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來自供給方面的衝擊主要是受國際市場供給價格和數量的變化,農業的豐欠以及勞動生產率變化而造成的“工資推動”或“利潤推動”。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是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西方學者認為,在完全競爭勞動市場上,工資率完全取決於勞動的供求,工資的提高不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在不完全競爭市場勞動市場上,由於工會組織的存在,工資不再是競爭工資,而是工會和僱主集體議價的工資。並且由於工資的增長率超過生產增長率,工資的提高就導致成本的提高,從而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這就是所謂的工資推動通貨膨脹。西方學者進而認為,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工資提高引起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提高。這樣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即所謂的工資-價格螺旋。)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由於成本上升時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工資推動、利潤推動、進口和出口推動。
1、工資推進通貨膨脹
總需求不變的條件下,如果工資的提高引起產品單位成本增加,便會導致物價上漲。在物價上漲后,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資,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會導致物價再次上漲。這種循環被稱為工資—物價“螺旋”。許多經濟學家將歐洲大多數國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經歷的通貨膨脹認定為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如,在聯邦德國,工時報酬的年增長率從1968年的7.5%躍居到1970年的17.5%。在同一時期,美國的工時報酬年增長率由7%上升到15.5%。
主要原因:工會或某些非市場因素壓力的存在,會使工人貨幣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2、利潤推進通貨膨脹
寡頭企業和壟斷企業為保持利潤水平不變,依靠其壟斷市場的力量,運用價格上漲的手段來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為追求更大利潤,以成本增加作為借口提高商品價格。從而導致價格總水平上升。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在1973至1974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歷史性地將石油價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價格又被再一次提高,引發“石油危機”。
3、進口和出口推動通貨膨脹
進口和出口推動通貨膨脹,由於進口品價格上漲,特別是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由於出口猛增加,使國內市場產品不足,也能引起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控制的方法:控制工人工資增長速度,使之與生產率增長同步。壓縮企業利潤空間;控制進出口,使進出口處於平衡。
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主要就是靠改革,資本市場的出現也是解放和釋放生產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經濟發展離不開改革,中國經濟要由大變強,離不開資本市場的繼續改革和創新。
中國二十年資本市場的發展,是在全球經濟跌宕起伏的大環境中不斷推進的。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不但沒有從市場化改革、資本市場發展等方面退縮,反而抓住了這個機遇,大力發展。2005年以後中國資本市場慢慢走向了成熟,當時中國正積極推進銀行資本化、銀行體制股份化的改革,同股不同權、股權分置的問題變得非常突出。之後兩年,中國開始勇敢地推進股權分置改革,這是讓中國資本市場從少年走向成年的關鍵。而且幸運的是,這項改革發生在金融危機之前,為中國渡過金融危機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中國為何能在危機中平安渡過?有一個最發生的案例能夠體現出中國資本經濟發展的穩健步伐。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有很多衍生金融產品出現,造成槓桿無限擴大,以至於金融風暴以後很多人對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而中國在2010年推出4萬億的刺激計劃以後,經濟開始逐漸穩定;繼而推出融資融券、深圳的創業板、股指期貨等等,使得資本市場改革又往前邁進了一步。這也是中國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的難能可貴之處: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風暴,使得很多人認為風暴由金融創新過度引起,並對改革、金融創新以及金融新產品出現懷疑。但是中國沒有被這種懷疑所嚇倒,國務院證監會積極推出上述幾個金融創新步驟,在金融產品上豐富了資本市場的投資產品,豐富了很多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手段。
可以說,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主要就是靠改革,以改革來釋放和解放生產力。
中國資本市場存在很多挑戰,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資本發展面臨瓶頸。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成長動力會來自何方?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過去我們三十年如一日所走過的道路——市場化改革方向,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民眾的創新和創業行為。但這些方面的發展,必須解決資金渠道的問題。此外,中國的金融業也亟待發展。中國的金融業、金融服務業或者整體服務業正處於朝陽產業階段,其發展趨勢與產業規模相比極不匹配。
為什麼這麼說?中國過去企業的資金解決渠道主要來自銀行的貸款,依賴間接融資,直接融資佔整體融資規模很小,大約只有10%。而在發達經濟體中,一般直接融資佔整體融資規模會超過50%。從這個角度而言,要將中國的經濟改革推向深入,鼓勵消費發展,促進服務業發展,必須要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的改革,因為服務行業主要是中小企業,而如果不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經濟轉型將會遭遇不可逾越的瓶頸。
在我看來,中國未來十年是成為“失去的十年”,還是“輝煌的十年”,資本市場是一大關鍵。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資本市場佔據GDP的比重差距非常大。中國上市公司有2000多家,中國整個市場的市值20多萬億元,經濟規模能達到接近40萬億元,所以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值佔GDP的比重僅60%左右。但是美國的上市公司1萬多家,資本市場的市值佔GDP的比重超過100%。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金融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過去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過去十年,中國經濟主要是靠外貿和房地產雙輪驅動,如今這一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未來經濟發展動力會來自哪裡?出口可能仍然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發動機,但是可能不會像過去十年這麼重要。服務業以及消費行業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成長領域,主要包括服務業、金融、教育、醫療保障、旅遊、消費等等方面。
希望對過去二十年資本市場的回顧可以幫助我們展望未來,尋找中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資本市場能在調配資金、調配資本,在資源配置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通脹背後的政策影響
華民(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通貨膨脹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熱點問題之一。針對這一話題,我想給大家談談中國的通貨膨脹的成因,以及在治理方面的個人觀點。
通貨膨脹最重要的論點之一,就是“流動量過剩導致通貨膨脹”。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從貨幣數量方面來看,有錢就有通貨膨脹。貨幣供給過多,流動量過剩,超出了真實市場的貨幣需求,則會導致物價上漲。
首先,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可以代替通貨膨脹。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大部分西方國家都處在失業率很高的經濟狀態,而從該理論上來講,不應該存在通貨膨脹。另外,從長期菲利普斯曲線來看,工資與物價是相對的。討論今天的通貨膨脹,就不能呼籲政府出台有關漲工資的政策。
關於通貨膨脹和通貨收縮哪一種更好的問題,我認為如果有存量失業的時候,通貨膨脹比通貨收縮好。因為通貨膨脹可以激勵投資、增加就業,可以帶來經濟增長,而通貨收縮會導致經濟衰退。通脹導致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存在粘性、滯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經濟也會增長,從而使得就業增長,收入增加;在工資調整粘性的時候,利潤下降,投資下降,經濟也就衰退。從這點上看,中國存在一定失業的情況下,通貨膨脹更加有利於經濟增長。
從全世界角度來看,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並沒有導致世界通貨膨脹,即使危機以後繼續降低利率,也沒有產生通貨膨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存在失業,實際經濟體和潛在產出GDP差距缺口是一個經濟衰退的缺口,不應該有通貨膨脹。量化寬鬆的貨幣推行,不僅沒有升值而且貶值了。
管理紙幣本位下,發生通貨膨脹幾率仍然小於發生通貨萎縮的幾率。世界上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有的是通貨衰退,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可怕。中國本是一個不該有通貨膨脹的國家。產出缺口長期來看為負,那麼經濟增長也就沒有過熱,並且都在安全警戒線之下。貨幣供應量從2008年以後財政注資救市也存在下降,但是因為有通貨膨脹,11月創收28個月新高,CPI達到了5.1%。三大麴線告訴我們,原來是資產泡沫進入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很可能已經退出,進入其他各種商品的炒作領域,隨之帶動物價上漲。
對於中國通貨膨脹的發生,大家看到比較多的解釋有三種:流動性泛濫、成本推動、外部輸入。第一點並沒有得到數據支持;第二點上,中國勞動生產率最近幾年是下降的,工資是上漲的。在這種情況下,工資上漲是典型的成本推動上漲。但這一說法不能完全解釋通貨膨脹的指數基數上揚,不能完全解釋通貨膨脹的產生。很多中國經濟學家說“外部輸入”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進口量也在下降。另外,能源工業原料和價格都明顯下降,所以外部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也缺乏證據。
我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產業緊縮和貨幣緊縮是導致通貨膨脹的關鍵因素。這兩大緊縮,把原來形成的固定資產不斷變現,也就是產業資本不斷變成現金,變成金融成本在空中盤旋,炒作一切的產品和資產,全面導致物價上漲。
面對中國通貨膨脹,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根據前面的邏輯,我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議:
1、變產業緊縮政策為產業刺激政策,讓已經變現的金融資本回歸實業,回歸產業,這樣經濟才會繁榮。對外要回歸固定匯率,恢複利率平價,既不要升利也不要升值,如果流動性過多可以發展信貸。
2、改革稅制以使地方獲得足夠稅收,防止地方政府推高地價,防止由土地引起的房地產泡沫。
3、以充分就業作為目標。讓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增長就要保護市場力量,鼓勵企業家創新。社會要給企業家以良好穩定的創新環境,以創新推動經濟進步才是持續健康的發展之道。
與眾不同的中國經濟發展
魏尚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助理部長及貿易研究主管)
過去幾年裡,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世界經濟一下子格局大亂。為什麼說“天下大亂,形勢大好”,是因為從中國的角度而言,中國有機會振興成新的火車頭。
雖然上海是冬天,但是上海的經濟卻是少有的暖和升騰,是世界經濟中毫無爭議的領軍經濟。而澳大利亞是世界各發達國家之中少有的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在2007年到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中,澳大利亞經濟沒有出現負增長,沒有出現政府需要大量救助銀行的情況。為什麼澳大利亞在發達國家中有相對出色的表現呢?幾乎所有資源豐富的國家,只要其政府治理還比較健康,往往經濟增長就比較健康,中國和澳大利亞是典型的例子。
要講今後十年世界經濟的情況,首先要回憶過去幾十年的情況。我平時生活在曼哈頓的小島上,周圍的同事鄰居常常會感嘆:過去世界經濟很簡單,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感冒世界咳嗽;美元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唯一的潤滑劑,雖然美國經濟只有世界經濟的1/4,但美元作為一個儲備貨幣,佔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儲備貨幣總量的70%,處於壟斷地位。在這樣的格局下,世界經濟很簡單,誰出問題找誰負責,不出問題也知道誰是負責的。但是過去幾年裡,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世界經濟一下子格局大亂。
大家一提到希臘,首先不是想到國家的名字,而是想到希臘的高債務。日本曾經出現世界經濟史上高速增長的奇迹,卻一蹶不振。中國對世界經濟總量的貢獻是美國的一半,是最大的增量經濟體。很多領導人到中國來都會把中國放在前面,這是對中國的禮貌。我們EMBA學生雄心勃勃地說:今後要發展,一定不能缺少中國戰略。那麼,中國戰略應該有一些什麼內涵?
我在EMBA教中國經濟的課,學生越來越多,這反映出大家對中國經濟越來越有興趣,顯示出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如果將中國經濟與美國相比,其增長速度是舉世矚目的,大概每七年翻一倍。中國人均收入佔美國人均收入的比例,從建國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基本在3%到5%之間徘徊。中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美國的20%,追趕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如果跟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增長優勢更明顯。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比印度窮很多,但是中國由於增長速度很快,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已經趕上印度水平,今天中國人均收入是印度人均收入的兩倍。所以這30年雖然印度名義上也創造了經濟奇迹,卻被中國先是趕上,然後超過,然後差距越拉越大。
今後十年怎麼發展?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摸索怎麼走出最近的危機,但是你作為企業領袖一定要往前看,你要知道世界各國什麼地方出現新的機會,哪裡會有風險,怎樣規避風險。企業領袖要關注前瞻性的問題,政策研究也是如此,要知道怎麼把有限的政治資源、財政資源用在刀口上,才能使經濟強健增長。
我們調查了30個經濟發展體,得出一些比較有趣的結論:1、整個世界經濟的領跑者是由新興市場經濟體和商品生產國組成,下一個十年是非常明顯的屬於新興市場經濟體,整體而言這些國家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發達國家。2、中國還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很多人預測在接下來十年中年增長率在6%左右。這不是我的預測,這是哥倫比亞大學在中國工作的畢業生預測的。從總體來看,世界可能會出現新的增長奇迹,其中印度和奈及利亞的增長速度可以和中國媲美,甚至有可能超過中國。3、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被認為是今後十年前景最好的國家,因為它們是資源豐富型國家。由於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比較快,資源型發展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最能夠得益。
至於關鍵制約,各國不盡相同。整體而言,發達國家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是政務債務、稅率制及政府低效率。雖然好幾個國家採取了高度積極的貨幣政策,高通貨膨脹尚未成為嚴重擔憂的變數。對於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阻礙他們最嚴重的約束有以下幾方面:政府低效、腐敗和基礎設施薄弱。各個國家面對的挑戰很不一樣,企業需要規避的風險也很多,需要採取的對策也不一樣。
最後一個問題,中國增長奇迹還能保持多久?要是在現場做一個調查,估計出來結果也會五花八門,有人悲觀有人樂觀。有一本書叫《The Coming Collapseof China》,預計中國經濟五年之內會垮掉,這本暢銷書是2001年出版的,預測中國經濟體存在大量泡沫,這是極端的悲觀。還有一種非常樂觀,說不遠的將來中國要稱霸世界。
經濟學家一直在討論到底怎麼樣冷靜思考中國經濟發展的以後前景。首先我們用傳統經濟學理論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應該放慢。理由很簡單,所有國家經濟發展增長的源泉歸根到底只有兩類,一類是創新,一類是趕超。什麼叫創新呢?比如美國、日本、德國等國要實現增長,就要推出新的產品,或者新的工藝過程。對於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雖然增長源泉裡面既有創新又有趕超,但是以趕超為主。趕超是因為勞動力便宜,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做不到,勞動力便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創新要比趕超難,所以依賴創新增長的國家增長速度會慢一點,所有經濟增長的奇迹只出現在新興的經濟體。這是經濟學增長的基本邏輯。
從這個基本邏輯出發,恰恰由於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的輝煌成就,使得中國經濟平均收入水平和最發達國家的平均生活水平差距越來越小,勞力成本差距越來越小,增長模型自然而然地要向創新密集型角度發展。拼成本拼勞力的話,比中國勞動力便宜的多得很,比如非洲、越南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增長速度逐步下降在意料之中。
但是我們不能以這樣的傳統理論結束今天的討論。過去三年裡,我也反覆琢磨這個問題,發現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了另外的增長源泉,而這一源泉對於中國經濟體卻特別適宜,那就是性別失衡。假如這個社會應婚青年中出現男多女少的情況,老百姓往往會更加願意含辛茹苦,勤勞工作,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活動將會更加活躍。
李迅雷(國泰君安證券總經濟師、首席經濟學家)
我們依然還是新興市場。成熟市場並不是看時間長短、公司規模大小,而是有自身的評判標準。所以說我認為中國股市要走向成熟,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
過去二十年,中國證券市場波瀾起伏,有風險也有機會。但說到證券市場,我想問一個問題:到底什麼叫股市?股市跟經濟關聯度有多大?1992年的時候,當時股市規模小、關注少,股市的主要投資者就是一些黃牛,或者是一些集郵者、倒買倒賣的。股市被稱為“猴市”,因為忽上忽下。
中國股市為什麼有這麼多磨難,幾十年漲不起來?是因為受到全流通問題的困擾。全流通問題基本解決了,目前來看股市跟經濟政策之間的相關性還是比較大,跟經濟周期相關性並不大,所以說我們的市場還是一個新興市場,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
當然,中國股市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股市,我們GDP是全球第二大的經濟總量。中國股市如果有二十年時間的話,肯定是全球第一大股市,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但是中國經濟二十年以後,是不是能夠成為全球成熟市場?我覺得很難說。我們的交易方式、交易手段在1995年的時候已經是世界一流了,但是我們的理念、我們的監管、我們的信息披露制度、我們的透明度,離成熟市場還很遠。
印度市場發展160年還是一個新興市場;以色列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已經升級為成熟市場。所以說我認為中國股市要走向成熟,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
從投資角度來看,股市就是一個投資渠道,談投資就不得不提估值。為什麼我們股市表現那麼差呢?因為大部分資金都到房地產上去了。
在過去十年當中,低收入階層的工薪收入漲幅低於社會平均漲幅,低收入階層買不起房,只能買股票。買房子和買股票收益相差5倍,貧富差距在拉大。我剛剛完成一篇文章,編了六個指數,窮人商品價格指數、貧民商品指數、貧民資產指數、大戶資產價格指數、富人商品指數、奢侈品指數。從這些指數中可以看出,我們在過去十年當中,貨幣流向跟財富分配是一樣的方向。
過去十年股市的表現主要受三個因素困擾:1、先天不足,一開始市盈率就很高;2、全流通問題沒有解決,一直給投資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3、我們是新興市場,公司治理水準還是比較低。
2013年會怎樣?我認為2013年上半年漲幅比較難實現,2013年下半年可能會有一個機會,股市下跌空間不大,面臨估值上升的機會。這是對2013年指數的預測,2013年怎麼波動我確實說不清楚,也沒辦法做預測,大部分預測事後證明都是錯的。
股市是心態,投資在很多方面是受心理因素影響的,新興市場的投資者受到心理影響更多,正因為這樣才有行為金融學的誕生。其實,無論新興市場還是成熟市場都會受到心理的影響。股市有很多的功能,講得比較多的一是融資功能,二是投資功能。雖然中國股市的市值已經位列全球第二,但是通過股權融資方式的比重在過去十年當中,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大部分還是通過間接融資實現的。這樣很不正常。我們希望股票市場還應發揮其他功能,比如資產配置、調整結構、價值發現等功能。當然我們的市場還只是一個新興市場,當一個市場還很不成熟的時候,達到那麼高的要求還是很難。但是我們必須要不斷朝這個方向努力。
經濟轉型的短期矛盾與長期趨勢
郁義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系教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要調整結構就必須把增長率降下來。很簡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列高速列車在行進,要拐彎了不降速行嗎?
溫家寶總理在年初的時候說,經濟形勢會是極為複雜的。在這裡我用“霧裡看花”四個字來形容經濟狀況,特別是國內形勢有很多“霧”,要想把短期矛盾和長期的趨勢性的東西看清楚不太容易。
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通貨膨脹到底有多少,CPI究竟有多高?我們可以判斷,通貨膨脹是肯定的。有個新詞叫“管理通脹預期”,我認為這個詞不太合適,因為有通脹了才有預期,通脹本身不出現老百姓是不會有通脹預期的。所以關鍵是管理通脹本身,不要讓通脹出現。
從長期來看,經濟調整的結構對於中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個人覺得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十分緊迫,不轉型的話未來的發展會受到極大制約。中國的結構轉型具有一種多重多元的特性,除了產業結構的轉變,還涉及區域經濟結構的轉變、城鄉結構的轉變、人口結構轉變等很多方面,十分複雜。
我國這些年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消費。從三者比例來看,消費的比例在下降,特別是在2000年以後一直往下走,而投資的比例不斷上升。進出口方面,1990年以後出口順差越來越大,我們的增長極大地依賴於出口。正因為這樣,2008年11月份所有數據跳水,其中特別是出口數據跳水,因為美國、歐洲等國經濟下滑,我們出口受很大影響。這種嚴重依賴於出口的經濟模式,長期來講是不可持續的。投資方面,比例一直在往上走,特別是近兩年,應對危機保增長主要就是靠投資。
中國的外匯儲備看上去很多,到9月底我們有2.648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雖然沒有外匯儲備是個很大的麻煩,弄不好政府會破產,特別是有比較大債務的時候。但如果拿了很大一筆錢也很燙手,特別是持有八九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因為美元貶值10%,這筆錢就會縮水八九百億美元,所以有人說這是貨幣戰爭。現在最大的風險是熱錢繼續進來,把經濟泡沫吹大,然後一旦美國提高利率,美元指數往上走,形成一個很明確的趨勢,所有的熱錢全流回去的話,泡沫立馬破掉,當年日本就是這樣倒下的。
另外,我們可以關注一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2011年10月初希臘債務危機,2012年9月底是愛爾蘭危機,兩個國家政府總債務佔GDP的比例分別為130%和94%,一般認為達到90%就有很大的風險。從這個層面上,中國應該有所警惕。2013年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個人覺得。
這些年來,中國買什麼,什麼就漲價。在通脹發生之前,很多人再三強調我們不可能有通脹,因為我們有大量的產能過剩;但是恰恰忘記了通脹不一定是需求拉動的,而可以是成本推進的。中國大量進口原油、鐵礦石、煤炭、大豆、糧食等,這些商品國際上全在漲價,成本上漲,國內物價就不可能不漲,這是全球性的。
在當前的中國經濟中,民工荒、收入差距擴大、拆遷引起的矛盾、通貨膨脹、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等,各種問題都在顯現。我覺得中國經濟轉型的壓力並不是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國經濟就開始出現這些因素的變化,迫使我們轉型。
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是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的關鍵,是長遠發展最基本的保證。其實,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就在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當時很多人做了大量研究,但為什麼成效不明顯,是因為沒到這一步,沒有切切實實感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壓力等,很多累積的問題都顯現出來,形成各種矛盾。要推進中國的結構調整,中小企業是最關鍵的主體,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最具活力的。同時我們還要突破行業壟斷、尤其是行政性壟斷和寡頭壟斷,要縮小收入差距。
適度的通貨膨脹就意味著多數人可以讓少數上層社會分擔去槓桿化的痛苦,後者在過去三十年當中得到了過多的好處,原因就是監管鬆弛、全球化與低通脹政策。聯儲和其他機構不能再畏首畏尾了。和9%的失業率比起來,3%到4%的通貨膨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