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佛寺,原名大雲寺,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鼓樓南,與山西師範大學毗鄰,因為寺內高聳的寶塔下供奉著一尊遠近聞名的鐵鑄佛頭,始建於唐貞觀(627~649年)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

歷史沿革


鐵佛寺
鐵佛寺
平陽大雲寺俗稱臨汾鐵佛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汾市堯都區鼓樓南,與山西師範大學毗鄰。
大雲寺始建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歷代累有修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臨汾遭受八級地震,寺廟建築大部毀壞,直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6年)重建。
主要建築有山門、過廳、大雄寶殿、金頂琉璃寶塔、藏經樓及配殿、廂房等。
六級金頂琉璃寶塔系大雲寺建築之精粹,方形實心,高約30米。寶塔一至五層為正方形,六級為平面八角形,頂端塔剎為鎏金寶珠,祥光熠熠。各層均建有仿木結構之塔檐,正檐頂端懸以鐵馬鈴鐸,徐風吹拂,叮噹諧鳴。寶塔二層以上鑲有五十八幅佛教浮雕琉璃圖案,五光十色、金壁輝煌,內容為佛教神祈和佛教故事。
寶塔底層塔門上有對聯“潮起潮落汾水依舊唱大雲;時興時衰施主照樣拜佛祖”,匾額是“原頭佛祖”。
塔門內供有唐代鐵鑄釋迦牟尼佛頭一尊,高約6米,周長約16米,豐面隆準,鳳目闊唇,雙耳垂肩,莊重慈祥。佛頭中空,相傳是藏放經書及鎮寺寶物之所在。
據專家言,佛頭以數萬公斤生鐵一次澆鑄而成,如此精湛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文化活動


軼事典故

鐵佛的傳說
那麼為什麼要鑄這麼大的鐵佛頭?為什麼沒有身子和腳?這裡也有一個無法考證的傳說。
傳說唐三藏法師從西天取經回來,大興佛教。有人在京城附近塑了一尊泥身鐵頭的佛像,神形兼備,雄威有靈。一天,佛閉目養神,不覺打起盹來,猛然一閃,沉重的鐵頭竟閃落到黃河東岸平陽城內的高地上。後來人們就在佛頭落地的地方修了寺和塔,佛頭被供奉在裡面。佛頭栩栩如生,面部肌肉豐滿,風眉厚唇,天庭飽滿,兩耳垂肩,典型的唐代風格,面部貼金雖已陳舊脫落,但仍不失莊重慈祥之風韻。佛頭中空,相傳是放佛經的地方。
最有意義的是,塔內南北兩側壁嵌有兩方重修大雲寺的碑銘,上面記錄了清代臨汾發生大地震的實況,文曰:“康熙34年(1695年)夏4月6日戊時晚9時忽遭震變之災,寺廟傾塌,民舍無存,壓傷男女不可勝數,地聲如雷,經年不息。”至康熙54年,善男信女化緣募資,重修寶塔。這方碑銘為我國研究地震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大雲寺金頂寶塔重建280多年來,披風沐雨歷盡滄桑,巋然屹立在平陽大地上,其精美的造型和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令無數中外人士嘆為觀止。

建築特色


布局結構

鐵佛寺
鐵佛寺
鐵佛寺,整座寺院坐西向東,共三進院落。一進院落由山門、天王殿組成;二進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南北配殿組成;三進院落由大雄寶殿、南北廂房、藏經樓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頂寶塔組成。
根據碑文或梁架題跡可知:琉璃金頂寶塔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遺構,藏經樓為光緒八年(1882年)的遺構。大雄寶殿、天王殿、南北配殿、南北廂房雖無梁架題跡等文字記載,但從其梁架結構和構件特徵分析,應為清代中期的作品,六級金頂琉璃寶塔系大雲寺建築之精粹,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數米,塔為平面方形樓閣式五層磚塔,總高35米,底層每邊長12.4米,二層以上急劇收剎,第五層平面呈八邊形,塔頂用風磨銅鑄造的寶珠項環,光澤不減,《臨汾縣誌》記載“塔頂常有光,傳有舍利子云。“
鐵佛寺,塔內底層為方形空室,當心置鐵佛頭一尊。
鐵佛寺,塔身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砌塔檐,迴廊四繞,飛翹蹺角上懸掛銅鈴,風過鈴響,頗有禪意,寶塔二層以上的外牆上鑲嵌有58幅琉璃圖案,內容為佛教神祇和佛傳故事,四周襯以山石、樹木,花、流雲、城池、獅像等圖案是我國現存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塔門上有副對聯“潮起潮落汾水依舊唱大云:時興時衰施主照樣拜佛祖”,匾額是“原頭佛祖”,對聯公正,透徹人生禪理,是我國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
位於塔心室的鐵佛頭,外表補飾泥塑彩繪,佛頭中空,原藏經卷,這尊釋迦牟尼佛頭為唐代所鑄,高達6.8米,面寬3.8米,重約15噸,表補飾泥塑彩繪,佛頭中空,原藏經卷系由生鐵一次澆鑄而成,佛頭面相端莊慈祥,臉頰豐滿,眉骨隆起,耳會近肩,頭上螺發左旋,氣韻極為生動,依其造型風格,為唐代原作。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鐵佛寺作為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