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三

北京摔跤之雄

沈友三,通稱沈三沈三爺,男,北京人。

他在北京天橋賣藝,賣外傷葯和大力丸等。沈友三和寶森同是民國初年北京摔跤之雄。

人物生平


沈三,又名沈友三,原名沈玉升,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人們多稱他為沈三,又因其行俠仗義、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以“友”字,也被人稱為沈友三。沈三出身於北京宣武門外牛街一個寒苦的回族家庭。少年時拜清滿族頭等撲護德二爺(名世庭)門下,潛心學習摜跤。嗣後,又師承北平國術研究會會首白錦兼學炮拳,兩種技藝相輔相成,沈三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是當時北京跤壇上的魁首,赫赫有名的頭面人物,曾擊敗過俄國大力士麥加洛夫而為人稱頌。
沈三可稱一代跤王,還是個武術家。他的父親叫沈方,身高力大、跤術精湛,綽號沈大個兒,是清廷善撲營有名的撲戶(撲戶,清廷摔跤手的稱呼)。沈三從小跟著父親學武術。除了學武術,他還向著名跤手宛永順拜師學藝,宛永順人稱宛八爺,在清末是頭等跤手,晚年在紅廟帶一幫徒弟練摔跤,沈三就是他得意弟子。
沈三在天橋城南商場路北,開一座清真葯室,專售:舒筋活血丹,他每天演一次小武術,以此為號召揚名售葯。
沈三在摔跤上有很高的技巧,短時間就能判斷對方摔跤的長處和短處,然後機智靈活地用“絆子”將對方摔倒。20世紀30年代,在跤壇上可坐第一把交椅。1933年10月,在南京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沈三榮獲摔跤比賽的冠軍。
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天橋出了一批著名跤手,玉三、孫傻子、王小孩、劉四寶、徐俊清、張寶忠、寶善林(即寶三)、滿寶忠、啞八、小奔頭等。其中沈三、寶三是佼佼者。
沈友三青銅像
沈友三青銅像
沈友三的家鄉北平牛街是回民聚居區,跟東大寺的回民一樣,喜歡武術,彈腿查拳、通臂拳都玩,最盛行的則是摔跤,誰家院子大點,准有跤場。上午宰羊賣肉,下午沒事就摔跤,出了一茬茬的高手。
清代北京摔跤之風盛行,清政府設有專業摔跤隊——“善撲營”,吸收了不少牛街高手。沈友三的父親沈芳就是善撲營的“二等撲戶”,這是一種摔跤級別,“頭等撲戶”極少,所以這個級別已很高了。沈友三從小喜愛摔跤,正幫家人殺宰駱駝,有人叫摔跤,活兒一扔,扭頭就跑。
由於愛好,加上天分過人,沈友三的跤在同輩中出類拔萃。長大后,家裡窮,他在天橋一帶推車賣駱駝肉為生,但仍不忘摔跤,跤衣擱在車上,走哪兒摔哪兒。
當時前清軍官楊雙恩在天橋賣藝,他不是這出身,練武有人看,要錢人就走。有人建議,你不如把三兒(沈友三小名沈三兒)叫來,倆人好辦事。沈友三愛摔跤,又好朋友,尊重老人,就來幫場子。他這人馬大哈,一次楊雙恩叫他:“三兒,來摔跤。”他就把賣肉的車托給一個半熟的人,扭頭去了。等回來,連車帶人都沒了。
楊雙恩兩天不見人,聽到信兒,就來找悶在家裡唉聲嘆氣的沈三兒,跟他說:“咱伙著干?”從此,沈友三專業摔跤掙錢,成為北平天橋第一個“撂地”摔跤的人。
沈友三在天橋出了名,前清善撲營的幾位頭等撲戶聽了信兒都來看,給些指點,友三不讓他們走,收了錢給他們也分些,這些老人當時都沒了生活來源。
開跤場並不容易,經常有人找麻煩、踢場。有次來了十幾個人,非要把沈友三摔趴下,結果沒有一個能贏他。說起來,這些踢場的倒義務給沈友三當了陪練,他的跤越練越好。在他的帶動下,天橋摔跤的人越來越多,漸入鼎盛。當時著名藝人有沈三兒、寶三兒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電視劇《甄三》,就是以沈三兒、寶三兒為原型。寶三兒玩的是“粗胳膊跤”,功力型,一力降十會;沈三兒練的是“細胳膊跤”,“武術加跤,神鬼難逃”,講究一巧破千斤。比較起來,沈三兒更勝一籌。
1932年,北平市舉辦摔跤比賽,那時不分級別,也沒時間限制,規則很簡單,三跤兩勝。沈友三參加比賽,拿了第一,當年月冠軍興發“銀樽”,傅作義親自給沈友三頒發銀樽,並勉勵他“發揚國光”。第二年,他入選北平代表隊,前往南京參加全國運動會,沈友三連摔7天,沒輸一跤,獲得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