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使帖
唐代顏真卿的書法作品
《劉中使帖》又稱《瀛州帖》,為唐代顏真卿聞知河北藩鎮叛亂之將吳希光已降、盧子期被擒獲的捷報時。現藏於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所寫的尺牘,行草書,8行,行41字,縱28.5厘米,橫43.1厘米。藍紙本墨跡。
筆力雄健,線條遒逸聯綿,有“鉤如屈金,點如墜石”(宋朱長文《續書斷》)之評。可與《祭侄文稿》相媲美。
帖文記載
《劉中使帖》所敘述的“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和“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舊唐書》記載:“(大曆十年八月)己丑,田承嗣將盧子期攻磁州。……(十月)甲子,昭義節度使李承昭與盧子期戰於磁州清水縣,大破之,生擒子期以獻。……(十一月)丁酉,田承嗣所署瀛州刺史吳希光以城降。”《資治通鑒》:“八月……己丑,田承嗣遣其將盧子期寇磁州。……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盧子期攻磁州,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共救之,大破子期於清水,擒子期送京師;斬之。”
釋文
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①。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②。吁!足慰也。
註解
①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劉中使”:劉清潭。“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隸屬滄州市)。745年(天寶四年)罷瀛州恢復河間郡,758年(乾元元年)廢郡復稱瀛州。吳希光: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部將。“足慰”的“足”,一釋作“可”字。
②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磁州”:今河北省磁縣城關鎮(隸屬邯鄲市)。“盧子期”:田承嗣部將。“舍利將軍”:王武俊。
背景簡述
《劉中使帖》
河北三鎮是指唐朝後期出現在河北地區的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安史之亂結束后。唐朝為了籠絡史朝義的河北降將,先後任命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賜姓名李寶臣;田承嗣為魏(今河北大名北)、博、德、滄、瀛五州(今河北東南部、山東北部)都防禦使,763年六月改為魏博節度使,駐魏州;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錢穆論述:“唐自安、史之亂以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互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自國門以外,幾乎儘是方鎮的勢力。”“此即所謂‘河北三鎮’。彼輩皆擁勁卒,自署吏(諸州、縣各置鎮將領事,收刺史、縣令權)。不貢賦,結婚姻,相聯結。”763年田承嗣降唐后,名義上歸順朝廷,但並不服從中央,形成地方割據勢力。775年(大曆十年)正月,田承嗣乘昭義鎮將吏作亂之際,出兵攻佔相州。戰事發生以後,唐代宗告諭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卻拒不奉詔,仍然派大將盧子期攻取鄜州,楊光朝攻取衛州。775年四月,唐代宗下詔討伐田承嗣。
據帖文“吳希光已降”句,《劉中使帖》書寫於775年(唐大曆十年)顏真卿湖州刺史任上(772年至777年),時年六十七。
《劉中使帖》信中“足慰海隅之心”、“吁!足慰也”之句,可以感受到顏真卿對傳來的兩件軍事捷報甚感高興欣慰。顏真卿曾因直責權相元載而遭到排擠,直至逐出朝廷,一直在外任地方官。他雖身處江湖之遠,但仍心繫大唐王朝。在寫於775年底、776年初的《劉中使帖》中,顏真卿喜悅的心情流於作品字裡行間,一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從杜詩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中可以觀照此時顏真卿的內心感受。
線條與律動
《劉中使帖》局部
題材與文辭
邱振中在分析顏真卿《劉中使帖》《祭侄文稿》和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時,對作品的題材文辭與作品意境闡述:“作品要有意境,從作者的命意、精神狀態,到構成作品的各種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線是書法藝術惟一的形式手段,文辭是書法作品的題材(題材的第一層含義),兩者都能各自刻畫一‘境’。對一件書法作品來說,除線條之‘境’直接訴諸人們感官外,隨著人們對文字的辨識,文辭之‘境’總會有意無意浮現於心中,疊加與線條之‘境’上。只有這兩‘境’首先達到協調,然後才談得上‘意’與‘境’的融合:作者主觀世界與線條之‘境’和文辭之‘境’的統一。”
書法是線的藝術,題材—文辭所刻畫的境界,雖處於次要的、從屬的地位,但由於它與作者情感、作品形式的默契成為構成意境時必不可少的前提,題材—文辭作為聯繫作者主觀世界與形式的媒介,在書法藝術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如《黃州寒食詩帖》、《祭侄稿》、《劉中使帖》,題材—文辭無不與作品所表現的情感密合無間。在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中,體現了作者主觀世界、題材—文辭、形式三者的契合。
鑒藏著錄
著錄首見宋《宣和書譜》。
《劉中使帖》流傳有緒。據明代張丑《清河書畫舫》:“顏真卿大字《瀛州帖》,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張可與家。”又據帖后王芝題跋: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王芝曾從張嘯江處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詢《卜商帖》易得。明代歸項元汴“天籟閣”,后輾轉落入廠肆。民初歸李石曾。帖內鈐有“三槐”、“悅生”二半印,“紹興”、“張晏私印”、“王芝”、“項元汴印”等鑒藏印。後有元代王英孫、鮮於樞、張彥清、白湛淵、田師孟及明文衡山(文徵明)、董思白(董其昌)等題識。明《戲鴻堂》帖刻入。
顏真卿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