線不久就已經劃分出62類內容,標籤式的劃分方式讓類別無統一標準,這也讓其內容具備三個突出特點:
(1)無限增加分類內容趨勢。如其中27個自媒體式分類內容就是按作者名字劃分出來的,隨著自媒體人的加入這個分類還會增加。
(2)同一內容的“多視角”觀察。以傳統意義上的圖片新聞為例,澎湃新聞分“凝視”、“快看”、“全景現場”三種視角,把不同的圖片內容分配在不同類別中。
(3)以某一個詞為內容細分標準。“打虎記”,以腐敗主角為分類關鍵詞;“知食分子”以食品為關鍵詞;“綠政公署”以環境為關鍵詞;“能見度”以新能源為關鍵詞。
4、讀者可選擇性跟進新聞
“跟蹤”按鈕,用戶通過此選項可持續關注某一條內容,當該新聞有新進展時,系統會把最新動態推送給用戶。

內容特點

澎湃的內容遵循以下四個原則: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評也懂建設,聽民意但不迎合,談問題也談主義。澎湃意圖在信息紛雜的時代,由追問洗出真相,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見解,促進民智的成熟與社會的發展。
澎湃號
澎湃號整合湃客、政務、媒體三大平台,採取“邀約+嚴選”的模式,邀請專業領域優質創作者、權威政務及媒體機構入駐。
湃客號針對專業領域的創作者,先後開設“鏡相”、“眼光”、“有數”以及“眾聲”四大核心板塊,致力於發現、培育和扶持非虛構內容的原生力量。通過量化的“湃客指數”,湃客從內容質量、影響力、美譽度、互動性、活躍度等多維度、顆粒化的指標,形成對優質賬號的准入和評價體系。
政務號響應中央對政務信息發布的最新要求,以“形式上不斷創新、內容上回歸政務傳播本源”為目標,用主流價值紓解政務號的流量焦慮和演演算法焦慮。澎湃新聞的政務平台以時政創新宣傳為特點,以區域和各行業各系統的改革、發展為重點,以和政務號在內容、活動上的合作為抓手,實現政務信息在眾多主流平台上的快速傳播、重點傳播、深入傳播,為城市賦能、弘揚正能量、打造官方品牌和形象等提供強大支撐。目前,入駐澎湃的政務號已超過1.5萬家,成為中國原創新聞平台中極具規模和特色的政務平台。
媒體號立志成為中國官方原創媒體在優質內容上的首選分發渠道,已經有三百餘傢具備主流影響力的中央媒體、地方媒體、新媒體客戶端等入駐,和澎湃新聞共同探索5G時代媒體如何轉型發展,探索如何在重大新聞報道、獨家新聞策劃中進行戰略合作,探索共同解決用主流價值紓解技術革新帶來的問題。
澎友圈
澎友圈集評論分享、關注“澎友”、熱點追蹤等社區功能為一體的高質量用戶互動社區,分為“關注”、“推薦”、“問吧”三大版塊。
用戶可以在“關注”中訂閱心怡的澎友,時刻了解他們的觀點、動態。
“推薦”中的話題詞實時追蹤當下熱點,讓人快速獲取新聞時事的重要節點。
“問吧”是一個新型問答社區。問吧中最基本的元素是“話題”,“話題”的核心是人,各個領域的名人、達人會在問吧中開設自己的話題,迎接網友提問。在積累了一些問題后,名人和達人將陸續開始回答網友的問題。用戶在文章中的評論、問吧里的問答可實現同步到澎友圈。同時,用戶還可以在澎友圈發布自己的原創帖,例如記者手記、採訪現場圖、觀點評論、生活隨感小視頻等,隨時隨地記錄你在澎湃的足跡。
1.時政報道為主
作為中國首個主打時政與思想的新聞產品,澎湃的內容主要圍繞政治展開。
比如有定位反腐報道的“打虎記”欄目,專門報道中央政治局常委動向的“中南海”欄目,主打法制報道的“一號專案”欄目,主打食品安全報道的“知食分子”欄目,主打港澳台報道的“港台來信”欄目等等。澎湃新聞意圖在可控範圍內,最大程度滿足用戶對政治的關心與好奇。
2.重視思想爭鳴
澎湃新聞同樣非常重視政見與思想。在價值觀混亂以及路線之爭劇烈的當前,思想的爭鳴彌足珍貴。
在澎湃,有包括趙鼎新、張悅然葉兆言孫甘露、査道炯等各個領域的大家開設的個人言論欄目,進行理性的探討和辯論。澎湃希望通過思想的交匯和碰撞,為這個時代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思想。
3.文風通俗個性
多年以來,中國的新聞報道文風逐漸固化,沒有生氣與活力,顯得枯燥沒有趣味。澎湃新聞認為好的新聞需要有好的文字來承載和表達,並把“通俗”和“個性”作為文風創新的兩個目標。通俗,就是一看就懂,用最基本的語言和辭彙來敘述新聞。個性,就是摒棄固化枯燥語言,使語言充滿活力。澎湃新聞希望創新的文風使讀者能夠輕輕鬆鬆看懂新聞,體會到文字的快感。
4.開放的內容平台
澎湃新聞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內容團隊並不能生產出足夠的優秀內容,因此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接受所有時政思想類優秀內容團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因此,在澎湃新聞客戶端,用戶幾乎可以看到中文網際網路世界中最優質的時政思想類內容。

獲得榮譽


2020年10月16日,入選2020胡潤中國最具影響力綜合媒體財經版Top 10。

相關事件


輿論關注

讚賞聲音
@劉春:最近澎湃新聞很火,主要是幾篇原創的時政大稿。但老漢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以原創內容為特色的新聞門戶網站澎湃網的成功,因為再多的原創也支撐不起一個新聞門戶,而基於PC端的門戶本身就在衰落中。澎湃新聞最近的火爆仍然來自公共賬號來自移動端的轉發傳播,澎湃的未來在APP在移動端。
@武大瀋陽:【關注@澎湃新聞】網路輿論場有數家比較具有輿情穿透力的大媒體如:人民系、中國網事、環球時報、南方媒體和財經財新等,現在看來要新出一股上海力量了。近期澎湃新聞來勢兇猛,出現了好幾篇高曝光的熱點輿情稿。是曇花一現,還是力道勇勁,值得關注。緊跟熱點、快捷報道、創新表達也許是條路。
@魏武揮:【上報集團“澎湃”上線:請有節奏地燒錢】澎湃不僅讓你感覺上東西多,事實上東西也多。說到底,可能還是太有錢了。真正的創業項目,哪裡會上手就那麼多原創內容供給。有錢燒是好事,但有節奏地燒,才是正確的。
@吳飛微議:“澎湃”是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后公布的第一個成果。根據上海報業掌門人裘新的構想,該集團未來的新媒體戰略將集中於兩種模式:第一種是通過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戶來獲取廣告收入;第二種是面對窄眾人群,以高度專業化的內容和精準服務獲得用戶付費收入。
@王甘霖:雖然@澎湃新聞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還沒有更新,但從其網站發布新聞來看,不得不承認,上海報業集團斥資兩個億打造的澎湃新聞網,必將成為中國第一新聞網站。該網站體現了六個字:及時、獨家、深度,哪怕是財新網、財經網都得遜色幾分。
2020年1月26日,由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和澎湃新聞聯合發起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專項募捐行動”線上募捐通道,在聯勸平台正式開通。短短6個多小時,此次行動收到的網友善款就已超過66萬元。目前,所籌善款金額正在不斷攀升。
建議意見
在扯氮集博主魏武揮撰寫的《少即是多》中,他寫道:
上報集團的澎湃項目終於上線了,當我熱愛時政信息的父母聽說這個事後,第一時間拿出他們的手機和平板(安卓系統)要我幫他們裝上。我折騰了頗有一段時間,因為澎湃網站上居然沒有應用下載,還非要我先去裝個360或豌豆莢才能下載這個app——不知道澎湃的人怎麼想的。
我個人倒是很早就從私人渠道拿到過澎湃的app,裝在手機上后給不同的朋友展示過,意見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所有人都是一致的:內容太多了。這是一個定性的表達(拿著我的手機,他們也不會把玩太久),我們需要定量一點。
澎湃的網站上列出了四十七個欄目(或者說標籤,tag,但一般人搞不明白欄目和標籤的區別,第一時間都會認為這是澎湃的欄目設計),標記為"(2014年)6月28日"這個時間(這可是周六)的文章有六十四篇。澎湃的手機端,在不斷下拉時,會源源不斷地展示出更多的內容,似乎給人一種沒有底的感覺——這是對Pinterest的一種模仿,但我個人以為,Pinterest是輕閱讀,澎湃不是一個輕閱讀產品。
換而言之,澎湃不僅讓你感覺上東西多,事實上東西也多。六十多篇文章,每篇如果兩千字,那就是十幾萬字的節奏,可不就是一天生產一本書!——還是大周末的周六。
創造了術語"信息檢索"與"描繪符"的穆爾斯在1959年提出過一個穆爾斯定律:當擁有信息比不擁有信息會給用戶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煩時,用戶會傾向於不使用信息檢索系統。信息會帶來痛苦與麻煩。這一點我們都有所體會。——老實講,穆爾斯本人,是反對海量信息的。信息架構學之父莫維里在他的《隨意搜尋》一書里也這樣提到:現在我們關注的焦點理應從"創造豐富的信息"轉移到"解決注意力分散問題"。
現在來看看澎湃這個產品,官方對它的定位是"時政和思想",一位朋友和我這樣說道:我們想要給人的感覺是,你要是喜歡政治,來這兒就夠了,全中文網際網路所有最好看的政治思想內容都在這兒了。這個定位不能說是錯的,中文世界里這一塊基於種種原因的確有一些欠缺,但我個人的看法是,一開始如此之多的內容,有"黑雲壓陣"之感。當用戶產生負擔感之後,會逃離這個系統。
事實上,標題里的"少即是多",我並不是完全接受,網際網路受歡迎的產品都是功能複雜的(想想時下最流行的微信吧),但它們不是一開始就功能複雜的。第一版的QQ簡單到安裝包連1M都不到,在慢慢增加供給時,用戶的承受力會提升。對澎湃來說,同樣如此。沒有這個必要一開始就如此龐大的內容供給,即便是可以自定義欄目,四十七個欄目會讓人選擇不能。
此外,在2014年7月17日舉行的2014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上,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王偉提及最近頗受人關注的“澎湃”,稱本來是定於7月21日上市,但還要延續一段時間,“界面”預計在8月能夠推出。王偉稱雖然尚未正式上線,只是在公開測試,但“看到有的評論認為‘澎湃’的內容及時、獨家、深入。”
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后公布的第一個成果,根據上海報業掌門人裘新的構想,“澎湃”要成為“中國第一個新聞問答產品”,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分辨真相和謠言,並將核實結果實時更新。王偉也對“澎湃”進行了闡釋,“澎湃是定位於通過新聞加思想的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澎湃是藉助於《東方早報》的品牌和團隊建設起來的,用紙媒研究者傳媒老王的話來說,這一舉動表明東方早報的品牌在轉型上開始脫胎換骨。”
參加論壇的學生在肯定“澎湃”發布的內容很有力量、很有影響力、而且速度很快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澎湃在重視內容開發的過程,或者重視內容的生產同時,為什麼對它的渠道建設還很有限呢?”王偉坦誠,應該是更注重渠道建設,不是不重視,可能是還來不及,“‘澎湃’項目目前是在草創初期,所以它肯定還有很多方面會沒有顧及到,它想打自己的品牌,想把自己品牌當中最核心的部分先打造出來,我覺得它一直在對外灌輸這樣一種理念,也就是所謂新聞+思想。它的一些運作模式是形式上的,和我們原有的新聞組織方式有所不同,包括呈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注意到它是一個新聞網站,也有移動平台上能夠閱讀的,在移動平台上閱讀的部分都在測試當中。它的展示方式和大家網上看到的版式、條塊劃分不一樣的,它是採用了項目制的方式,據說有80個左右的方塊表。我覺得它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塑造核心品牌和內容上,可能他們覺得現在微博高潮過了,微信有積累的過程,如果它在網頁版和移動平台上能夠閱讀的話就能夠達到它的最初目的。

平台化探索

澎湃新聞為網際網路內容行業提供包括素材、加工、審核、分發、版權交易等在內的一系列支持和服務,力求超越媒體、破界出圈,實現從全媒體平台跨越發展成為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
PAI視頻素材交易平台
PAI視頻是提供圖片、視頻、音樂等各種影音資料的開放平台,同時提供配套進階服務,例如在線剪輯,交易系統,精準推送,正版保護等。該平台擬融入電子合同、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入庫素材的版權正規化,建立幫助素材創作者進行版權登記、侵權證據固定及維權的全鏈條版權保護模式,在提升網際網路內容價值的同時,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PAI視頻將在年內預計引入億級圖片、視頻等素材,連接高度碎片化上游的創作者和下遊客戶,為他們提供雲端存儲交易空間,聚集沉澱的圖片、視頻等素材進行梳理和上線銷售,煥發新的價值。
澎湃內容風控平台
利用政策、業務、人才等優勢,澎湃新聞研發了基於人工+智能+制度的內容風控平台。該平台以內容審核解決方案、內容生態培訓方案、內容風控優化一體化解決方案為重要組成部分,並將不斷切入新業態內容的審核風控服務。其中,內容審核解決方案包括審核流程體系、審核技術模型體系、審核規則體系等。
澎湃新聞內容風控服務將面向客戶端、網站、公眾號、小程序等各類新媒體,涵蓋圖文、視頻、直播、網路文學、音頻等類別的業務,並逐步向動漫、音樂、遊戲、廣告、運營等領域拓展。澎湃新聞將充分融合與展現其內容風控服務的四大核心優勢:專業優勢、資質優勢、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與新媒體合作夥伴們一起協作共贏。
澎π系統2.0
澎π系統是澎湃新聞在多年的新媒體實踐中打造、進化而來的融媒體系統和解決方案,旨在協助融媒體快速融入新型網際網路主流傳播體系,製作出眾多現象級產品並有效傳播;同時,針對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創建市場地位中碰到的困難,提供針對性的解決辦法,為融媒體的生產管理提供有效、管用的良好支持。
澎π系統2.0擁有安全、實用、智能的三大特性:提供技術安全和流程安全保障;整合與統一多端門戶資源,實現一次操作,多點發揮效應;AI智能技術深度介入信息內容生產與分發過程,植入澎湃演演算法,有效避免用戶興趣收斂。在系統優化方面,澎π系統2.0將協助提供和構建媒資管理系統、廣告管理系統、在線實時動態輿情監測、統轄各端的內容管理後台等融媒體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與完善以手機APP端為中心的媒體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澎π系統2.0也將覆蓋本地服務功能接入、融媒體人員技能提升培訓、媒體傳播模式和工作流程的復盤和指導,以協助推動融媒體達成增強本地化服務能力、更高效的互動方式、融合統一傳播力影響力、獲得更優質的廣告傳播效能。

版權聲明

2014年7月23日,澎湃新聞網在官網發布了版權聲明,要求各網站及客戶端尊重澎湃新聞網版權,在轉載澎湃新聞網稿件時清楚註明稿件來源為“澎湃新聞”。

社會公益

2020年3月18日起,澎湃新聞推出2020助力旅遊業復甦公益行動,為百家文旅單位及景區免費刊登價值億元的廣告。
2020年4月2日,為關愛西昌森林火災中犧牲的19名英雄家庭,與他們共渡難關,澎湃新聞聯合愛德基金會發起“西昌森林火災19名犧牲英雄專項救助”公益項目(簡稱“西昌烈火英雄救助”)。
2020年3月18日,抱薪者子女教育陪伴公益項目由澎湃新聞、深圳市恆暉兒童公益基金會和上海沿海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旨在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英雄的子女提供長期的教育支持及陪伴關懷。截至2020年4月14日,項目共計支持14個英雄家庭、20名抱薪者子女,共計撥付教育支持資金193,200元。同時,項目執行團隊已與另116位英雄家庭取得聯繫,收到申請資料40份,有關資助程序正在推進中。

聲明

澎湃新聞網提供的所有網頁內容、網頁設計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軟體、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均受我國相關法律及適用之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及/或其他財產所有權法律的保護,為澎湃新聞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澎湃新聞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明確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修改、鏈接、轉帖澎湃新聞網的內容,或在非澎湃新聞網所屬的伺服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澎湃新聞網”字樣,並按有關國際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相關權利人支付版權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