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玉龍書院的結果 展開

玉龍書院

大理古城書院

下關玉龍書院是大理古城四大書院之一(即:大理西雲書院”、鳳儀鳳鳴書院”、銀橋“桂香書院”、下關“玉龍書院”)。

歷史沿革


玉龍書院最早的前身是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理府太和縣學宮。明嘉靖年間同知汪應昂重新建設,取名龍關書院。據《大理縣誌》“明沙定洲之亂,據為清真寺”,亂平,仍復書院建制。清咸豐六年(1856年),杜文秀起義,再度將書院改為清真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雲南巡撫岑毓英駐兵於此,復改為玉龍書院。清光緒二年(1876年)《玉龍書院告示碑》中記述:“壬申年(1872年)冬,宮保岑公駐節下關,案准逆回中寺改作書院,上寺改作武廟”。

建築結構


玉龍書院坐落在下關中丞街上段西排,坐西向東,佔地10畝多。為殿衙式建築,由臨街大門至大殿共有七級階地,逐級升高。一級階地為大門前空地,南、北兩面是八字形照壁。二級階地有品字形架斗重檐出角結構的大門,南、北兩側屋脊前後各出兩角,中間多層架斗高出兩間屋脊,出四角均用四龍抱柱立撐。
架斗木雕精湛,彩畫尤佳,屋脊瓦和屋脊上的飛禽走獸均是琉璃製品,美麗壯觀。大門上下各懸掛“玉龍書院”直、橫匾。進大門上三級階地為下操場,上四級階地為上操場。再上五級階地為五開間的二大門兩層樓房,上懸掛“玉龍書院”直匾和“明體達用”橫匾。進二大門即大天井,南邊有廳房三間和花園,書有“陶情怡性”的照壁分隔花園和廁所;北邊有兩層樓房三間。
從天井上到六級階地,立有大理石牌坊一座,中間石匾刻有“人文蔚起”四字,南邊刻“魚躍”、北邊刻“鳶飛”各兩字。兩邊大理石欄桿圍至大殿台前,左右各有一個花壇和一株古柏樹;北面有水池,南面有園門通往南廳房花園和廁所。再上到七級階地,建有五開間有迴廊的大殿“講堂”,大殿中門上懸掛“禮堂”直匾和“正誼明道”橫匾。殿外立有石碑兩塊,大殿南、北有太平門與校園相通。

名人輩出


清朝進士、邑人馬恩溥非常喜歡玉龍書院的環境:“院在蒼山斜陽峰麓,地勢寬敞,遠矚四五里,人煙村落,燦若列星。昆明池洱海)環其東,春秋佳日,風物清嘉……”他還寫道:“居此亦是平生清福”。
從明朝洪武學宮開始至今,玉龍書院在長達600多年的歲月中,雖歷經戰亂興衰,但更顯人傑地靈,桃李滿天下,從這裡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棟樑之才。例如:明朝嘉靖年間進士趙汝濂(雪屏),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曾回鄉建有下關文廟和挖色孔廟,以傳承中華文化。他的故里中丞街上段原有“大中丞”牌坊,是皇帝敕建的,褒揚他為官清正,故“中丞街”的街名含有紀念他的意義。清代進士馬恩溥,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御侍翰林太子太傅,他出省任職之前曾在玉龍書院任教7年。清末歲貢生、書法家王聯元(學曾),在玉龍書院任教多年,大理名勝景點多有他的詩詞楹聯作品,曾被趙藩周鍾岳讚譽為“山山有好鳥,處處有能人”。還有參與孫中山革命的先軀馬驤(幼伯),民國時期“一門兩中將”的張子貞、張公達父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先行者共產黨員劉達、楊炳勛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