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詔帖
傳為柳公權寫的一通信札
此帖傳為柳公權寫的一通信札,告訴對方自己年老體衰,能力有限,雖然有個閑官職位,可也不能為別人辦什麼大事,請諒解自己的難處。
南宋所刻《蘭亭續帖》中收有《翰林帖》(或稱《蒙詔帖》),其文曰:“公權年衰才劣,昨蒙恩放出翰林,守以閑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惟深察,公權敬白。”據文意推測該帖應寫於文宗時柳氏任翰林院書詔學士期間,而此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因此可能是宋人據《翰林帖》的大意寫出。書法的前四行用筆較雄暢,結字亦尚穩妥,而後幾行用筆逐漸瘦薄,結字多鬆散,末行的“權”字筆畫也不成結構,與柳氏遒媚勁健的書風懸殊較大。種種跡象表明,此帖非柳書,乃是宋人仿本。
公權蒙(1)詔,出守(2)翰林(3),職在閑冷(4),親情(5)囑託(6),誰肯響應(7),深察感幸(8)。公權呈(9)。
1、蒙:蒙受,接受。
2、出守:出任,擔任。
3、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
4、閑冷:清閑冷落的官職或處境。
5、親情:父母親人。
6、囑託:託付。
7、響應:回復,應答。
8、感幸:感激涕零。
9、呈:下級向上級送交文件等時用語。
鑒藏印有宋“紹興”、“瑞文圖書”、“賢志賞”,元“趙氏子昂”、“喬氏簣成”、“齊郡張紳士行”,明“馮氏鹿庵珍藏圖籍印”,清“安岐之印”、“王常宗”、“陳氏彥廉”、“韓世能印”、“韓逢禧印”等。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張丑《南陽書法表》、《真跡日錄》以及清安岐《墨緣匯觀》著錄。
柳公權
南宋所刻《蘭亭續帖》中收有《翰林帖》(或稱《蒙詔帖》),其文曰:“公權年衰才劣,昨蒙恩放出翰林,守以閑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惟深察,公權敬白。”據《蒙詔帖》文意推測該帖應寫於文宗時柳氏任翰林院書詔學士期間,而此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因此可能是宋人據《翰林帖》的大意寫出。書法的前四行用筆較雄暢,結字亦尚穩妥,而後幾行用筆逐漸瘦薄,結字多鬆散,末行的“權”字筆畫也不成結構,與柳氏遒媚勁健的書風懸殊較大。種種跡象表明,此帖非柳書,乃是宋人仿本。
蒙詔帖
點畫
《蒙詔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具有層次上的變化。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錚錚,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通篇一氣呵成,多用連筆,氣勢從第一個字一直貫穿到最後一個字。作者善用長畫,有些牽絲甚粗,如“情”“囑”之間,“察”“屬”之間的牽絲都成實畫。
結體
《蒙詔帖》氣勢磅礴,痛快酐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弘,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
蒙詔帖
線條
《蒙詔帖》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作者善於用線,如“守”“翰”“林”“職”“閑”“冷”“情”“囑”“肯”“響”“察”“感”等字。《蒙詔帖》中的長線條或縱或斂、或蜿蜒為弧線或如飛燕驚掠,卻不激厲,而是以淡潤瀟灑取勝。為避免長線條的單調與軟弱,作者用筆強調大幅度的提按頓挫。由於少用點,作者就非常注重線條的聯綴位置,有的延伸拉開距離,有的又緊銜於上字尾端。
中國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沉著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
明詹景鳳《玄覽編》:“柳誠懸墨跡帖一卷是真。筆法勁爽而縱橫悉如意也,蓋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險中生態,力變右軍。”
《蒙詔帖》曾經明代詹景鳳《東圖全集·玄覽編》、張丑《南陽法書表》《真跡日錄》、清安岐《墨緣匯觀》等著錄,並刻入《快雪堂帖》《三希堂法帖》等。
2008年9月15日至10月31日,唐代柳公權的《蒙詔帖》在故宮武英殿的第三期書畫展上被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