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霧鄉

位於利川市城區西部

涼霧鄉位於利川市城區西部,地處東經108°45'—108°52',北緯30°13'—30°19',東與都亭、東城街道辦事處、元堡鄉團堡鎮接界,西與汪營鎮相鄰,南與忠路鎮、沙溪鄉接壤,北與柏楊壩鎮南坪鄉交界。國土總面積419.04平方千米(2017年)。區劃代碼:422802200237,代碼前6位:422802,長途區號:0718,郵政編碼:445000,車牌號碼:鄂Q,行政級別:村

鄉政府駐地涼霧山距市城區12公里,滬渝高速利萬高速、宜萬鐵路、渝利高鐵在涼霧山交匯。轄4個工作站,45個行政村,522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44833人(2017年)。全鄉耕地面積5270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12.67%。土地肥沃,以黃棕壤、棕壤為主。

主產水稻、玉米、黃豆、洋芋、紅苕、油菜等糧食油料作物。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梨、蔬菜、黃連蒓菜、徠金銀花、獼猴桃等,蒓菜、高山反季節蔬菜已初具規模。境內森林茂密,全鄉森林覆蓋率為74%。境內南部有部分草場,飼養畜禽有騾馬、黃牛、山羊等,生豬、肉雞、麻鴨、白鵝等,是利川城區居民肉、蛋、禽以及蔬菜的主要供應地。

歷史沿革


涼霧古屬巴國地。秦漢屬南郡蠻地。北周屬亭州鹽水縣地。唐屬清化郡清江縣地。宋屬夔州路都亭鄉地。元屬施州清化縣都亭鄉地。明屬施州都亭里地。
清屬都亭里。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併入利川縣,其地屬都亭里。民國初屬都亭里。
1925年為6區。1932年編查保甲,屬一區涼霧山聯保。
1937年屬一區,長堰塘聯保併入涼霧,納水溪聯保併入興隆場。
1940年屬都亭實驗鄉。
1941年屬涼霧鄉、黃瑞鄉。
1949年建國後涼霧鄉屬一區,黃瑞鄉屬七區。
1952年9月設十區。
1956年改稱黃瑞區。
1958年更名馬前人民公社
1971年恢復馬前區。
1975年黃泥塘、石門劃出組建黃泥塘人民公社,劃出老屋基、花台、新國、新林、茅峰組建老屋基人民公社。馬前區改稱馬前人民公社。
1975年9月將屯上、花梨、旗杆從城關區分出,與汪營區白果3個大隊合併,設涼霧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社並區,涼霧與馬前人民公社合併為涼霧區,划桃園鄉歸元堡區。
1986年9月撤縣建市,劃出大塘鄉組建西城街道辦事處。
1996年12月撤區建鄉,改稱涼霧鄉。全鄉下轄涼霧、旗杆、馬前、花梨、高洞、納水、官屋、鐵爐、車羅9個管理區,45個村,522個村民小組。
2001年7月,各管理區更名為工作站,全鄉轄45個村,522個村民小組。
傳說人和場西南一公里陳家大灣陳世凱在清、康熙年間任浙江提督。其母病故,朝廷派欽差來此祭奠,時逢大霧瀰漫,欽差問及自然環境地名,認為東有天生橋,西有地沉橋,南有人和洞,北有盤龍洞和高聳入雲的譚家寨。天時、地利、人和包含其中,而且涼風襲人,霧氣滿天,場應以“涼霧山”為名,因此得名。民國時為涼霧鄉。1949年屬城關區……1961年為屯上公社,1975年撤區設社,1984年撤社建區。
1996年12月撤區設鄉,面積399.8平方千米,人口6.2萬人,轄高橋、雙河、白果、兩河、納水、海洋、池河、馬前、關東、陶家溝、板料溪、高華、七里溝、繼昌、五四林場、水源、池谷、庄屋、大包、涼霧、老場、諸天、花梨、李子、盤龍、旗杆、陳谷、雙井、獅子、老河、大岩、官屋、九渡、群峰、水源頭、連台、鍾靈、小青埡、鐵爐寨、青龍山、山岔口、紙坊壩、車羅河、石馬、武陵、三角庄46個行政村。
2004年,鄉政府駐涼霧,人口68010人,面積425平方千米,轄鐵爐寨、官屋、老河、鍾靈、九渡、群鳳、水源頭、大岩、蓮台、雙井、陳谷、旗杆、獅子、高華、繼昌、七里溝、板料溪、陶家溝、馬前、關東、車羅洞、三解、石馬、武陵、三岔、小青埡、紙紡、青龍、花梨、諸天、李子、盤龍、庄屋、水源、老場、大包、池谷、涼霧、池河、兩河、納水、海洋、雙河、白果、高橋4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氣候條件

境內多為二高山地區,屬利中盆地腹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1月平均氣溫1.9℃,7月平均氣溫23.3℃,年平均氣溫12.8℃,年降水量1300.9毫米。無霜期230天,
境內最高點馮家山主峰1705米,最低點茶園坡海拔820米。東有鍾靈山,東南有馮家山,西有福寶山,北有武陵山,南有梳子山。中部二高山平壩,丘陵相間,素有“一屯十壩,良田萬頃”之說。

行政區劃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02200:
代碼
~200121鐵爐寨村
~201220官屋基村
~202121老河村
~203220鍾靈村
~204220九渡村
~205220群鳳村
~206220水源頭村
~207122大岩村
~208220蓮台村
~209220雙井村
~210220陳谷村
~211220旗杆村
~212220獅子村
~213220高華村
~214220繼昌村
~215220七里溝村
~216220板料溪村
~217220陶家溝村
~218220馬前村
~219220關東村
~220220車羅洞村
~221220三角村
~222220石馬村
~223220武陵村
~224220三岔村
~225220小青埡村
~226220紙紡村
~227220青龍村
~228220花梨村
~229112諸天村
~230220李子村
~231220盤龍村
~232220庄屋村
~233220水源村
~234111老場村
~235112大包村
~236220池谷村
~237111涼霧村
~238220池河村
~239220兩河村
~240220納水村
~241220海洋村
~242220雙河村
~243220白果村
~244220高橋村

經濟


徠佔地160餘畝的以糧食倉儲和物流為一體的糧食物流中心已完成主體工程12000平方米。土家牧業30萬頭肉聯加工項目已正式營運,60萬頭冷鏈加工項目即將運行。
同輝牆材有限公司投資規模3000多萬元,已正式投產;投資2055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完成投資1350萬元。同時原有5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4家(豹盾水泥有限公司、宏利豬鬃廠、惠民營運公司、林創牧業),特色工業已彰顯魅力。

文化


特產

美食
美食
蒓菜又名蒪菜、馬蹄菜、湖菜等,屬於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因其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長期食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蒓菜在我國有4個較大產區:江蘇太湖地區、浙江西湖地區、四川螺吉山和湖北利川地區,其中又以湖北利川蒓菜最為有名,因此利川也被評為“中國蒓菜之鄉”。

旅遊


涼霧鄉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物古迹、風景名勝較多,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龍船水鄉景區風光秀麗、風景迷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避暑休閑的好地方。
神聖的花梨嶺天主教堂建於清光緒26年,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天主教宜昌教區的主要活動區。甘溪映雪、鐵爐寨龍泉寺、一品山寨、太平塘等著名的名勝古迹形成了涼霧別具一格的特色旅遊。
天主教堂
花梨嶺天主堂,位於涼霧區花梨鄉李子槽,距利川城16公里。花梨嶺天主堂四周林木蒼翠,環境雅靜。始建年代不詳,曾先後有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等外國傳教士來此傳教。
花梨嶺教堂
花梨嶺教堂
因外國傳教士和不法教民相勾結,欺田霸產,圖財害命,利川人民不堪屈辱,於光緒24年掀起震驚清廷“利川教案”,燒毀了花梨嶺教堂。
清政府派重兵將反洋教鬥爭鎮壓下去,並給教會賠償白銀,於光緒26年重修教堂,光緒帝親筆題匾:“敕建天主堂”。
現存的教堂分男教堂和女教堂。女堂位於男堂東南100米處,為橫長木結構四合院。南北長68米,東西寬25.5米,有大小房屋數十間。
四周有厚厚的石牆,正面有66米石鋪走道直通垣門。男教堂建於一個小坡頂,磚石結構,四合院結構,長寬各30米,中間有一個小天井。禮拜堂穹頂、門窗拱形。白牆黑瓦,肅穆幽靜。
四周有略成八邊形的石砌圍牆,牆高7米,厚0.8米,東南角和西北角各築碉堡一座。正門有石梯百級下山,南面側門有石梯45級。花梨木教堂是研究利川人民信仰宗教的重要資料。
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景區原名水蓮洞,國家AAAA級風景區,距城區約10公里。水蓮洞有旱洞2000米,有大佛洞、觀音洞、舒心泉、樨牛洞等景點,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景緻奇特。
水洞5000米是國內最長的水洞,被稱作“天下第一水洞”,洞內天柱峽、編鐘峽、鯉魚峽、九曲峽,環環相扣。
特別是九曲峽,狹窄而悠長(兩船相交都感困難),顯得格外寧靜謐然,奇特詭譎。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發育齊全,石柱、石筍、石花、石幔別具一格,或晶瑩如玉,如燦爛如金,或粗如浮圖,或細如粉絲,各種景物維妙維肖,猶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