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鄉
湖北省利川市下轄鄉
沙溪鄉,隸屬於湖北省利川市,位於市境南部。北鄰利川市涼霧鄉,西接忠路鎮、文斗鎮,東連元堡鄉、毛壩鎮,南與咸豐縣小村鄉、活龍坪鄉接壤。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20公里,總面積292.86平方千米(2017年)。
元明時屬湖廣施州衛忠路土司,明末置沙溪土司,雍正十二年(1734)入新設利川縣,屬忠路汛,1941年始建沙溪鄉。下轄22個村、26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589人(2017年)。
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施州衛人黃中和從征貴州陽雀寨有功,授沙溪宣慰司。明末黃極承襲,其子黃天奇於康熙四年(1665)歸順清朝,授沙溪宣撫司。其子黃楚昌承襲,設官學。楚昌子黃正爵於雍正十二年(1734)與鄂西十五土司一起自請改土歸流,於是清朝以沙溪土司等地設利川縣。
利川建縣后,劃為四汛,合沙溪土司、忠路土司為忠路汛,分別為興仁里、懷德里,其後合為懷德里,共二十八保,今沙溪鄉含忠路十六至二十二保。
民國初屬懷德里。1925年為十七區。1932年編查保甲,屬六區(區署設忠路)。
1941年為沙溪鄉,屬忠路區。1946年撤銷忠路區署,為沙溪鄉公所。
1949年建國初屬忠路區。1950年屬第六區(文斗)。1951年增設黃瑞鄉,屬五區(忠路)。1956年沙溪鄉屬忠路區。
1958年屬忠路人民公社,1961年屬忠路區。1975年撤區並社,從忠路區分出和平、幸福、安全、民新4個小公社,成立沙溪人民公社;從馬前區分出高峰、石門、桃園和毛壩區麻山4個小公社,組建黃泥塘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建區,黃泥塘、沙溪合併為沙溪區,划桃園歸元堡區。1996年12月撤區建鄉,改稱沙溪鄉。
沙溪鄉位於利川市南部。東與利川市元堡鄉、咸豐縣小村鄉交界,南與咸豐縣活龍坪鄉毗鄰,西與忠路鎮、文斗鎮接壤,北與涼霧鄉為鄰。地跨東經108°42'~108°52',北緯29°52'~30°01'。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20公里,總面積292.86平方千米(2017年)。
風景
地勢整體上東北高、西南低,其中黃泥塘地處麻山東南,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點為麻山主峰(鍾家灣)1841.4米;從石門至江口為峽谷地帶,最低點江口海拔469.5米。素稱“七山一水兩分田”。得益於海拔差距大,建有數座水電站。
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由於縣境海拔差距大,其東北黃泥塘為高山氣候,一月平均氣溫為0.8℃,七月平均氣溫21.7℃,年均溫11.4℃,無霜期約210天,年降水1844毫米;小沙溪的氣候具有代表性,一月平均氣溫4.2℃,七月平均氣溫26.4℃,年均溫15.9℃,年降水1393.2毫米,無霜期255天。
沙溪鄉屬鬱江流域,主要有以下兩條河流:
干河溝,源於雲頭山,西流二十里至上石門,經中石門,至黃泥壩,過觀音橋,為堰水,受響水洞水,其西合大沙溪水,經小峽入革井水,再留至大峽匯入忠路水,為鬱江。
小沙溪水,源出觀音山,西南流二十里,經香溪岩,又西北十五里至小沙溪場,再十五里至江口入鬱江。
明末清初時為施州衛沙溪土司地,治所在小沙溪之石龍堡,大沙溪為分治處。
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歸流,沙溪土司地入新設利川縣,為忠路汛懷德里,含忠路十六至二十二保:十六保為小沙溪即集鎮,十七保為石洞村等地,十八保為玉河村等地,十九保為椒園即大坪村、大沙溪等地,二十保為黃泥壩、張高等地,二十一保為黃泥塘村等地,二十二保為干河溝等地。
民國初年仍從清代區劃。1925年劃為18區,今沙溪鄉為17區沙溪和14區黃泥塘西南部。1932年全縣改為9區,沙溪屬6區忠路。1937年全縣劃為4區,沙溪屬第4區忠路。1939年,黃泥塘被划入新成立的黃瑞鄉。1941年全縣劃為16鄉,黃泥塘仍屬黃瑞鄉,該鄉直屬縣政府;沙溪鄉,轄7保,屬忠路區署,至1946年忠路區署撤銷,沙溪鄉亦直屬縣政府。
今沙溪鄉西南部的大小沙溪等地,解放初屬忠路區,1950年屬第六區(文斗、沙溪、長順),1953年為忠路區沙溪鄉。1958年屬忠路公社沙溪管理區,,1961年為忠路區和平公社,1975年撤區並社,由和平、幸福、安全、民新4個小公社組成沙溪公社,分為16個生產大隊。
東北部的黃泥塘、石門、黃泥壩等地,解放初屬城關區,1950年屬毛壩區,1953年屬馬前區,1958年屬馬前公社高峰管理區,1961年屬馬前區高峰公社,1975年由高峰、石門、桃園、麻山4個小公社組成黃泥塘公社,共11個生產大隊,其中黃泥塘、荷花、建設、石門、黃泥壩、繁榮等后划入沙溪鄉。
1984年撤社建區,沙溪公社與黃泥塘公社合併為沙溪區,下轄5個鄉(花嵌、大沙溪、玉河、石門、黃泥塘)1個鎮(沙溪鎮)、22個村委會、263個村民小組。
1996年撤區並鄉后,沙溪鄉面積331.1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江口、石洞、八銀、天望坡、司城、石門、繁榮、高源、大坪、七旭坪、六一、玉河、新陽、大沙溪、群力、群英、新莊、花嵌、暗坎、荷花、建設、黃泥塘22個行政村。
行政村 | |||
江口 | 石洞 | 八銀 | 天望坡 |
司城 | 石門 | 繁榮 | 高源 |
大坪 | 七旭坪 | 六一 | 玉河 |
新陽 | 大沙溪 | 群力 | 群英 |
新莊 | 花嵌 | 暗坎 | 荷花 |
建設 | 黃泥塘 |
劉勇(黨委書記、鄉長):主持黨委、政府全面工作,側重抓班子建設、幹部作風建設、項目建設、綜治維穩、督辦工作,聯繫荷花村。
傅志江(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鄉長候選人):負責政府工作,側重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民營企業、財源建設、集鎮建設、扶貧開發、安全生產工作,聯繫八銀村。
譚文忠(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負責人大工作,分管財貿、機關、扶貧開發及龍橋、營口、觀音橋、峽口塘電站建設協調、農村綜合改革工作,聯繫財經所、信用社、工商站、大坪村、齊躍坪村。
冉在華(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負責紀檢、監察、政協聯絡、工會工作,分管交通、茶葉產業發展工作,聯繫特產服務中心、玉河村、六一村、大沙溪村。
文弟武(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政法、安全、綜治維穩、信訪、行政執法、老齡、關工委工作,協管督辦工作,聯繫派出所、司法所、建設村、荷花村、高原村。
宋和志(黨委委員、副鄉長):分管農業農村、捲煙銷售、科技、勞動保障工作,聯繫農技服務中心、畜牧服務中心、農機服務中心、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煙草站、林業站、黃泥村、石門村、繁榮村。
楊承郭(黨委委員、副鄉長):分管國土資源、村鎮建設、工交企業、環境保護工作,聯繫國土資源所、供電所、村鎮建設服務中心、郵政支局、電信分公司、保險站、岸坎村、八銀村、江口村。
何本應(黨委組織統戰委員):負責組織人事、統戰工作,分管計劃生育、村級財務工作,聯繫計生服務中心、群力村、群英村、天望坡村。
蔡望雄(黨委委員、武裝部長):負責武裝工作,分管教育、衛生、民族、民政、旅遊、食品藥品安全工作,聯繫中心學校、衛生院、合管辦、花嵌村、新莊村、司城村。
何往(黨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協管組織人事工作,聯繫廣電服務中心、文體服務中心、石洞村、新陽村。
自清代乾隆年間起,鄉境形成若干集鎮:小沙溪場,在忠路十六保,今鄉政府駐地;大沙溪場,忠路十九保下甲,乾隆四十八年(1783)始設;椒園場,十九保下甲,乾隆三十六年(1771)設,即今六一村(花椒壩);黃泥壩場;黃泥塘場,二十一保,又名雙峰場,乾隆三十六年(1771)設。
全鄉已建起優質煙葉、“三元雜交”生豬品改、板栗、“辣子王”小辣椒、優質萵筍、白朮、花椒、山茱萸、生漆、精米加工等十大特色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高山地區以煙葉畜牧、中低山地區以茶葉及水稻為主,蔬、林、果、葯為輔,以大理石、煤、石膏等礦業生產加工為補充的產業體系。依託境內的旅遊資源,初步形成了以荷花村古四合院院落、張高寨古鹽道民居吊腳樓群、紅三軍英雄紀念碑、土司城遺址等為主的人文民俗民居特色旅遊。
沙溪鄉轄22個村、263個村民小組、8735戶,總人口34506人(其中農業人口33026人)。建起優質煙葉、“三元雜交”生豬品改、板栗、“辣子王”小辣椒、優質萵筍、白朮、花椒、山茱萸、生漆、精米加工等十大特色產業基地。
紅沙線,自元堡鄉紅椿溝,經麻山、黃泥塘,至沙溪,全長63公里。1959年始建紅椿至麻山段,1962年完工;1975年整修紅椿至麻山段,並新建麻山至黃泥塘段,1977年通車;之後黃泥塘公社與沙溪公社各自承建境內公路,1980年1月28日全路段通車。
利沙線,自利川大塘,經涼霧鄉,至黃泥壩與紅沙線交匯,至沙溪集鎮全長69公里。
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38元,比上年凈增260元。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種植煙葉6300畝,收購煙葉1.6萬擔,完成稅收222.98萬元。建成7500畝優質水稻基地,鞏固葯業基地6400畝,建500畝鄂馬鈴薯5號繁殖基地,種薯產量達90萬斤,新建1500畝優質有機茶葉基地。糧食總產量達到2.57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達754.9公斤。全年生豬出欄52723頭,存欄35617頭,現存欄母豬3544頭,生豬防疫注射密度達100%,卡耳率達100%。
綜合財政預算、“收支兩條線”、“罰繳分離”及政府採購等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農村信用社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已任,全力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存款餘額達7400萬元,人均存款達190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元,共投放支農貸款18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0萬元;郵政匯兌資金1718萬元。
一是投入資金260多萬元對鄉集鎮自來水工程、黃泥塘集鎮水廠進行了改造,解決了荷花新村、龍橋電站庫區搬遷戶人飲工程。二是投入280多萬元,對新莊、石川坪、大坪、繁榮、群英、六一、花嵌、荷花等村組公路進行硬化及改擴建,全長395公里。三是投入資金12萬元打造張高特色民居36戶。四是投入資金23.5萬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47戶。五是啟動了岸坎扶貧互助試點工作。六是完成上年建沼氣池尾欠180口,經驗收合格116口,申報484口,完善服務網點2個。
鄉人民政府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三條保障線”得到落實,消除“零”轉移農戶260戶,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35人,外出務工人員跟蹤管理1200餘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外出就業385人,培訓農村科技明白人6007餘人次;職工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面達10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5%,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農村低保782戶、1732人,城鎮低保25戶、52人,實施大病救助13人,分散供養五保老人42人,9名孤兒的生活得到保障,貧困戶、受災戶生活得到救濟,五保老人集中供養面達80%,福利院新院民樓今年4月底可竣工投入使用。林改工作順利通過了市政府驗收。
石門。位於石門村,距利川城區約60公里。為喀斯特溶洞群,清溪與懸崖相映。
石門
堰水峽。該峽谷由於雲口水電站的建成而成為巨大的生態湖泊,生活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
沙溪土司黃楚昌墓。位於舊司村,碑立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碑銘為:“皇清誥授沙溪宣撫使司黃公諱楚昌老大人之墓,原任貴州平遠協都司。”
陳啟鳳夫婦墓。1987年公布為利川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黃泥塘老街之北,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墓碑集書法與雕刻藝術之大成,碑面上密布著戲文故事浮雕圖案,以及以楷、草、篆、隸等多種字體精寫而成的詩詞歌賦。
陳啟鳳夫婦墓
何天秩碑墓。在小沙溪石龍堡,何天秩系明崇禎時監察御史何金枝之後,墓碑系民國元年(1912)何道正為其祖父所立。墓誌詳細記載了何金枝採辦皇木因而定居的情況。
張高寨。位於雷音山下,系繁榮村一、二、三組,為傳統古村落。該村原名石磐溪,清末時當地人名為張高者率眾抵禦白蓮教立下功勛,村民因而改村名為張高寨。該地為咸豐縣至雲陽的古商路,因而繁盛。該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清末時利川知縣在沙溪與咸豐的界山設若干關隘:雷音山之東為高洞卡,其西為張高卡,再西為小卡、大卡、雁坎卡(今崖坎村)。
清代時建有四座關帝廟,分別在小沙溪(道光四年即1824年建)、大沙溪、椒園、黃泥塘。又有寺廟數座:小沙溪燈明寺,建於南明,明監察御史何金枝寫有《燈明寺記》:“沙溪黃檄,官鳳翔總兵,夫人覃氏生子四,俱貴顯。忽作出塵之想,為寺於林中,額曰燈明,長齋奉佛,處之宴如”;司城村大松寺;觀音山寺;大沙溪把水寺。
大沙溪游擊隊成立遺址。遺址位於大沙溪街上關廟內,該廟坐北朝南,佔地676平方米,關廟正面(即前殿)有房屋3大間,中間為朝門,兩邊各有一個大廳,並建有戲樓;中部為天井;後殿為神殿,供菩薩。整座廟宇規模較大,共有30多間房間。建國后一直作為大沙溪小學校舍,1997年因年久失修破敗,被拆毀。1934年元月,大沙溪農民龍修銀、龍修玉、邱金高、邱金旺在關廟內和紅軍領導人劉漢卿、花順濤結拜為弟兄,投奔了紅軍,而後邱金高等在沙溪廣泛發動群眾,組建了一支地方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