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識

畫家

英若識(1935年10月14日~2012年2月6日),1935年生於北京市。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自1959年起在吉林藝術學院任教。

他的作品多次出國展出,他還曾作為中國藝術家代表赴日本參加學術活動,並應法國“國際藝術城”邀請,在巴黎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畫展。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英若識
英若識
英若識(1935.10.14-2012.2.6)滿族,曾用筆名若石、言志、音戈,北京人。
著名宗教人士,教育家英斂之之孫。英千里之子。
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
1959年分配到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曾任版畫教研室主任、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副會長。
2012年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出生於書香門第,成長於文化世家。祖父英斂之為中國近代知名學者,曾創辦名聞遐邇的《大公報》和輔仁大學;父親英千里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和教育家。曾任台灣輔仁大學校長;兄長英若誠是著名的藝術家和翻譯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長期擔任英達英壯英寧等子侄輩創作的電影和電視作品的美術指導。

健康狀況

因病逝世
藝術家英若誠的弟弟、著名編劇英寧的父親英若識,2月6日10時21分因突發腦溢血引起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記者昨日採訪到英若識的兒子英寧,英寧說,父親從發病到辭世僅20多天。英若識逝世后,英寧對父親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接到不少父親學生的電話,他們一開口就哭,希望能夠趕到北京悼念父親。我沒想到父親為人師表受到這麼多人的尊重,足見他老人家的為人是非常好的。”雖然如此,英寧還是婉拒了所有要求參加悼念儀式的人,他說,父親曾有遺願,不搞遺體告別儀式,“我父親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人,他曾經說過,一旦他走了,不要搞任何遺體告別、追悼會等儀式性的東西,他不願意最後大家在他面前哭,希望能夠把快樂留給大家。另外,不搞這些儀式也是英家的傳統,當年英若誠去世的時候,也沒有搞這些形式化的東西,我們家人都喜歡低調,希望能夠把快樂留在人間。”

英氏家譜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英純良(行五)(國民黨北平市市長)
妻子:居志存,號承宣
英木蘭(女)聖名德蘭修女
丈夫:王繼昆1989年卒
英樹人
英斂之(赫舍里·英華,字斂之)(行二)
創辦《大公報》及輔仁大學
妻子:愛新覺羅·淑仲
英千里,名驥良輔仁大學校長,馬英九老師
妻子:蔡葆真
英七香(女)早逝
英若敬子早逝
英若勤
英健
英明 (女)
英若誠:翻譯家
吳世良(妻):周恩來翻譯
英達
前妻:宋丹丹
妻子:梁歡
英如鑌(滿名巴圖)
英如鏑
英小樂(女)
英若聰
英壯
英凡(女)
英若采(女)
英若識
英寧
英悅(女)
英若智
英若嫻(女)
英茵
英木狄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論文
他歷年來撰寫的有關美術、文史等方面的論文累計公開發表的有近百篇,被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理論三集》的論文《黑白縱橫論》、發表於《實用美術》的論文《衍化的陰陽·繽紛的色彩》、發表於《中國版畫年鑒》的論文《驚世駭俗,擲地有聲》等,都引起了很大反響。

個人作品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身先士卒》、《雪原獵歸》、《探家》、《峽谷飛虹》等長期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吉林廳。

參與的電影

沙燕 (1992) .... 編劇
蝸牛上天 (1988) .... 編劇
魔瓶 (1990) .... 編劇

人物評價


英若識版畫
英若識版畫
在東北的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英若識作為中國現代美術在吉林的薪火 傳人,將自己獨特的繪畫寫生方式和方法融入教學之中,培養出了大批藝術學子。他的許多學生現已成為美術界的骨幹,成為頗具影響的畫家、美術教育家。
英若識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他“廝守丹青五十年”,其藝術創作皆是“心聲因筆墨而吐,鴻爪賴雪泥以存”。以其數十年的藝術經歷,著述豐碩,在年已七旬的時候,他卻不擬作“包羅萬象”式的彙集成冊,而決定以“風景寫生”的墨跡為畫冊的內容。因為他現存多年大部分未公開面世的寫生畫,最易折射這位老藝術家人生道路和藝術生涯中。披閱那些成畫於各地、遠非經過深思熟慮、嚴格篩選或完整成型的作品,可以重溫其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風霜雨雪。
這本“朴茂從來除矯飾,平常未必遜奇觀”的《英若識風景寫生》中,收入了英若識自1953年入學前至2004年在美國創作的集水彩、水粉、丙烯等寫生作品140多幅,在每幅作品下,又選配了他在當時的照片和即情即景所作的詩詞。所以說,這本書形象而完整、圖文並茂地既記錄了英若識的藝術道路,又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軌跡。上百幅作品中,有英若識早在195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前創作而保存至今的惟一一幅風景寫生《三座門前》;有色彩綺麗迷人的《紫禁曙色》、《夕雲凝紫》、《霧凇印象》;有《前門大街》、《雨中西單》等老北京的雍容勝景;有反映火熱生活的《紅粱上場》、《隧洞燈火》、《水電工地》、《原木出山》;有《北國春城》、《默默寒林》、《長白飛瀑》等東北黑土地的風貌;還有描繪大洋彼岸異國風情的《綠野仙蹤》、《蘆花似雪》、《海隅天風》、《西峰日落》……老藝術家堅實的功底、嚴謹的畫風、飄逸的筆法、準確的色彩把握和飽滿豐富破畫欲出的藝術語言在這本樸素大方的專集中一一展示,令人嘆為觀止。
畫如人生,人生如畫。正如英若識自題所言———陳年畫篋嘆塵封,披閱遐思念啟蒙。有限當含無限內,必然寄寓偶然中。生逢顛躓渾如夢,筆挾風霜尚有情。心路行蹤今折射,雪痕回首一征鴻。記取當年風后語,華箋只供故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