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棣
孔繁棣
孔繁棣(1885~1955),字以行,號伯華,別號不龜手廬主人。曲阜城內棋盤街人。6歲在私塾讀書。其祖父精於醫術,他自幼耳濡目染,漸通醫理。經常為群眾免費出診。在群眾中享譽甚高。他與肖龍友、汪逢春、施今墨被人譽為北京四大名醫。
目錄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隨祖父遷居河北易縣白楊村,虛心請教當地名醫蔡秋堂、梁純仁等,醫學上又有所進展。22歲在易縣正式行醫。25歲應聘就任北京外城官醫院中醫內科醫官(即醫師)。1917年曾先後參加晉綏和廊房地區霍亂防治工作。1923年辭職在京私人開業。
“五卅”運動后,孔伯華為抵制日貨,創製了“避瘟寶丹”,其效力高於日本的“避瘟散”,暢銷一時。他研製的“清靈甘露茶”,對預防治療感冒和中暑效果特佳。
1929年,他聯合中醫同道在北京成立中醫協會,在上海成立全國醫學團體聯合會,代表華北中醫界赴南京向國民政府抗議廢除中醫的決議案,迫使國民政府宣布撤銷原案。之後,孔伯華等人創議立即辦起國醫館,並將3月17日定為“國醫節”。1930年,他與北京名醫肖龍友創辦了“北平國醫學院”任院長,並將診費收入大部分用於辦學。1937年日軍侵佔北平,日偽當局企圖接管學校,他被迫將學校搬遷3次,直至1944年,毅然將學校停辦。15年內培養中醫700多人,分佈全國,多成為中醫界骨幹人才。1946年10月,他組織了北平中醫新照同仁福利促進會,並任顧問。
建國后,他繼續行醫治病,經常為群眾免費出診。在群眾中享譽甚高。他與肖龍友、汪逢春、施今墨被人譽為北京四大名醫。
1952年,他寫信給毛澤東主席,要求政府重視中醫人才的培養教育。不久,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周恩來總理對他也深為了解,曾稱讚他是“有理論但不尚空談的實幹家”。1954年親切接見了他並與之合影留念。
孔伯華曾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會議代表、第二屆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顧問、中國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學會顧問、中醫研究學院名譽副院長、北京中醫學院籌委會副主任、副院長等。1955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0歲。著有《臟象發揮》、《時齋醫話》、《診斷經驗》、《中風說》、《肺病防治手冊》等,還有與曹巽軒等合著的《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