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靜止質量
專業術語
電子靜止質量,專業術語,拼音為diàn zǐ jìng zhǐ zhì liàng,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常數,正電子的靜止質量等於電子的靜止質量,其符號表示為me,數值大小為9.10938215(45)×10kg。
電子靜止質量
人們是從認識電子開始而知道原子核的,我們平常所用的電也來自於這種微小粒子的快速流動。科學家是怎麼發現電子的呢?這一切又緣於陰極射線。
19世紀后,科學家們對電有了更多的認識,開始從事與氣體放電現象有關的實驗研究。1867年,德國科學家希托夫發現,如果將金屬薄片放在真空放電管的陰極和產生熒光的管壁之間,有清晰的陰影產生,說明產生熒光的是一種起源於陰極、沿直線前進的射線,而且它能被磁鐵偏轉,說明帶有電荷,人們稱此為“陰極射線”。
後來,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發明一種新的高真空度氣體放電管,通上高壓電后,陰極發射出強烈的熒光,照射在陰極對面的玻璃壁上,如果在陰極和玻璃壁之間放置一個小葉輪,輪葉就會開始轉動,說明這種射線具有熱效應和動量。
圖1 克魯克斯
湯姆遜還發現,無論是改變放電管中氣體的成分,還是改變陰極材料,陰極射線的粒子都是相同的,而且不論是由於強電場的電離、紫外光的照射、正離子的轟擊、金屬受灼熱還是放射性物質的自發輻射,都發射出相同的帶電粒子,說明這些粒子一定是從金屬原子中被撞擊出來的,因此它必定是組成原子的一種更小的粒子。湯姆遜用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原子並非像人們以往所認為的那樣是物質最終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湯姆遜當時把它稱作“微粒”,後來改稱“電子”。
這種觀念在當時令人震驚,但其後越來越多的實驗發現證實了這一點。在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地測定出微小油滴上所帶的電子電荷值,再次證明了電荷的不連續性和電子的存在。這些發現將人們進一步帶人到原子世界的內部。湯姆遜因此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密立根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根據實驗測定結果,電子的質量為氫原子質量的,即。
圖2 密立根
定義“電子靜止質量”為一個恆定的質量團粒,稱為“質元”Unitmass,其質量用m代表,其佔有空間表達為【】,其體積即是電子體積v,其實體表示為【m】。定義負值的“電子靜止質量”亦是一個恆定的質量團粒,稱作“負質元”Negunitmass,用m代表它的負值質量,其佔有空間同樣表達為【】,其體積同為v,其實體表示為【m】。為了引進無法迴避的新概念術語,介紹了上述幾個漢語和英語的新辭彙。
質元體積就是電子體積,負質元體積又同質元體積一樣,所以v為質元體積、負質元體積以及電子體積的共同表達,電子等效直徑d同樣為質元、負質元、電子三者的一維尺寸的共同表達,也可稱之為“質元等效直徑”。於是有
【】和都是恆值。顯然,“質元等效直徑”d的意義就是質元體積【】的一維標識,而v則是質元體積【】的三維標識。是質心相距為d時的任意兩個質元之間的萬有引力,它可以被看成萬有引力作用的一個特定的單位。
電子的二元結構表達為【me】。如果令符號代表質元實體【m】,電子二元結構的表達形式,可以更加接近實際的物理圖像——質元包容中心點電荷。
兩個無擾狀態的質元A與B之間給出的最強重力作用配位是,兩個質元球體緊密相切。這時兩球的質心距離最短,恰為d。如圖3所示。這種配位下的兩質元之間的萬有引力大小,恰為一個常數單元
定義為“質量力量子”或“重力量子”。
圖3兩個質元球mA與mB的球面緊貼的二維示意
式中,為光子的散射角,為電子的靜止質量,稱為電子的康普頓波長。
因此,對於電子-正電子對的產生,由能量守恆單獨規定的閾能或最小能量為
正電子的靜止質量等於電子的靜止質量。
然而,這個反應在自由空間中對於任何能量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動量不可能守恆,光子的動量是 。我們選電子-正電子對的質心在其中為靜止的參考系來觀察這個反應,在這個參考系中,電子動量與正電子動量之和為零:
但在這個參考系中,入射光子的動量並不為零,因為不存在這樣一個參考系,在其中能使光子的動量變為零。因此,在質心繫中,
由於動量不守恆,反應 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這個反應在某個參考系中不可能發生,那麼,它在任何參考系中都不可能發生。
這個反應能在另一粒子——例如一個原子核——的附近進行,因為這時原子核可以吸收動量的改變,原子核通過它的庫侖場對帶電粒子的推和拉,吸收了動量的改變,於是,可能有
原子核的動量由於反應而改變了,但在其他方面,原子核實際上沒有變化,因而它只是起了一種簡單的催化劑作用。原子核的初始動量可以是零。
一個重粒子或原子核是吸收多餘動量而不吸收很多能量的良好媒介物。這一點可以從非相對論性動能的表達式中看出:
也就是,質量M越大,則與給定動量相關聯的動能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