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耶族

克耶族

克耶族是緬甸的第八大民族,人口約15萬(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0.3%。克耶族主要分佈在克耶邦克倫邦,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東徠南亞分支。其人體特徵與克倫族相似,是一支由古克倫人發展而來的民族。克耶族原稱克倫尼,1951年10月5日緬甸政府根據其本民族的意願政為現稱。

克耶族原本是一支緬甸山區少數民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族克耶語支。這個民族最顯著的特點是女人自5歲在開始在脖頸上套銅環,直至累積約一尺高。

民族介紹


克耶族
克耶族
克耶族(緬語:緬甸語委轉寫:ka.ya:,/kəjá/),是緬甸第七大少數民族,也是緬甸最小的一個少數民族,因其居住在山區被稱為“山區克倫”,又因其喜穿紅色服飾,曾被稱謂“紅克倫”(緬語:緬甸語委轉寫:ka.rang ni,音譯“克倫尼”)。
克耶族是克倫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佈在緬甸克耶邦和泰國最西北的夜豐頌府。克耶語屬於藏緬語族克倫語支。克耶邦西南部的貝族和克耶族關係密切。1951年10月5日,經緬甸議會討論,將原“紅克倫邦”改為“克耶邦”。
克耶族共有9個支系,即:克耶(Kaya)、澤仁(Zayein)、克延(Kayan)、給扣(Geikho)、給巴 (Geiba)、巴葉(Paye)、瑪努瑪諾(Manu-manaw)、茵達萊(Yintale)、茵多(Yindaw)。各支系均有自己的語言,克耶支系的語言是本民族的通用語。
克耶族信仰多元化,居住在山區的克耶族人信仰原始拜物教,居住在平原的克耶族人信仰佛 教或基督教。
克耶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打獵、捕魚和手工業。農耕是他們的主要工 作。他們種植的主要是山坡地,不斷地轉移,挑選可以灌溉的地方耕種,並修築梯田。克耶族人由於容易滿足,只要打下的糧食夠全家吃用,就不求有更大的發展。克耶族產的農作物 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和各種豆類。此外,還產蘋果、梨以及其他水果。克耶族 人生產水平低下,基本上處於刀耕火種階段。他們使用的農具也十分落後。
克耶族人原本沒有文字,1949年才利用緬文字母創造了克耶族文字,但至今使用仍不太普遍,基本上仍使用緬文。
克耶族人的習俗與克倫族大體相同,主要特色是穿紅色服裝。其民族節日有“幡柱節”。幡柱節也是克耶族人的新年。過幡柱節時,克耶族人先砍來一棵又高又大的柚木樹,然後敲鑼打鼓運回山寨。次日,將幡柱立起。然後,全寨人剽牛祭神,用牛肉和米酒祭幡柱。
歷史上克耶族除蓋可人外,其他各支系都實行土司世襲制度。以前,克耶邦分為計陀羅瓦底、保拉克、傑坡奇、農帕累、南莫康等五個土司區。后因南莫康、農帕累兩土司後繼無人,遂與保拉克合併,成為三個土司區。每個土司區設立一土司署。保拉克土司區設治於保拉克,甘陀羅瓦底土司區設治於壘固,傑坡奇土司區設治於帕努梭。
克耶族十分迷信,事無論大小,幾乎都要用雞骨占卜,因此特別重視養雞。克耶族的銅鼓製作精美,歷史悠久。其鑄造銅鼓的歷史已超過500年。此外,克耶漆器在緬甸也非常有名。克耶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文化上深受撣族的影響。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萬物有靈。克耶族有互幫互助的傳統,尤其熱心各種宗教活動、社會活動以及村寨公益勞動。
克耶族
克耶族
克耶族是克倫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佈在緬甸克耶邦和泰國西北。
泰國克耶族難民不喜歡別人稱呼他們為克倫族或者長頸族。他們通常生活在難民營,或者難民新村中。

經濟與生產


克耶族主要從事的經濟行業有農業、漁業、狩獵、畜牧業和家庭手工業,以農業為主。克耶族的農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固定農業,多集中在平壩地區。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花生、豆類,耕作方式與撣族、克倫族相似。
另一類是山區遷徒農業,其特點是耕作粗放技術落後,大部分仍為刀耕火種。主要作物為早稻、花生、豆類、土豆、玉米、甘薯等。克耶族地區的土地屬家庭私有,用樹枝和竹子作為地界。克耶族喜歡選擇休耕若干年的山地耕種。蓋可人在伐木開荒前要殺雞卜卦,認為吉利方可動手,否則必須另選新地。
嘎巴人的土地屬村寨公有,土地也只種一年,下一年就要另選新地,因此他們的寨子往往隨所選土地而遷徒。克耶人有租種山地的習慣,常以換工的方式進行協耕。克耶族人飼養的牲畜主要有牛、雞、狗、豬。黃牛多半用來馱運東西,或在祭祀、舉辦婚喪事時用來作祭品和待客,水牛用來犁田。

民族信仰


克耶族 (Kayan)相信人類的祖先,男人是龍,女人是鳳,為了遵從祖先的遺訓,也為了滿足成龍成鳳的夢想,女孩子五歲開始就套上銅環。以後,逐步加添。
克耶族主要信仰佛教、鬼神和羅馬天主教,還相信巫術。克耶人家中一般不設佛龕、神龕,也不放佛像、神像。他們習慣把神龕建在寨子外,神龕中也不放神像。
蓋可人以前信仰神靈,隨著基督教的傳人,羅馬天主教徒增多,天主教徒只信耶穌,在家中供有耶穌像,早晚朝拜;教堂也由原來的竹結構改建為木或磚混結構。
嘎巴人以前有信仰神靈的習俗,但不供奉神像,也沒有固定的祭祀地點。現在人們多信仰基督教,每個村寨都有教堂。教堂中供奉著基督、羅漢和觀音的像,家中只供奉基督和觀音的像。部分嘎巴人還相信來世。
克洋人不相信鬼魂,但相信神靈。信仰傳統神——德功代神(“德功代”意為“幡柱”,也稱為“咕都坡神”)。每年4月幾乎每個寨子都要舉辦“德功代”節會(幡柱節)。克洋支系的佛教徒把咕都坡神視作土地神或帝釋天。博耶人和瑪努瑪諾人現在大多信仰基督教,很少祭神。只有相信神靈的人在生病時才用雞骨或抽籤占卜,並按照卦上所說祭祀神靈。
因波人原來是神靈信仰者,但後來佛教徒和基督教徒增多。他們信仰傳統的“咕都坡神”,認為“德功代”是天帝釋的拐杖,每年都要舉辦幡柱節。他們還相信護山神、護林神、護河神、護村神、護家神等。每個寨子都有神龕。神龕形狀象蘑菇,長3米、寬1.8米,用竹子製成,白茅草蓋項。因德萊人一般為佛教徒,相信佛祖,同時也相信傳統神靈。因德萊人幾乎每家都有佛龜,寨子里還建有神龕。他們非常重視“咕都坡神”,在立幡柱的地方都供奉有咕都坡神的神龕。

占卜習俗

雞骨占卜、折篾占卜在克耶族中十分盛行。雞骨占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占卜時把雞骨投向貝葉經,用經文來斷定凶吉禍福,另-種是把雞脖子擰斷後用腿骨占卜。若腿骨卦像與巫師的禱告相合則是吉卦,反之則是凶卦。折蔑占卜也有兩種。一是折斷的篾片長短一致,這是吉卦。若前面的斷片超過最後一節的一半,不吉也不凶,若短於最後一節就是凶卦,第二種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折成單數或雙數,禱告數與結果一致就是吉卦。

徵兆和迷信

克耶人認為出現月蝕的月份建房不好。嘎巴人認為地震對胎兒會有影響,地震時懷孕的婦女要坐在火塘上,還認為星星隕落、打旱雷會有戰事,發生日蝕就預示著會有土司或國王去世,月蝕是凶兆、為了消除凶兆必須敲鼓。
蓋可人認為日蝕和月蝕是凶兆。克洋人認為旱地遭雷擊是不好的兆頭,要殺豬祭祀;在地震時要大喊:“我還在”否則地震會一直不停;星星朦朧會有戰爭發生。
博耶人認為地震是不祥之兆,會有大疫;做了壞事會遭雷擊,有流星出現就會出賢人,孕婦不能看日蝕、否則對胎兒不利,出現月蝕農作物會收成不好。
瑪努瑪諾人認為月蝕是山狗在吃月亮,發生月蝕,農作物會減產。因博人、因德萊人認為地震發生就會有聖人出現,是好兆頭。
克耶人認為夢見自己穿深色衣或是打扮一新就會生病,夢見進山就會受苦,聽到編鼓音樂是不好的兆頭,夢見撿到錢就會生病,夢見捕魚就會得到物質利益。
嘎巴人認為夢見捕魚會倒霉,夢到去世的家人打不到獵物。
蓋可人認為夢見捕魚就會得到物質利益,夢見吃東兩不是好兆頭,夢見太陽、月亮是好兆頭。
瑪努瑪諾人認為夢見死人打獵就會得到很多獵物,夢到采蘑菇去釣魚就會釣到很多魚,夢到家裡遭火災就會有一個親友去世,夢見大象進村寨或夢到牙齒斷了自己就會死掉一個兒子。
博人認為夢見火災會碰到困難,夢到捕魚就會得到錢,夢到老鼠就會有外人在背後說壞話,夢見雞就會有親友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
克耶族認為貓頭鷹、肉垂麥雞、叫梟等進村寨或叫著從寨子上空飛過都是不祥之兆,鹿進寨兆頭不好,深夜狗叫也是不祥之兆。也有的地方認為狗進寨寨子會遭災,蜂窩掛在房上是好兆頭,但掛在屋下就是不好的兆頭。
克耶人認為臨外出時家人打噴嚏或路上碰到鹿兆頭不好。嘎巴人認為父親去打獵時孩子說要跟著去不是好兆頭。

婚姻習俗


克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血緣關係相近的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之間、叔叔和侄女之間、孫女與祖父之間不能結婚。克耶族在選擇人生伴侶時並不看重對方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男方擇偶主要看女方能不能勝任家務活,女方則主要看男方為人是否誠實,幹活是否熟練。克耶男子到十三四歲后便可以開始淡戀愛、尋找人生伴侶了。克耶族人多為自由戀愛,但也有由父母選定的。

家庭習俗


在克耶徠族的社會生活中,家庭佔有重要的位置。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務都由家庭來承擔。父親是一家之主,家庭的絕對權威。父親生病時,要由長子來充任父親的角色。如果最大的孩子是女孩.則由其丈夫來承擔父親的職責。在家庭管理上,父親遇到重大事情都會與母親商量。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更是如此。父母去世后.由長子來管理家庭,撫養弟妹。
克耶族只有兒子才有世襲權。享受世襲權的長子有義務撫養自己的弟妹。村寨首領的職位只有長子才能繼承。諸如“村長”之類的官職也只有兒子才享有繼承權。按照克耶族的傳統,在遺產分配時最小的子女能夠多分到一部分財產。這主要是由於最小的孩子婚後不和父母分家、留在家裡照顧父母的緣故。

民族服飾


克耶族各支系的服飾大體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克耶支系男子留短髮、包白色頭巾、上穿立領襯衣和無領對襟外衣,下穿褲子。褲子有長短之分,顏色以深色、白色和紅色為主。腳穿用生牛皮做的皮鞋。女子留長發,梳髮髻,用紅色頭巾包頭。上穿深色套頭短袖衫,披白色長披肩,下穿紅色或深色的粗布齊膝筒裙。鄉村婦女多用黑色綁腿、戴銀手鐲、銀髮卡等。現在,克耶支系女子平時穿緬式服裝,民族服裝僅在節會時穿。
對城市女人來說,項鏈只是一種裝飾,一種配搭,一種炫耀。配合衣服、場合、情緒,天天更換不同的款式。可是對於克耶族來說,頸上的銅環,戴上了,基本上就不再除下了,一生裡頭,只有結婚、生子與去世這三個日子可以開例。銅環,是一種傳統,一種標記,也是一種宿命。
克耶族女人,不是天生頸項長。而是套上銅環之後,負重的肩膀往下傾斜,於是,頸項就顯得長了。呼應著頸上的銅環,手臂上,腳上也套著銅環。形象上的確讓人有飛禽的聯想。只是,單單頸項銅環已近5公斤,加上肩膀上“兒”形的銅環,套在身上,走起路來步履都不輕盈,這些“鳳凰”,飛得起來嗎?
緬甸政府為了樹立進步開明的形象,積極呼籲國內的克耶族除下銅環。

泰北克耶族


克耶族原本是一支緬甸山區少數民族,向來居住在深山密林里,以耕種自給自足,女人一直都保持著在頸項套上銅環的傳統習俗。為了逃避緬甸境內的戰亂,20世紀80年代末期,克耶族開始翻山越嶺來到泰緬邊界“湄宏順”落戶。離鄉背井的克耶族沒有身份證,不能夠隨意走動。
由於克耶族頸項銅環的特色,這些難民除了被安置在難民營外,也有部分被有著敏感生意嗅覺的泰國人安排住進新村,讓遊客付費參觀,成就了一盤新的生意。開始,“湄宏順”設有三個新村,包括:Huay Pu Keng, Huay Sua Thaoh 和Kayan Tayar (Nai Soi)。隨著媒體的大量報道,泰北的克耶族新村越來越多,泰北城市清邁也開發了三個,免了旅客的舟車勞碌。
村落裡頭設施簡陋。泥濘路的兩旁,架起了風格化的木屋。白天,克耶族男人都下地去了,留下女人守在屋裡,紡織、幹活,帶孩子,擺賣領巾與紀念品。

英國統治制度


英國對克耶族的統治制度
第三次英緬戰爭后,英國以殖民統治為目標,建立和完善了對撣、克欽、欽和克耶等山區少數民族的行政制度,其主要宗旨為: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體制、土司制度,維持當地民族上層原有的特權和地位,通過他們對山區實行間接控制和統治。這種政策以犧牲緬甸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為代價,人為擴大了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緬甸在構建多民族國家時面臨著重大挑戰。
與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是,英國保留了克耶族相對“獨立”的地位,並以國家條約形式作出了確認,這是英國殖民歷史上形成的一種特殊情況。
第二次英緬戰爭后,英國勢力就已經滲入到克耶族的西部地區,1857年更是將克耶族的西部地區直接置於它的“保護”之下。1875年,英國迫使緬甸貢榜王朝的敏東王承認克耶族西部地區的“獨立”地位,1878年6月21日,緬甸代表金蘊門紀大臣與英屬印度政府的代表道格拉斯·福塞斯爵士(Sir Douglas Forsyth)簽定的條約對這種地位作出了確認:克耶族的西部地區單獨劃分出來,保持中立區的地位,英國政府和緬甸朝廷雙方都不謀求在這一地區行使主權或行政管理權。這樣,在當時克耶族名義上既不是英國佔領區,也不是緬甸管轄區。
東克耶族地區則一直效忠於緬甸朝廷,1868年東克耶族首領蘇拉波被敏東王封為當地的謬沙。在上緬甸與撣邦於1886年相繼落入英國人手中后,1887年英國試圖將勢力發展到東克耶族地區,派軍進入冒梅城,並要求蘇拉波承認英國的宗主國地位,遭到後者的拒絕。1888年,英國派出一支軍隊攻打蘇拉波,蘇拉波抵擋不住出逃,當地居民推選蘇拉波的侄子蘇拉維為謬沙,英國隨即向蘇拉維頒發了委任狀,確認了英國宗主國地位。1892年英屬印度政府正式向克耶族四區即波拉克、傑波基、瑙不勒、南梅空的土司頒發了委任狀,確認了他們的統治。
克耶族地區與緬甸本部和撣邦不同,它從未成為英屬印度領土的一部分,而且取得了印度封建王公統治的土邦那樣較獨立的地位。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后,英國政府撤回了東印度公司,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印度,改變了對王公統治的土邦政策,停止兼并王公的領地,改為利用王公行使一部分統治權力,實行間接統治。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王公的控制加強。同樣,英國對克耶邦沒有實行直接佔領,而是保持其地位上的相對獨立性,將其作為類似於印度王公的土邦來看待。在任命克耶族土司的委任狀中,英國對土司的職權作了規定:“你們的內政、跨民族聯繫事務都應遵循副專員的指導,聽從其建議”。委任狀的內容基本與撣邦相同,但是有兩條是專門針對克耶族的:“禁止克耶族與其他地區的人有任何聯繫,如果有所聯繫,必須向撣邦的副專員報告;不經專員同意,外人不能在當地任職。”從這幾點來看,克耶族的相對獨立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