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路鎮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轄鎮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鎮,是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古鎮。忠路鎮位於利川市西南部。現轄3個片區工作站61個村(居委會),61個村民小組,26399戶,80950人。有漢、土家、苗、蒙古、瑤、畲等10個民族,以土家族為多。境內有利(川)文(斗)公路和6條鄉道公路與各片區工作站相通,交通方便。

地理環境


位於市西南,距市中心58公里。武陵山與大巴山余脈交匯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轄鎮。解放初為忠路區,1958年為忠路公社,1996年改忠路鎮。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鎮國土總面積5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8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3.16%。荒山草場面積3.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0.72%。全鎮森林覆蓋率為55.56%,有林面積140.9平方公里,活立木積蓄量19.44萬立方米。
忠路物產豐富,素有“蒓菜之鄉”、“水杉之鄉”、“鞭炮之都”等美稱。

歷史沿革


忠路鎮古為巴國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巴東郡。北周屬亭州鹽水縣。唐貞觀授龍渠塞慰。宋屬夔州路。南宋屬龍渠縣。元初為忠路寨,元末明玉珍據蜀置宣撫司。明洪武四年為安撫司。天啟中改稱宣慰司。清康熙元年為忠路安撫司。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其地入利川縣,為忠路汛懷德里。民國初為懷德里。1925年划小河為十一區、忠路為十二區、老屋基為十三區、沙溪為十七區。937年為第四區,區署設忠路。1941年忠路區署下轄忠路鄉、文斗鄉、沙溪鄉、長順鄉。1946年撤銷忠路區署。1949年建國后,11月建立忠路區。1950年6月更名五區,劃出文斗設立六區。1952年改稱七區。1956年複名忠路區。1958年12月改稱忠路人民公社。1961年複名忠路區。1975年撤區並社,忠路區分設小河,忠路、沙溪三個人民公社,馬前區分出龍台、新國、新林、茅峰設老屋基人民花台、獅子壩、興國、桂花、小河、龍塘鋪、杉木根、溪林共15個管理區。
忠路鎮地處武陵山與大巴山余脈交匯處,東與涼霧鄉交界,西與汪營鎮、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鄉毗鄰,南與沙溪鄉、文斗鄉為鄰,北與汪營鎮、福寶山藥材場毗連。地跨東經108°39′—108°47′,北地距市城55公里。境內山嶺縱橫、峽谷密布。境內最高點月亮池山海拔1873米,最低點鬱江河海拔610米,被稱為“二十四條梁子,四十八匹坡、十一條深谷兩條河,一百五十八個山包包,九個田壩在山腳。”土壤以黃壤為主,土層較厚,耕作性能好。境內氣候特殊,雨量充沛,1月平均氣溫3.9℃,7月平均氣溫26℃,年平均氣溫15.2℃,年降水量1393.2毫米,無霜期255天。
鬱江是境內最大河流,為烏江重要支流,發源於福寶山,有左右二源頭。右源叫大后河和小后河,源於月泉壩。青崗河經老屋基受獅子壩水,再受溪林壩水,在忠路稱前江河。左源稱后江河,源於梅子坪,名五道河,在雙河口匯磺廠溝、土溪,流經小河集鎮,受高灘、后河睹水至回龍唄進入伏流,至百丈坡洞腦殼復出,環繞忠路鎮與前江河匯合。南流至江源與革井溪匯合流入沙溪鄉境內。另有忠路溪水,源於老屋基,經豐樂流入沙溪境,注入烏泥河,在林口與東源匯合,西南流經龍橋至雲口壩與前江、后江匯合。

文化


特產美食

忠路鎮
忠路鎮
忠路鎮物產富饒。特產有蒓菜、茶葉、油桐、烤煙、黃連五倍子生漆、桔、生薑等。糧食油料作物生產以水稻、玉米、黃豆、洋芋、紅苕、油菜、花生為主;果樹有桃李、蘋果、梨子、柿子、紅棗、柑桔,其中雞血李是當地特產,柑桔為無核蜜橘,以質優而聞名。楠木、楓香、水青崗、禿杉、連香、鐵堅杉、櫟樹、梧桐、楸樹等原生樹群落生長茂盛。盛產黃連、黨參、丹皮、芍藥、貝母、紅黑二丸等藥材。
境內小河水杉壩保存有數千棵水杉樹自然群落,有僅次於謀道水杉王的二號水杉古樹。設有水杉保護中心。是世界各地引種水杉種子的主要供給地於西面的齊岳山和東面的福寶山使小河形成西北狹長東南開闊的二高山丘陵平壩地帶,水杉在這一帶得到大面積保存。
紐西蘭神父艾黎在老屋基發現的福寶山野生蒓菜,現已“野轉家生”,且大面積種植。
有野生動物獐、鹿、兔、野豬、錦雞等;水產資源豐富,前江、后江河產團魚(鱉)、陽魚、黃魚、半水棲動物水獺。境內黃桶岩曾人工餵養過梅花鹿。大牲畜以耕牛為主,有一定數量的山羊、騾馬。生豬飼養量大。家禽以雞、鴨最多。少數農戶養蜂、養蠶。
境內礦產資源以煤為主,小河煤礦為國營煤礦,始開發於1958年,1980年成為獨立礦區,采儲量為310萬噸,系無煙煤,質優。

旅遊


景點

忠路鎮歷史悠久,風物景點很多。忠路土司遺址在今鎮政府處,現存遺物有直徑5米的圓形太極石刻。忠路土司舊址在豐樂村忠忠路溪舊司壩。位於鬱江東岸忠路街西1公里,為南宋龍渠縣治所。文化層厚40厘米至1米。忠路在居民建築、生活習慣都保存著當地土家族民風民俗所獨有的特色。忠路文化底蘊深厚,文人騷客層出不窮;體育文化發達,是全州青少年游泳基地;是著名的老區蘇區,有張爺廟,寒坡嶺,龍塘鋪稅卡等眾多紅色革命遺址,利川第一個黨支部就建在雙廟。當地流傳的薅草鑼鼓、孝歌以及燈歌等民間歌謠獨具特色。
1.三元堂
忠路鎮
忠路鎮
位於忠路區八聖鄉木壩河南岸,背靠南景寨山,距利川城西南32公里。整體是木結構殿廡式道觀建築。道家以天、地、水為三元,故稱三元堂。建築年代不詳,現存主體傳為三元堂道首羅宗題於光緒27年所擴建。整個道觀三進,依山勢成階梯式擺布,東西寬50米,南北長60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正門前有10級石梯,階沿用整長條石鋪成,長10米,寬55厘米,厚20米,用料十分講究。由前殿入天井過道,登12級石梯進入正殿。正殿中堂左右各有過道、廂房。正殿後正中天井上建玉皇閣,高閣聳立,突兀於整個建築之上。後殿兩廂,彩樓迴旋,左右對峙。整個三元殿,設計巧妙,紅牆黑瓦,飛檐斗拱,古色古香。殿內,穿枋、雀替,雕刻精細,內容多為神仙故事。四周環境清幽,林木蒼翠,風景秀麗。前有鬱江,像一條玉帶環繞著它,木壩河大橋若長虹飛跨;後有群山起伏,鬱郁蒼蒼;還有古樹兩株,一株香樟,一株刺楸,更增添了古廟的幽靜清雅情趣。
2.城池壩石棺墓群
城池壩石室墓出土的青花碗
城池壩石室墓出土的青花碗
城池壩石棺墓群傳說為忠路元明土司的生基墓,墓群前臨龍渠縣遺址,靠東向西緩坡上約400米範圍多有發現,呈南北向不規則排列。1984年9月,在該遺址杜家房屋右側,發現已被破壞的石棺墓兩座,其後相繼發現規格不一的生基墓7處。2006年12月中旬,忠路鎮農科村村民劉正明在修建沼汽池時挖出一石室古墓,並在墓室內取出青花碗1個,青花盤瓷盤殘片一塊,陶壺一個(殘),古墓位於城池壩遺址,墓門已被損壞,墓葬被打開,墓室長2.75米,寬1.26米,高2.45米,全用青砂石雕砌,兩側及後壁龕的下方均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墓內有20厘米深的積水,後壁龕兩側均有精美的石刻浮雕,墓室后的右上角被打了一個洞后安了一截φ40cm的水泥管(準備作沼汽池的投料口),主體保存較好。經州文物局和州博物館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到現場進行了查看,初步斷定墓葬年代為明,是我州現發現唯一保存這麼好、工藝這麼精、形制這麼獨特的明代石室墓,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
3.后江河溫泉
后江河溫泉位於忠路集鎮西面1.25公里處,從后江河渡口乘船而上2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泉水的恆溫32℃—39℃,日流量810噸,是恩施州少有的原生態自然溫泉。
未被開發的后江河溫泉,仍然是本地居民休閑、娛樂的一個重要場所,周邊自然環境優美,離溫泉東北600米處是后江河伏流出口“洞腦殼”,正北是雄偉壯觀的“嘴巴岩”。上為百丈坡、下為後江河、依山傍水,泉水四季不涸,終年噴涌不斷,以每秒0.0094立方米的流量,從泉眼冒出地表,向西南流150米,注入后江河。溫泉與“洞腦殼”及后江河電站大壩庫區連為一體,庫區水溫冬暖夏涼,周圍山青水秀,構成了泉口壩原生態旅遊風景區。
目前,鎮黨委、政府以“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加大對溫泉開發的招商引資,吸引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對溫泉在保持原生態的情況下進行開發,擬建成依山傍水、花鳥宜人、休閑垂釣、水上娛樂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
4.黃桶岩
黃桶岩,位於市忠路鎮石盤村境內,它由五壁懸崖組成,酷似一個鑲嵌進地殼的巨大水桶,故名“黃桶岩”。黃桶岩桶口朝天,五壁垂直,北高約120米,南高約70米,東高約60米,西高約50米。桶底佔地八十餘畝。北崖下有兩個溶洞,一個為方形,高寬約十四米,內有方井,長寬各四米,泉水自岩隙出,清澈見底,寒氣逼人;另一洞為圓形,內產蛋形石膏,黃色。桶底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懸崖上長滿香楠、黃楊等珍稀植物。
黃桶岩天坑曾是紅三軍九師原參謀長周念民在利川從事革命鬥爭時的地下兵工廠之一。過去有人曾在西崖上垂一架繩梯,爬上爬下如猿似猴,足跡指痕至今依稀可見。解放后,為了開闢鹿場,投資兩千餘元,從西南修了一條絕壁棧道通達桶底。石級共分八段,曲折向下。斜坡每一段約四百步,岩上七段共二百六十餘步。尤其奇特是中段,它橫切崖中,高1.7米,寬1.8米,長58米,恰似一條長廊,人行其上,看鷹飛腳下,鹿馳桶底,風涌林浪,五聲迴音,別有一番情趣。
5.寨公寨母
公母寨位於利川市忠路鎮雙廟村,距利川城區40公里。這裡海拔1000多米,山上常年雲霧繚繞,仙氣朦朧,人至此處,敬神禮佛,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寨子分別為兩座突兀于山頂的巨石組成,兩峰對立,猶如一對情侶默默相望,當地人形象的昵稱為“寨公”、“寨母”,是為公母寨。
土司女兒與放牛郎的凄美愛情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公母寨上鞭炮齊鳴,香客雲集。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來此燒香敬佛,祈福還願,香火極為鼎盛。
6.小河水杉
忠路小河是世界唯一現存的水杉原生種群棲息地,種子採集基地,是譽滿全球的植物“活化石”水杉的故鄉。植物學家僅在小河發現了成片的水杉林,其中胸徑在20厘米以上的有5746株。
現在的小河,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成片的水杉林,春夏蔥鬱,秋冬金黃。“水杉故里”的美名吸引了大批的旅遊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光創作,是忠路鎮最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

經濟


1998年,全鎮實現國民總產值1.8億元,財政收入921萬元,居恩施州第四(1996、1997年獲利川市第二名),居利川市第一名。煙葉總產值1508萬元,創煙葉特產稅66.56萬元、煙葉單項分稅252萬元,連續兩年在利川市奪冠。畜牧業產值395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8.6%。鄉鎮企業更是異軍突起,總產值達26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25元,比上年增加337元;貧困戶有266戶、1073人擺脫了貧困,脫貧率達96%。糧食人平佔有量550公斤,為恩施自治州糧食產量第一鄉(鎮)。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忠路集鎮道路硬化1.2萬平方米,農貿市場、集鎮建成區面積1.65平方公里,成為利川西南部最大的集貿市場。新建三所佔地面積31500平方米的標準化中學教學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1997年在教育目標考核中被評為先進單位;忠路鎮民族小學游泳池為恩施州獨有。鎮中心衛生院已達省一級甲等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居全市之首。福利院已建成多功能的省級先進福利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稱全州一流。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幹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州、市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六屆七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工業興鎮、產業富民”戰略,深入實施“六大工程”,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2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工業總產值0.9億元,同比增長13.3%;農業總產值5.85億元,同比增長15.5%;人均純收入3358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再創新高,居利川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