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橫山的結果 展開

大橫山

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大橫山

大橫山位居桐城市城區東南31.5公里處,屬於雙港鎮。地貌系大別山余脈與大龍山脈之間,屬丘陵區,大橫山海拔高152.3米,山脊為近南北向,是座突兀的小山,面朝桐城市。山的背面是湖泊連著長江。古時為桐子國擋住了長江水的倒傾。也是桐城到安慶的(東大路)必經之路。

美徠麗神奇的大橫山就和她的傳說一樣,一次又一次用她是身體擋住了洪水和日本侵略者的侵犯!

景觀


涼水井:位於東面中間山腳,四季涼水湧泉;
溫泉口:位於南面東南山腳,四季溫水湧出;
映山紅:清明時節雨紛紛,漫山遍野映山紅。

歷史


大橫山抗日保衛戰
桐城古道歷史久遠,素有“七省通衙”之稱。昔時安慶至桐城途徑有二:其一為“東大路”,系由安慶十里鋪、集賢關、總鋪、練潭大橫山、雙港鋪、金神墩、白馬廟油炸巷至桐城縣城;其二為“西大路”,系由安慶經月山、高河埠、鄭家河、青草塥、陶沖、掛鎮、三里街至桐城縣城。從安慶由東大路跨過安合公路,經姚塝,與西大路相連,又可直達武漢。大橫山一山兀立,南固安慶、北衛桐城,為總扼桐城東西大路連結之咽喉。
1938年6月,侵華日軍佔領安慶后,為了達到控制白兔湖、嬉子湖、高賽湖等沿江湖泊,打通貫穿安慶至武漢的桐城東、西大路陸上通道,從安慶經東西大路向武漢運送兵員、戰略物資,並直逼武漢之目的,於1938年秋兩次派兵進犯大橫山。中國國民政府為保衛大橫山這一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先後派出安徽省保安第5團、國民政府軍第48軍176師等部隊在此駐守,並在山上修“之”字形環山戰壕四道,築碉堡四座,其中主凋堡設於嶺頭制高點上,面積為40平方米,以此阻止日軍進軍進攻。從1938年至1944年間,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此反覆展開爭奪戰,僅有史可查的大小戰鬥就達7次之多。在大橫山保衛戰中,中國守軍傷亡千餘人,日軍也付出死傷近千人的慘重代價,故日軍稱“大橫山”為“大虎山”。
1938年9月,侵佔安慶和沿江一帶的日軍兩次進犯大橫山,駐守練潭大橫山的國民政府軍和安徽省保安5團奮起反擊,中國共丅產黨領導下的桐城學兵隊積極配合作戰。第一次,中國軍隊雖有損失,但日軍亦傷亡300餘人,最後被迫撤退。時隔不久,日軍出於報復,動用重兵向駐守大橫山的中國軍隊發起了第二次瘋狂進攻,並短暫佔領大橫山。在此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0餘人,武器裝備損失較大,日軍傷亡50餘人。
1939年秋,日軍對駐守大橫山的中國軍隊又發動了兩次瘋狂進攻:9月初,日軍進攻大橫山,因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日軍在進攻大橫山受阻后,轉而攻佔了羅嶺除家祠堂、橫山鋪等地,殺人放火,無惡不作。9月28日,駐安慶日軍300餘人夜襲並佔領了練潭鎮,繼而於天亮時分向大橫山發起進攻,176師526團團長莫敵率部在日軍必經之道布下伏兵,雙方激戰一晝夜。中國軍隊斃傷日軍200餘人,並乘勝追擊,收復了練潭鎮。日軍此次進犯行動因損失慘重而宣告失敗。
1942年夏,盤踞在安慶的日軍第116師團兩個中隊為擴張戰果,乘坐汽艇由長江北上進入桐城境內的白兔湖。當時駐白兔湖西岸的176師527團第3營在團長楊創奇上校的指揮下,退至湖邊大橫山上設伏,擊潰日軍,斃傷日軍甚多,查被擊斃日軍中有佐級軍醫一名。
1944年3月2日,駐安慶日軍第13師團第13步兵旅團一部乘汽船沿菜子湖進犯羅嶺。新四軍7師沿江支隊與國民黨176師527團聯手狙擊,設伏於大橫山東北麓村莊,斃敵200餘人,傷百餘人,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176師下士農有德等在危急關頭,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該山南坡建有在此次戰鬥犧牲的農有德等抗日陣亡烈士墓,立有碑石。墓、碑至今尚存,每到清明,當地政府及民眾均上山祭掃。
10月23日,駐安慶日偽軍兩個營再度進犯大橫山。守軍國民政府軍176師長李本一率527團楊創奇部痛擊來犯之敵,激戰一晝夜,176師雖有較大傷亡,但入侵之敵全部被殲。敵人妄圖攻佔大橫山的陰謀被徹底粉碎。
中國抗日軍民始終扼守大橫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圖打通貫穿東西大路,並由西大路進逼武漢的狼子野心,切斷了日軍由東西大路從安慶向武漢運送兵員、戰場物資的一條重要通道,阻滯和消耗了西進的日軍。
在大橫山保衛戰中,國民黨抗日部隊第176師、安徽省保安第5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四支隊、桐城抗日學兵隊、新四軍沿江支隊,以及廣大抗日民眾,形成了強大的民族統一戰線,同仇敵愾,共同譜寫了抗擊日寇的光輝篇章。在此獻身的共產黨人、國民黨抗日將士及抗日民眾,將如同大橫山一樣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

傳說


九重天上祥雲繚繞,紫氣蒸騰,仙樂聲聲。位列仙班的各路神仙,齊聚凌霄殿,為玉皇大帝的老婆西王母慶壽。
五嶽北斗,三官大帝,大小神仙們按等次,或坐或立在玉帝夫婦身旁。吃著仙桃長生果,飲著玉液瓊漿,欣賞著嫦娥霓裳舞。真箇是,享不盡的富貴,受不盡的繁華。
突然間,順風耳似聽得隱隱有痛苦呻吟之聲,這聲音與天庭上富貴華麗的仙樂聲很不相稱,忙叫來了千里眼。
千里眼手搭眼眉,朝下一望,只見凡界在大動土木,似乎在造什麼工程。那些凡夫俗子們個個都是衣裳襤褸,愁苦滿面。拖石頭的,搬磚的,挑土的,人人不堪負重。監工們還手執鞭子,抽打著老弱病殘。怨聲震天撼地,以致傳至天庭。
千里眼找到了土地官,讓他去了解詳情。不一忽,土地官回說:是那個叫嬴政的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強征幾十萬民工在修築萬里長城,弄得民不聊生。
為了不驚動玉皇夫婦,土地官悄悄的把這些告訴了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求她去救救那些苦難的蒼生。觀音趁人多不注意,離開了凌霄殿。只見她手執拂塵,乘蓮花,來到服苦役的民工中間。
看到這些民工們個個都是苦不堪言,觀音動了菩薩心,便在他們的工具上繫上一根“一縷撥千斤”的紅絲線。民工們頓覺肩上的擔子,輕如鴻毛,兩腳生風,再也不是那麼痛苦不堪,叫苦連天了。
這些秘密被監工發現,報告了秦始皇。有如此好事!秦始皇大喜。遂轉念一想。一根紅絲線有如此大的神力,如果把所有的紅絲線收集起來,凝聚在一起,編成紅絲鞭,不是力量更大嗎?那樣,定能夠移山填海的。
秦始皇正準備下聖旨時,有大臣來報,長江水猛漲,已經衝破了樅陽口。漫過了菜子湖,許多良田被淹沒。秦始皇當即下令:收聚紅絲線,編成絲鞭,移山堵樅陽口。
秦始皇手執紅絲鞭,從就近的龍眠山中,尋一座小山,揚起鞭子猛地一抽,山峰拔地而起,頓時間,天搖地動,小山朝樅陽口飛去。
此時的觀音菩薩,聽到下界有響聲,朝下一看,大驚失色。她知道此次秦始皇移山堵樅陽口,只是眼前之利,但后禍是無窮的。樅陽口是桐子國的泄洪口,如果堵死,山洪暴發時,洪水無法泄入長江,桐子國將會成為一片汪洋。
急中生智,觀音菩薩長袖一拂,用假絲鞭換掉了秦始皇手中的真絲鞭。秦始皇渾然不知,仍然手執絲鞭趕著小山。突然,轟隆一聲巨響,正在騰飛中的山峰落了下來,沒有到達樅陽口,卻落在練潭鎮的西北邊,成了方圓幾十里地之間一座突兀的小山,橫亘在安慶與桐城的中間,所以就叫做大橫山。
如今大橫山的脊背上,還有著三道大凹溝,世代相傳著,說那就是秦始皇當年趕山堵口時留下的鞭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