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庄鄉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轄鄉

山東莒縣安庄鄉,即今安庄鎮,俗稱安庄,行政隸屬日照市莒縣,空有沿海之名卻無沿海之實安庄,曾稱公社、鄉。1995年12月18日,撤銷莒縣安庄鄉,設立安庄鎮。安庄,曾一度成為莒地貧困山區的代名詞,所以才有了後來日照史上最大規模的莒地北十鄉大開發(北十鄉開發之時,莒縣共計25個鄉鎮,安庄曾是被開發的鄉鎮之一,政績工程,成效甚微)。安庄,位於山東省莒縣北26公里處,西與臨沂市的沂水縣相毗鄰,東與青峰嶺相接壤,南面是果庄鄉,北邊是碁山鎮。安庄,距日照市100公里,對空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畝,轄42個行政村,3.3萬口人。

歷史沿革


境內莒(縣)天(寶)公路、道(托)黃(墩)公路縱穿南北,安(庄)沂(水)公路、安(庄)果(庄)公路橫貫東西。屬暖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以丘陵為主,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東鄰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流域面積770平方公里,,沿庫岸長13公里,可利用水面1萬畝)。安庄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東鄰青峰嶺水庫,西依譚特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該鎮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鎮內水資源豐富,東臨蓄水量達3.8億立方米的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另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灌溉面積達966.67公頃,全鎮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年降雨量為775毫米,年總日照數為3532小時,太陽輻射量為12.34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為183天,光、溫、水、土適各種無公害蔬菜、果品生長。全鎮經濟作物已調整到2萬餘畝。該鎮溝多丘陵多,還適宜畜牧業發展。該鎮毗鄰的青峰嶺水庫,沿岸庫長安庄地理位置圖13公里,鎮域內有水面萬該鎮道路暢通,電力、通訊設施配套,鎮駐地距蘭新鐵路國家二級站15公里,南去40公里處有日竹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電力網路覆蓋全鎮,鎮內有供電所1座,電力充足,服務一流。鎮內設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2台,總容量為2560門,鎮域內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達到無縫覆蓋。
該鎮立足生態建鎮,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規模林業,先後沿青峰嶺水庫建成豐產林2000畝以上大片三個,總面積達1.4萬畝,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為吸引投資者來安庄鎮投資興業,鎮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獎勵辦法,對收費、用地、產權等方面給予了特別優惠。
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山西境內連年乾旱,蝗災漫天,民不聊生,
明政府下令從山西強制向外遷民,雖故土難離,但百姓也無計生活,又有明軍在後強攆,不得不從山西省向外分散遷居。“解手”一詞也是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當時明軍頭上都系有紅頭巾,所以又有後來的“紅頭蒼蠅”一說。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關於當年明官府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儘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說之痛。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著所有移民來自哪裡、遷徙到哪裡,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的遷徙亦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洞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兩人遷至今安庄鎮,因姓安,遂取名安庄。后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后在兩村中間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庄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后是一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后逐步建村。(安庄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庄村、中安村、西安村、安家窪村和安家的寶窪村)
后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庄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庄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一,所以,安庄再無安姓。(筆者以為,這麼龐大的家族集體遷徙與消失,即便是現在,亦是不太可能,未遷之人後來隨作他姓仰或與清初的大地震有關也不無可能。)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其他姓氏氏等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現在之安庄村。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著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洞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洞遷往山東一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洞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
安庄鄉
安庄鄉

自然資源


該鎮主要礦產有黃沙及石英礦,並探測有黃金及硃砂礦(未開發)。

行政區劃


陳家官莊村安庄北村安庄西村安庄東村
南店村謝家南湖村生家南湖村白石溝村
前丁果庄村西丁果庄村東丁果庄村前吳村
中吳村大馬家窪家村村民委員小馬家窪家村村民委員黃家河村
豐收村南樓子村北樓子村北吳村
大咸服村油坊村葦子溝村北柳石頭村
西柳石頭村高家柳石頭村孫家柳石頭村邵家官莊村
張博士溝村周家溝村黑石溝村石龍官莊村
官家林村西安庄村中安庄村安家窪村
寶窪村坪上村王家川村大張官莊村
左家溝村劉家山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0644
15809
14835
家庭戶戶數10197
家庭戶總人口(總)29567
家庭戶男15056
家庭戶女14511
0-14歲(總)7887
0-14歲男4165
0-14歲女3722
15-64歲(總)20213
15-64歲男10442
15-64歲女9771
65歲及以上(總)2544
65歲及以上男1202
65歲及以上女134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9312

文化


歷史記事

清初,1668年7月25日8時左右(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莒縣發生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8.5級大地震(地震級別是級與級之間相差30倍),莒地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城內四方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馬亓山崩四散,屋樓固山劈裂一半,閻家固、旋風朵、科羅朵、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現在已過去300多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到底是多少已無法查考,我們來看一組數字。郯城,“打死男婦子女八干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沂州,“震死人丁一萬二千有奇”。蘭山縣(今臨沂縣),“地震壓死五百五十六丁”。莒州,“壓死人丁在冊三干五百九十餘丁,男婦老幼死者共二萬餘人”。沂水,“除地震壓死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實存見在人戶二萬九干八百六十丁”。由於當時人口還不密集,這些死亡人數已經占當時地區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還不包括後來因洪水等造成的死亡。
莒地大部分人喜歡將人一輩稱作一世,莒地現在無論何種姓氏,大部分都在17至20世之間,這也是因為莒縣人大部分都是在清初大地震之後遷徙過來的主要原因。

經濟


鎮內有6條河,黃沙資源豐富,沿河水泥預製業已成規模,產品有電線桿、水泥管等水泥預製品。該鎮盛產石英砂,已有石英砂廠4家,年產石英砂10000多噸。該鎮主要經濟作物有黃煙、桑蠶、蘆筍、西瓜、大姜、大蒜、果品、藥材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高粱、穀子等,糧經比例已達到4:6。該鎮溝多丘陵多,適應飼草畜牧業發展,主要養殖豬、羊、牛、驢等牲畜及兔、雞、鴨、鵝等家禽。該鎮已建成速生楊豐產林14126畝、經濟林2600畝,三年累計林業育苗4100畝,全鎮百畝以上的豐產林大片共有23處,成片造林涉及中安庄村、大馬峪、大咸服、張博士溝、黑石溝、油坊、葦子溝等15個村。林業招商引資項目6個,其中3個開發面積在2000畝以上。6個林業招商引資項目除林業育苗外,租賃土地最低期限30年。開發面積在2000畝以上的分別為東方林業有限公司、信安經濟園林、金地林業。

林業發展

安庄鎮位於日照市西北端、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西畔,距縣城25公里,對空面積81.6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人口3.3萬,轄42個行政村,其中庫區村13個,是一個典型的山丘庫區鄉鎮。安庄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林業強鎮、生態立鎮”的發展思路,始終把發展規模民營林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招商引資、聚集民間資本等形式著力打造民營規模林業這一生態名片,目前全鎮已建成速生楊豐產林4.5萬畝,其中百畝以上豐產林大片32處,2000畝以上大片4處,分別為東方林業、信安林業、金地林業和金信林業,道路綠化60公里。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41%。
在發展民營規模林業的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招商引資。對開發難度大的荒山薄嶺,制定政策,面向社會招商引資,藉助外力發展民營規模林業。二是明晰產權。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受益權”的原則,採取股份合作、競標拍賣、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轉換經營機制,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讓投資者吃下“定心丸”。三是搞好服務。組織水利、林業、國土等部門主動為成片造林的投資者提供服務,幫助勘察水源、設計小型水利工程、精選良種、協調土地流轉等。在發展民營規模林業的同時,還緊緊抓住村村通硬化路的良好機遇,把道路硬化和綠化結合起來,積極搞好行道樹的栽植和管護,致力打造綠色通道。目前,全鎮已累計投資61萬元,栽植行道樹7萬餘棵,把村村通公路建成了“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線,使其與萬畝規模民營林業點線相連、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規模民營林業的發展,使森林植被恢復迅速,出現了“陡坡耕地依然退,綠樹青草悄然歸”的喜人景象,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日漸顯現:
一是改善了生態環境。4.5萬畝速生楊豐產林,初步沿青峰嶺和鎮駐地形成了兩個“生態圈”,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功效逐漸顯現,它不僅保證了下游縣城居民乃至日照市區的飲水質量,也為該鎮沿青峰嶺水庫搞旅遊開發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提高了經濟效益。規模林業的發展,使原來荒廢的溝坡身價大增,村集體和群眾從中獲得了不少的收益,同時林業的成長壯大也促進了林下經濟的發展,規模優勢還吸引了部分客商投資木材深加工項目,拉動了林業產業鏈條。目前已有二家林業深加工項目落戶安庄,取得了農民、政府、投資商多贏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資源優勢。幾萬畝的荒山禿嶺,轉眼間變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形成了安庄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大提高了安庄的投資信譽度和對外知名度,為安庄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安庄企業

莒縣順天服飾有限公司
莒縣順天服飾有限公司2006年3月建成,位於安庄鎮駐地,由日照客商劉漢武先生、陳常蓮女士共同投資,佔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1926平方米,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年產服裝80多萬件,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該公司設有獨立的縫紉、熨燙、包裝、倉儲等車間,配備平縫機130台(套),五線機20台(套),兩針機30台(套),裁剪設備1台,熨燙設備1套,包裝設備3台(套)。該公司主要從事服裝的加工和銷售,經營本公司自產產品的出口業務和公司生產所需原、輔材料的進口業務。
盛發紡織廠
盛發紡織廠位於安庄鎮駐地,整個項目計劃投資2000萬元。該廠佔地24畝,一期工程修建廠房600平方米,購置箭桿式紡織機30台,產品為純棉布,年生產布匹210萬平方米,產值1000萬元,利稅100萬元,產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國等國家。二期工程新建廠房2000平方米,訂購箭桿式紡織機100台。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後,全廠共擁有箭桿式紡織機130台,年生產純棉布匹910萬平方米,年產值可達4600萬元,實現利稅460萬元,提供160個就業崗位。
莒縣聚晟制衣有限公司
莒縣聚晟制衣有限公司是大連寶聖制衣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興建的服裝加工企業,該企業位於安庄鎮駐地,以生產休閑運動服裝為主。寶聖制衣有限公司總部在大連市,它在承德、鞍山、營口等地還設有分廠,在西班牙設有辦事處。該公司產品全部銷往韓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公司佔地20畝,一期工程投資1200萬元,主要建設了標準化廠房1200平方米,餐廳300平方米及配電室等。公司現有機械200餘台,職工190人,年加工能力為60萬件,產值3000萬元。二期工程計劃投資1800萬元,於5月初開工建設,主要包括500平方米職工宿舍,36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現在職工宿舍基本建設完成。二期工程結束后,可容納500人就業,年加工成品服裝近150萬件,實現產值7000萬元。

代表人物


張世海:張世海,原名張倫(張侖),東北抗日民族英雄,山東省莒縣安庄鎮中安庄村人,是奉系軍內一位神秘而又傳奇式的愛國人物。20世紀二十年代,后清政府腐敗無能,東北地區一度混亂,張世海遂帶領鄉民揭竿而起,佔山為王,劫富濟貧。后被張作霖招安,其人雙手過膝,夜能視物,槍法奇准,有神槍手之稱,因其有過人之處,所以深受張作霖的青眯(詳見《東北抗日名人錄》《張作霖》)。皇姑屯事件之後,張世海也曾一度成為被日軍通緝暗殺的對象。張作霖死後,1928年12月28日,張世海力挺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了東北軍閥混戰的局勢。到30年代,國共又起戰亂,張世海不忍看到國人相持的局面。隱姓埋名名,過起了隱居生活。為了紀念那段歷史,後來將其三個兒子取名為張德霖霖、張德仁、張德軍。其傳奇事現在在在東北某些地區和家鄉仍廣為流傳。
張余:張余,山東省莒縣安庄鎮中安村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建國后,又跨過了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等戰役。身經大小戰爭上百起,立戰功無數,身負重傷十餘次。回國后,為不給國家添負擔,遂決定回村養傷病。於1995因病醫去世效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