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邊社區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下轄社區

塘邊社區2006年未改社區之前叫塘邊村,塘邊村古稱塘邊鶴樹廈,又稱塘溪。據宣城堂鄺氏族家譜記載,塘邊鶴樹廈始建於元朝延祐年間(1314-1320年)。

歷史沿革


社區企業
社區企業
塘邊鶴樹廈鄺姓之始遷祖,溯源於廣東新會開平古岡州潘村(今稱開平泮村)。宣城堂鄺氏仕誠公後裔懷東公之長子,七世祖諱孟賢,字道五(後世俗稱道五祖),公仕伍,職旗總,於元延祐年間,隨東莞何真(曾任南雄總兵)來東莞。時,其父及眾兄弟均居東莞城西沙頭坊。未幾,公辭父及兄弟,攜妻盧氏及兩子分遷寮步,建居塘邊鶴樹廈。
1950年初,塘邊村劃歸東莞縣新五區泉塘鄉管屬。1952年9月,改稱東莞縣第三區泉塘鄉,仍歸泉塘鄉管屬。1957年12月,塘邊與圩鎮初級社合併,稱寮塘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歸寮步鎮管屬。時寮步區改稱寮步大鄉。1958年9月,撤大鄉,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撤銷高級社,改稱寮塘生產大隊;全民皆兵時又改稱寮塘連,歸東風營管屬。1959年6月,又稱寮塘生產大隊。1967年,改稱為寮步生產大隊。1983年9月,人民公社撤銷,改稱為寮步區塘邊鄉。1987年4月,撤銷區,成立寮步鎮,撤銷塘邊鄉,改稱塘邊管理區。1998年11月,撤銷管理區,改稱塘邊村。

社區規模


塘邊社區地處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中心區,與居民區相連,貫穿莞樟公路,由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面積約達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37人,外來人口約3000人。本村創辦的塘邊綜合市場,是寮步鎮目前頗具規模且最旺盛的綜合市場。全村有各類企業30多家,其中包括鞋類、毛衫品、燈飾、印刷品、電子、制衣、電腦繡花等行業。全村年經濟收入1629萬元,純利潤1114萬元,於94年被市評為寮步鎮第一個文明村。

經濟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塘邊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水稻甘蔗塘魚。但因地處低洼經常遭受洪水水侵,固有“一場大雨成塘氹,三天無雨曬禾頭“的凄涼境況。更因耕作落後,生活極為貧困,外出打工、謀生的人較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政府重視,大力組織興修水利建設,使糧食生產有了較好的保障,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經濟依然貧乏。
改革開放前,塘邊村屬工企業只有磚瓦廠、碾米加工廠、農具服務站(包括編織竹帽、打鐵、鑄爐底鐵)、陶缸廠等,年收入不足10萬元。
改革開放后,塘邊村抓住機遇,築巢引鳳,進行招商引資,使集體經濟得到不斷發展壯大。先後辦起了毛織、制衣、玩具、手袋、製鞋、印刷、燈飾電器、五金等來料加工企業和“三資”企業10多家,民營企業和其它企業10多家,有廠房面積18萬多平方米。1997年全村經濟純收入1386萬元。1994年塘邊村被東莞市政府評為寮步鎮第一個文明村。1996年又先後被市評為安全文明小區和市衛生村。該村在兩個文明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投資300多萬元鋪設水泥巷道,治理村容村貌,為村民裝上了自來水。投資100多萬元辦了幼兒園和老人活動中心。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一座集會議、籃球運動於一體的大型場館和圖書閱覽室。富裕了的塘邊村,不忘為村民辦好福利事業和各項公益事業。學生上學有補助,學習成績獲班級前幾名的學生有獎學金。考上中專、大專、大學本科、研究生有獎學金1000至1萬元。村民每月可領取糧食補貼金。老人每月享受養老金。各戶還可享受集體購買的財產保險、農民養老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多種公益福利。塘邊村利用緊靠圩鎮、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極為有利的商業,先後投資125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綜合農貿市場。該市場有商鋪628間,成為塘邊村經濟收入的一大支柱。
2003年,全村總收入3928萬元,集體分配465萬元,人均3319元(參加分配人數1401人)。2003年塘邊村總資產1.53億元,負債5748萬元,凈資產9564萬元。
塘邊社區在距離寮步金凱悅大酒店約1公里的華南工業區內。有150畝的塘邊金富工業區,其38米的主幹大道與石大、莞樟公路相連,交通極為暢通。該工業區已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訊,且四周已有眾多大型企業落戶,是投資辦廠的理想地方。現建有23000平方廠房,已投入使用,並計劃在短期內將工業區全面開發,配置好治安小區和區內綠化建設,令投資者增強安全感和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