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美學研究的結果 展開
- 美學文化研究
- 朱志榮著圖書
中國美學研究
美學文化研究
中國美學研究,是對中國歷史上美文化的研究。著名美學家張法先生指出,“中國文化有美無學”,“美學是伴隨世界史的全球化進程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的”(《美學導論》第2版,張法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所以,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引進、傳播、發展及創新的過程。
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誌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后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王國維《人間詞話》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蕭公弼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淺說》、陳望道編著的《美學概論》、范壽康的《美學概論》、徐慶譽的《美德哲學》),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種(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實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學的基礎》)。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麼,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學界展開了一次關於美的本質的學術大討論。在以美的本質為基礎的美學類型里,討論美的本質,成了共和國前期重建中國美學體系的基礎工程。該討論得出了四種觀點: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
李澤厚《美學三書》
21世紀初年,美學在中國進入了本土化的創新時期。迄今,在筆者所見視域內,有三個突出亮點:
1、曾繁仁生態美學流派的創立。曾繁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了生態美學。生態美學是中西交流對話的產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國性理由,生態美學是要把一種新型的美感注入人們的心靈中去,讓人對人生的態度和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其特點為:第一,它不但與世界主流思想相應和,也與中國發展帶來的生態形勢相關聯;第二,中國美學的主潮一直把么學提升到一個世界觀的哲學高度,生態美學代表的是一種美學整體觀點的轉變;第三,這一流派為中國美學的大繁榮、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
張法《美學導論》
陳昌茂《論旅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