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座位帖

顏真卿書法作品

《爭座位帖》,又名《論座帖》《爭座位稿》《與郭僕射書》,為唐廣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顏真卿致尚書右僕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顏真卿行草書法的代表作,原跡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爭座位帖》原稿用唐畿縣獄狀磓熟紙寫就,共七頁,禿筆書,有夾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不計共六十八行,全文計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顏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於安福寺興道會上藐視禮儀,諂媚宦官魚朝恩,致其禮遇高於六部尚書之事,字裡行間洋溢著忠義之氣。該帖隨意自如,揮灑有度,為歷代書家所重,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並稱行書“雙璧”,又與《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並稱為“顏氏三稿”。

創作背景


《爭座位帖》,是顏真卿在代宗廣德二年(764)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義的信件稿本,內容是爭論文武百官在朝廷宴會中的座次問題,“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義為了獻媚宦官魚朝恩,在菩提寺行及興道之會,兩次把魚朝恩排於尚書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顏真卿在信中對他做了嚴正的告誡,甚至斥責他的行為“何異清晝攫金(白晝打劫)之士”。
手稿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許多字與行還寫得豪宕盡興,姿態飛動,虎虎有生氣。似乎也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信中反映了顏真卿仗義執言,剛正不阿的精神。在藝術表現上,《爭座位帖》全篇勁挺豁達,姿態飛揚,在圓勁激越的筆勢與文辭中顯現了他那剛勁耿直、樸實敦厚的人格,他血管里流的是盛唐文化的血,他心中高揚的是“精忠奉國”的自信大旗,在這種真情推動下,無怪乎在清代著名書法家楊守敬那裡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行書自右軍后,以魯公此帖為創格,絕去姿媚,獨標古勁。何子貞至推之出《蘭亭》上。”

作品內容


原文及註譯
【原文】十一月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奉書於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閣下:
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謂不朽。抑又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回紇無厭之請;故得身畫凌煙之閣,名藏太室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則美矣,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書》曰:“爾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爾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能。以齊桓公之盛業,片言勤王,則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末路之難也。從古至今,暨我高祖、太宗已來,未有行此而不理,廢此而不亂者也。前者菩提寺行香,僕射指麾宰相與兩省台省已下常參官並為一行坐,魚開府及僕射率諸軍將為一行坐。若一時從權,亦猶未可,何況積習更行之乎?
【譯文】大唐廣德二年十一月某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寫信給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閣下:
人品修養第一,事業成就第二,這才算永久。我還聽說,宰相是各級官員的表率,諸侯王是臣下最高的爵位。如今您的事業成就偉大,榮譽獎勵極高,難道不是因為才華出眾、成就突出嗎?您打敗了史思明的叛亂軍隊,回絕了回紇的無理要求,所以能把您的相貌畫在凌煙閣,姓名記在太廟廷堂,好不讓人敬畏啊!然而好是好了,可是優良作風要發揚到底才難呢。所以說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是常保權力財富的正確態度,怎能不時刻提醒告誡自己呢!《尚書》里說:只因為你們有本事而不驕傲,全世界就沒有人跟你們比成就、爭榮譽了。憑齊桓公的偉大事業,提一句擁護周王的建議,就能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統一了朝貢周王的認識。可是在葵丘會議上,口氣稍微一大,地方諸侯就鬧分裂。所以說,萬里長征走過九千里,才算走完一半啊,這意思是最後的堅持要花大力氣。從古到今,直到我朝高祖、太宗以來,一直貫徹這樣的思想路線。貫徹了,政治就平穩,不貫徹,政治就動搖。最近在菩提寺召開佛教界會議,您主持會議安排座位,讓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以及御史台、尚書省統攝的日常參朝的官員坐一邊,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和您帶領各個軍隊將領坐一邊。您這樣安排,作為臨時調整都不合適,何況要改變慣例長期實行下去呢!
【註解】廣德元年(763),吐蕃入寇唐土,盡取河西、隴右之地。然後降涇州,入邠州,掠奉天、武功,直逼京師,幸得郭子儀率兵反擊,才讓倉促出奔的唐代宗車駕返都。在代宗率百官迎接郭子儀凱旋之師的安福寺興道會上,尚書右僕射郭英義為討好魚朝恩,把其座位安排在僕射一行,禮遇高於六部尚書。魚朝恩,一介宦官而已,然獨掌禁兵,氣焰萬丈。時任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的顏真卿據刑憲典章,凜凜然提出嚴正的批評,既斥郭英乂之佞,復奪魚朝恩之驕,忠義之氣,橫溢於文字之間,這便是著名於史的《與郭僕射書》。
郭英義(?—765),字元武,唐瓜州晉昌(今甘肅安西東南)人。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子。精熟武藝,以軍功累遷諸衛員外將軍。至德初,遷隴右節度使,收復兩京后,還掌禁兵。代宗時,權為東都留守,時東都新復,他不能禁暴,縱軍與朔方、回紇之眾大掠都城。廣德元年(763),封定襄郡王,在京師大起甲第,窮極富麗。永泰元年(765),繼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既至成都,肆行不軌。兵馬使崔旰因眾怨襲成都,他逃亡被殺。
魚朝恩(722—770),肅宗乾元元年(758),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唐軍收復洛陽后,魚朝恩被封為馮翊郡公,開府儀同三司。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兵進犯,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后領國子監事,兼鴻臚、禮賓等使,掌握朝廷大權。干預政事,懾服百官,不把皇帝放眼裡,貪賄勒索。置獄北軍,人稱地牢,迫害無辜。大臣元載知代宗對其不滿,乃與皇帝謀除之。大曆五年(770)三月癸酉(初十)(4月10日)寒食節,代宗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魚朝恩。
金紫光祿大夫,唐代文職二十九級散官的第四級,正三品。
檢校,調查檢舉的意思,加於官名之上,表示皇帝親自晉陞任命。
刑部尚書,刑部長官,正三品。
上柱國,十二級勛官的最高階,同正二品。
國公,九等勛爵的第三級。
僕射,唐代尚書省長官,從二品。
郡王,九等勛爵的第二級。
開府,即開府儀同三司,唐代文職二十九級散官的最高級,從一品。
【原文】一昨以郭令公以父子之軍,破犬羊凶逆之眾,眾情欣喜,恨不頂而戴之,是用有興道之會。僕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寮之側目,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甚非謂也。君子愛人以禮,不聞姑息,僕射得不深念之乎?
【譯文】前些日子,因為中書令郭子儀憑父子兩人統軍打退了吐蕃的侵略,大家高興得恨不能把他頂在頭上,所以就在安福寺舉行了一個歡慶會。您對前次菩提寺會議上出現的問題不做反省,這回又是隨意安排調度,不顧職務品階高低,不管文職武職區別。假如想著為了巴結觀軍容使魚朝恩,竟然不顧各級官員的反感,這和光天化日之下實施搶劫的歹徒有什麼區別呢?實在沒有意思啊。有修養的人熱愛別人講究分寸,沒聽說熱愛別人就放棄原則,您恐怕要認真考慮一下吧?
【註解】令公,對中書令的尊稱。中唐(771—835)以後,節度使多加中書令,使用漸濫。郭令公指郭子儀,職河東副元帥、兼中書令、爵汾陽郡王。父子,指郭子儀及其第三子郭晞
興道之會,廣德二年十一月,郭子儀父子自涇陽凱旋,唐代宗命宰臣百官在京城西郭的開遠門迎接,並在安福寺舉行弘揚佛法的盛會。
軍容,指魚朝恩。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進犯,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
【原文】真卿竊聞軍容之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況乎收東京有殄賊之業,守陝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汩其志哉?且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彝倫敘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仆、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然,未嘗參錯。至如節度軍將,各有本班。卿監有卿監之班,將軍有將軍之位。(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縱是開府、特進,並是勛官,用蔭即有高卑,會宴合依倫敘;豈可裂冠毀冕,反易彝倫,貴者為卑所凌,尊者為賤所逼?一至於此,振古未聞!
【譯文】我也聽說魚朝恩的為人,虔誠信仰佛教,佛理造詣頗深。何況他在收復洛陽城的戰役中作為總指揮消滅過敵人,撤退三門峽的時候保衛過皇帝的人身安全,官員民眾都很熱愛,難道只有你一個人熱愛他嗎?再說他這人佛教修養很高,八風不動,寵辱不驚,本來不會因為罵他一下就生氣,敬他一下就高興。何況一個座位、一寸地方就能打動人家的心思嗎?況且在禮儀上鄉村看重年歲,宗廟看重爵位,朝廷看重職位,都有同樣的身份尊嚴,用來體現等級差別。因而就能夠理順職務等級,政治管理就會輕鬆和諧。況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以上供奉官原本排在一列,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仆、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排在一列,九卿、三監的長官相對排列:歷來如此,不曾錯亂。至於地方節度使的軍隊將領,各有本部門的排列次序。卿監有卿監的序列,將軍有將軍的座次。哪怕是開府、特進,恩賜傳承的時候勛階最高,開會聚餐的時候應按職位排列。怎能不顧職務高低,顛倒次序,讓職務高的沒有臉面,職務低的風光無限呢?可您一下子把秩序弄成這樣,從古到今真沒聽說過!
【註解】利衰,出於佛教術語“八風”。八風謂世間能煽動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後排撥為“毀”,背後讚美為“譽”,當前讚美為“稱”,當前排撥為“譏”,逼迫身心名“苦”,悅適心意名“樂”。佛教認為不為愛憎之情迷亂心性,則八風不動。
塗割,佛教術語,說有仇恨的人拿刀割佛,有愛心的人拿香塗佛,佛都能慈悲為懷,生滅強忍。
兩省,中書省和門下省。
十二衛,隋唐十六衛中遙領府兵的前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
三師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九卿,隋唐時九寺的長官,九寺即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三監,唐代官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的合稱。
【原文】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比,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只可於宰相、師、保座南橫安一位,如御史台眾尊知雜事御史別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宣傅,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禮數。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輔國倚承恩澤,徑居左右僕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願僕射與軍容為直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
【譯文】像魚朝恩的勛階雖然最高,職務卻是監門將軍,朝廷排班就座,自有例行次序。如果只是因為貢獻突出,和皇帝的關係最為親密,幫替皇帝發號施令,一般官員不能並肩,不能讓他屈坐職務級別的位子,應當另外給予特殊優待,那就只能在宰相、師保座位南邊橫設一個特座,就像給御史台的御史們為了尊崇他們的長官知雜事御史為他特設專座那樣,讓各級官員都能看到他的光輝形象,不也行嗎?玄宗領導的時代,高力士擔任傳達詔令的工作,也就只是這樣另設專座,也沒聽說如何大搞特殊化。也何必讓他本人喪失本職的座位,像肅宗領導的時代,李輔國仗著跟皇帝關係好,直接坐到左右僕射及三公的前面,讓全國人民震驚疑惑呢?古人說得好: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有三種。希望您跟魚朝恩同志成為正直友愛的好朋友,不希望您成為他奸詐狡猾的壞朋友。
【註解】監門將軍,唐代府兵制十六衛中左右監門衛的長官。
李輔國(704-762),唐肅宗時宦官。安史之亂期間,勸太子李亨繼位,此即肅宗。即位后,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權。后又因擁立代宗即位,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后因專權跋扈,代宗以計除之。
【原文】又,一昨裴僕射誤欲令左右丞勾當尚書,當時輒有酬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今者興道之會,還爾遂非,再喝八座尚書,欲令便向下座。州縣軍城之禮,亦恐未然;朝廷公宴之宜,不應若此。今既若此,僕射意只應以為尚書之與僕射,若州佐之與縣令乎?若以尚書同於縣令,則僕射見尚書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廳齊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階,六曹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尚書之事僕射,禮數未敢有失;僕射之顧尚書,何乃欲同卑吏?又據《宋書·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國家始升,別作二品。高自標緻,誠則尊崇;向下擠排,無乃傷甚?況再於公堂,喝咄常伯?當為令公初到,不欲紛披?黽勉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過爾隳壞,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斁彝倫之人,則僕射其將何辭以對?
【譯文】再一件,前些日子尚書僕射裴冕一時失誤,讓尚書左右丞去代管六部尚書,當時互有言語對答。您仗著身份職位高,就態度粗暴地瞪眼指責。當時是郭令公的歡迎儀式,萬眾矚目的嚴肅場面,您是為了維護體面,可以理解。但是如今歡慶會上仍然如此,這就不對了:兩次呵斥八座尚書,要讓他們往後面坐。地方州縣的接待禮儀恐怕不會是如此不文明,朝廷的高級會議更不該這樣。現在已然這樣,您的意思可能是認為尚書和僕射的關係,就像州的助理和縣長的關係吧?如果認為尚書相當於縣長,那麼僕射去見尚書令,就像州的助理去州長嗎?這更不對了。現在三個機構平級並列,足以說明部級橫向職務體系不同於地方縱向職務體系。況且尚書令和僕射都是同級,只比較品階高低,各部尚書僅差一級,並不能隔級對待。部尚書對待僕射,禮儀不差;僕射對待部尚書,怎麼就像對待幹事員?根據史書記載,劉宋時代的僕射和部尚書都是同級,到隋朝和唐朝建立,才把僕射抬高了一級。地位高就有高的樣子,人品好了自然受人抬舉;為了抬高自己貶損別人,恐怕有損您的形象吧?何況在高層會議上兩次呵斥部級尚書呢?那麼是不是因為郭令公剛來,您不想讓場面混亂?那也無妨,只要儘力主持工作,道理上怎麼也說得過去。但是朝廷的制度紀律,可要大家共同遵守;要是過分違反,恐怕要危害自身了。主上要是一生氣,過問起破壞制度、無視紀律的人來,您將如何交代啊?
顏真卿爭座位帖
顏真卿爭座位帖
【註解】勾當,主管,料理。
裴僕射,指裴冕,時為左僕射。

作者簡介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蘇軾曾云:“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顏真卿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為監察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德州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被李希烈縊殺。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
顏真卿為琅琊顏氏後裔,家學淵博,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作品評價


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
北宋書法家蘇軾《東坡題跋·題魯公書草》:“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乎自然,動有姿態。”
北宋書法家米芾《寶章待訪錄》:“禿筆,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也。世之顏行第一書也。”
清代書法家王澍《虛舟題跋》:“三稿皆公奇絕之作,《祭侄》奇古蒙宕,《告伯父》淵潤從容,至《論座》則兼有《祭侄》《告伯》兩稿之奇,情結不同,書隨之異,所以直入神品,足為《蘭亭》後勁也”。
清代學者阮元《顏魯公爭座位帖跋》:“《爭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不復以姿媚為念。夫不復以姿媚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為行書之極致。”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此帖筆法之佳,當在《蘭亭》之上。”
清末民初學者楊守敬《學書邇言》:“行書自右軍后,以魯公此帖為創格,絕去姿媚,獨標古勁。”

作品鑒賞


歷代書法中。最接近“人心本田”、“書為心跡”的行草書巨卷,當首推唐代書法巨宗--顏真卿的行草書稿《爭座位帖》了。
顏真卿的行草書稿《爭座位帖》手稿久已不存。幸歷代書家寶之。爭相刊石傳世,刻石竟十之有二,為它帖所絕無。遂使中國書壇有了標拔行草高度--直視人之本心、書寫意緒的不朽行草巨卷得以遺世顯彰,此真天之幸也、書壇之幸也。
《爭座位帖》是顏真卿56歲時於唐廣德二年(764)十一月十四日寫給僕射郭英乂的直諍書稿。魯公出於對朝廷紀綱的維護、對功臣秉義的佑護、對奸佞驕橫的摧折書寫此稿,忠義之氣充之於心、賦之於文、形之於書,全篇理正、詞嚴、文厲、書憤,洋洋千文,如長水蹈海,無可阻擋,遂使歷代書家無不為之服膺傾倒。
尚意的“宋四家”之首蘇東坡最為推崇魯公書,尊為書之極至。傲嘯書壇的狂逸之士--米南宮於顏楷鄙為“惡札之祖”,然於魯公《爭座位帖》、《祭侄文稿》且絕無微詞,而盛讚之為“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世顏行書第一書也”。宋代行草書能與唐室抗行的唯一一人--黃魯直更能直接道出“觀魯公其帖,奇偉秀拔,奄有晉隋唐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徐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肅然出於繩墨之外......蓋自二王后能書法之極者,唯張長史與魯公二人”,真謂至言也。
餘數十年來,每扶此帖,皆感魯公書寫此稿時確無意於書、而全為心境自然寓於書也。真可謂“書無成法,篇不定格,章段跌宕,構造天成”,是成我國行草書之“壯闊史詩,巨制交響”。
一序篇理性的冥響
《爭座位帖》由首行“十一月”句始,漸次展開至17行“言晚節末路之難也”,為魯公書稿序篇。
首行書寫如心泉出峪,汩汩流出,平和中微顯銳氣。第二行書寫即錯落搖曳,第三行已見起伏提按意緒,為整段書寫面目立下堅勁品格。
此段四至十二行文字為魯公對郭英乂之陳述語。寫得冷峻且漸含怒氣,衝突隱現於理性述說之下,文字亢昂,鋪天渲染氣氛已濃,陣陣滾雷之聲已由天際撲來振蕩耳鼓。魯公書至“吁是畏也,然美則美矣而終之始難”句時,內心激越之情而漸與理性陳述并行。十一行“故曰”二字書寫倔強沉實,為論爭打下了堅實有力的第一記響。而後一段論說則書寫得如行雲流水,於鏗鏘的亢奮中增添了一段抒情慢板。再后十三至十七行為魯公“列典陳理”階段,自“書曰”起而後五行,書寫之意綿密舒長,呈雄辯天下、援引古今的賢睿氣度。由此,魯公書稿於“大節奏、強跺板、弩伸張”的強烈表現中擂響了第一樂章的驚天戰鼓,為下一章節的綿密述說確立了“先聲奪人”的強悍引說。
魯公《爭座位帖》第一階段強悍的跺板、陣鼓擂響之後,書稿出現了書家停頓下來的一段近乎死寂的間歇。
隨之,魯公拂去按捺的寂靜,再度高揚起自己心底本真的軒然大波。是文、是書急切地納入了爭辯的第二樂章。
二切題激憤的輕蔑
第二樂章自十八行“從古至今”句始,字形聚斂,看出魯公援筆將事件由遙逝而暝遠的時空中再度寫來的意緒,字促神密,表現出魯公嚴謹、了無停滯、自由揮運、一氣呵成的敘事本領。此段用筆、結體、書意盡脫晉、隋清逸形跡,而寫出了魯公“遒勁綿密”的自家面目。此段文字二次直指僕射郭英乂“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諂諛奸宦、辱沒忠臣、亂排座次之事實。至書“苟以取悅于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僚之側目,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文詞激蕩,書寫剔透,直刺奸佞之心。特別是最後一句數字字形俱展,頓顯開張激揚之心,真而後千載人力不逮—而神韻亦不能再有之大真境地耳。爾後一行則多搖曳跳躑,遂於剛猛質直中增加了活脫、自由意象。又至“真卿竊聞軍容......”句,怒氣又添,筆畫益發堅挺、字方意圓、闊大弩張,隨即簇起全篇第二高潮。
魯公心中又鳴鼓陣,迭瀾再起。意浩浩涌之於心、力汩汩而趨之於筆,給人以摧心震撼。然由“清修梵行,深入佛海”至“能汩其志哉”諸句,則寫得一字一境地耳,或正又斜、乍曲復直、跌宕詭奇,構成了獨魯公而能陳的絕妙篇章。
然魯公不以此為止,更於行間添加數句小字以意足,平地間打破了以往行間均衡,使疏朗的行間頓然增造了密度,給大運作的旋律中陡添了緊密的“復調”。這些小字自由書寫如“累石鋪階、既正復斜、隨勢布形”,表現了魯公“平中見奇,小中見大”的超凡本領。加之“佛海”二字左邊加字的那筆長長回鉤曲線勾勒,畫如“沉沙鐵戟”盤紆勃屈、倔強儘力地一揮,“萬歲枯藤”之意由此一筆佔盡,是知後人絕無再有偉力,嘆為觀止。魯公這等大勾連,大破壞,大衝撞的著力一揮,奠定了自他爾後不復再有的崇高地位。
《爭座位帖》本題確在中段三十至五十一行的據理力爭中得以凸現。文字內容與感情噴涌融而為一,“書為心聲”得以同現。是成書史行草書“交響巨制”,轟鳴著、震顫著,並不斷摧撼著後來人們的心靈。
三本題(正劇)流金溢彩的心靈宣洩
本題的切入當由十三行末的“且鄉里上齒”起到五十一行“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止,魯公書寫已由激越噴發轉為睿智的理性述說,有理性述說再燃心中義火。文、書、理、義交迭輝映,構成了樂章的絢麗本題。
上自宰相”而後四行,論說官秩尊卑、座位上下之理,行文有宗,井然不亂。書寫全無火氣,緊密而無懈可擊,呈現出魯公駕輕就熟、活脫圓轉的大化境地。
特別是書至“從古以來,未嘗參錯”及后兩行,書寫緣情而動,全行字參差錯落、伸縮變化、大筆紛披、一氣寫來,愈見閃爍。表現出魯公遊刃有餘、雍容大度書寫意向,奏出了全篇大呂錯動、顯靈飛揚的華彩樂章。
然書至“縱是開府特進”直至“振古未聞”的論理斥責奸佞段落時,魯公筆意頓又端嚴方整,筆筆擒按、排宕,畫畫沉厚、質直,結體遒緊、捷括;行氣自上而下,不使一畫外張,不叫一處泄氣,形成整觴、堅實擎天立柱莊嚴之感。書法長卷至此進入樸實、大力、整體向前推移的感憤階段。
書至“朝廷列座,自有次序”而後共九行,乃魯公全述本意、跡由心出階段。全段百餘字皆屈拗盤行,剛毅中蘊涵篆籀圓轉、凝重筆匯,由此,最顯魯公行稿本意。
魯公作書,每隨心而出,不使一畫同、一字同、一行同。如“列座自有次序”一行,諸字大小有別、輕重殊異、俯仰隨勢、各盡其態;“列座自有次序”六字提筆寫出,然清朗見骨;“但以功績即高”六字字形突然展大、字距見疏,且又純以拙重筆意盡情寫出,筆筆擒按、畫畫堅實、骨挺肉豐;而“恩澤奠二”句,又提筆以連綿筆意寫出。一行三句,三個意趣,由此可見魯公指責僕射郭英乂排忠諂佞、亂排座次之失。引典“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呼出“願僕射為軍容見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的斥詞,心中義火高舉,忠烈之氣再度高揚。由此,筆勢不可遏止,筆意流轉而參勁澀,魯公“屋漏痕”法盡顯於此。這段文字的書寫,如流光馳目、溶金泄地,那款款圓轉線條的流動,分明地釋畫出流魯公燦明的心靈跡動。
顏魯公怒斥郭英乂與魚朝恩為佞柔之友,主題已過,本當停歇。可魯公由舉郭、魚、二佞再次之失,遂有續篇接涌,形成心潮與文、與書的更迭展現,書卷如樂再涌新潮。
四續篇迭次涌動的心潮
《爭座位帖》自“又一昨......”句起,主題方過,又添續響,是成交響又一奏鳴高潮。
而後五行近百文字的書寫,表現出魯公的再次地怒不可遏。又首行的“斐僕射”三字連綿草書寫法開始,連續不斷地出現了兩字、三字的連屬寫法。這與前段文字多獨立寫法不同,突現出了魯公此一階段意念連貫、氣勢綿密、情感憤慨的特別情緒。除此,這段文字書寫筆畫排密、結體闊張、字距緊迫而無空隙,加之行氣偏倚,形成全篇最緊密而又險峻階段,構成了夏雲濃布、濤涌摧崖般的緊鑼密鼓的敲擊樂段的拍擊感,不給奸佞以絲毫的間歇與喘息。
書至五十四行“若州佐之與縣令乎”起,連貫書又立另一境地。字形展開、行距擴大、氣勢縱掣、筆意圓轉,奏出了全篇最具圓號般的溫蘊流轉的緩板樂段。然魯公如此這般的圓籍線條的運動,又無不於柔麗中透視出剛毅與果敢,由此又窺魯公書之“鋼線化作繞指柔”不凡本領。
另,這段文字書寫盡展魯公草、行書之面目。以往史、論多稱魯公得“草聖”張旭草法,又謂亦與“顛素”以“蛇驚入草”論道云云。然魯公草書存世甚少。故此段草書寫法於魯公它帖絕少見到,因是十足珍貴。
近來每品臨此段帖文時,益發感到魯公雖字由心出,而字皆合古法。有證為三,其一、字因勢而異,高低、大小、俯仰、伸縮有態,唯令活脫,不使板滯也;其二、字與字之間的開合變化,連同字法之筆畫變化,每有殊趣,絕不雷同。如“尚書”、“如上”、“刺史”等字反覆出現,而書意絕不相同,或開或合、或伸或縮、形同萬類呼吸,契合天地運動之理;其三、行氣貫通、因意布勢、既正復斜、一往自然、了無小家拘陋習氣,一顯大匠運斤自如意緒。
加之,本段時有大字重筆書寫,使全段文字書寫如臨大水迭次涌動、掀天波浪迸發出振聾發聵的摧擂鼓聲。令讀、臨、習、賞者得到真力彌滿的充實而升華
顏魯公《爭座位帖》於前段再次鼓盪書寫中,把全篇推向高潮。然魯公卻於論爭高昂激情中戛然中止,給人以挽狂瀾於即倒、黃河奔突於壺口、白日消遁於彤雲之悲劇感。
五絕響陣雷炸裂,戛然中止,但卻沒有結束
《爭座位帖》至六十九行“又據宋書百官志”句起,至全篇為終結階段。
這時,文詞炸裂、情感熾發,而徑呼出“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過爾隳壞,亦恐及身”直刺郭、魚二人呃喉警號。其聲未匿,忽魯公又發“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倫之人,則僕射將何辭以對”排宕力句,而猝然作結,全篇由此嘎然結束。真使奸佞輩膽裂心摧,無以復生矣。
全篇結尾之四行書,更見魯公駕馭全局、貫穿始終的內蘊底力。後段書寫尤見迴繞盤屈、長戟大櫓搖撼筆力。其中“理屈”二字尤為屈金迴繞、劍器流光。“隳壞”二字兀突偉力,大筆直書,撞人心目,其衝決意緒,直為“現代書法”之端倪,使人嘆為觀止。
最後兩行,魯公“代天子言”。以直泄江河之勢加以書寫,最後“何辭以對”四字則以電掣光走閃爍筆勢寫之,簡極、力極、神極,終成千古絕響
魯公五十六歲以後楷則更精、行稿尤淳,但再也未見有如此見諸心境的行草巨卷行世。余每有大惑、亦時存大憾。魯公書而後是力不及、功不到、筆不精、墨不良乎?非也,想是魯公晚年不復再有中年那般抗鼎朝事、奮於世爭、直顯本心的機緣之故罷。
由是知,世上“精妙”的書作全可由人而得;而能磬世、憾人心胸的交響史作,卻是必需那千載難逢的天賜機緣,書家生命困厄中一釋靈光之火以及心手雙暢等諸多因由的結合方能完成。
《爭座位帖》就是靈光無礙、文思噴涌、義理高揚三佳兼備時的行書巨構。
由是,余為魯公幸,亦為書史、為人世間存留了如此恢宏的行書巨卷交響而幸焉。
如中國書史沒有那忠烈千秋、變法出新的顏真卿,而顏真卿那時沒有義憤填膺,直見心跡疾書了《爭座位帖》,而《爭座位帖》又未經識者傳摹刻勒得以流傳--也就是魯公的《爭座位帖》未在書法長河中標拔了如此高度、給人們以心靈的震撼、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豐偉,那我們的書法將是多麼的......
我不敢作如是想。
幸哉、悲哉、壯哉、偉哉,中國行草書的巨制交響—魯公《爭座位帖》耶!
崔學路一九九七年九月十日重寫於北京八丈岩下

藝術鑒賞


筆法
《爭座位帖》不少筆意是從顏書楷體演化而來,寫得更為疾速,更為放逸,書風跌宕浪漫,全以中鋒用筆,氣足意滿,殺紙之氣溢於紙外,似乎天地之間貫穿著股豪邁的正義力量,無堅不摧。雖是信手寫來,但筆筆之中氣韻飽滿,靜動有態,大小參差。以直筆為主,渾厚藏拙,質樸蒼勁,奇偉秀拔,筆勢縱橫,筆力矯健,筆鋒雄勁爽利。《爭座位帖》筆法中的圓勁,是篆籀的生化,在圓潤之中更有勁節,飛動之中更帶韌性,融北朝的雄渾遒逸和中唐的肥勁寬博於一爐,勁立拔豪宕,姿態飛動。
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
結體
《爭座位帖》以行書為體,草書輔之。結字是正書中快寫縱逸,以筆勢的婉健流動為契機來發行、草之變,既富“飛動詭形異狀”之態,又不失有凝重勁拔的神韻。它與《祭侄稿》一樣沒有刻意做作的成分,是一種在自然的傾訴式的書寫中達到了書寫的極則,將本我的真、藝術內質的美、空間的騰挪起伏表現融為一體。
章法
從章法上看,《爭座位帖》通篇構成了自然疊嶂、雄逸茂暢、舒和爛漫的心靈圖畫,一派天機之中,凜冽正義的精神凸出。使人從中可以體味出顏真卿剛強耿直、樸素敦厚的性格。因為寫的是書信,是草稿書,所以信手寫來,故而前松后緊,行疏字密,大小粗細相間,加上圈誤補遺,多處修改,無有任何安排之意,顯得自然優雅,任意奔放。

歷史傳承


《爭座位帖》稿本墨跡北宋時藏於長安安師文處,安氏據以摹勒刻石,后安家兄弟分家,將真跡一剖為二,其後又輾轉進入內府,自此再無下落,不知所終。惟其刻石今尚存西安碑林,世稱“關中本”、“陝刻本”。好事者因以該本為底本反覆翻刻,翻本眾多,良莠不齊,以宋拓為最珍。
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
宋拓之中,據王壯弘《崇善樓筆記》載,以晚清四大藏書樓之鐵琴銅劍樓藏北宋拓本為第一,惜今已不知尚存人間否。而存世之宋拓,以吳榮光、潘仕成、梁啟超遞藏北宋拓本為第一。翁方綱題跋定為北宋,民國七年有正書局亦作為北宋拓本影印出版,鄭孝胥有跋,復為梁啟超重金購藏,今入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為當今學術界公認之北宋拓本。
此外,還有何紹基題跋宋拓本,今在上海圖書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其次,則有啟功題跋、妙鑒齋藏南宋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