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良能

喻良能

喻良能(1120—?),南宋詩人,出生於浙江義烏,字叔奇,號錦園,人稱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後人因此稱他出生地為“郎官里”。陳亮說他:“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著《諸經講義》、《家帚編》、《忠義傳》20卷,詩文《香山集》34卷,收入《永樂大典》。

宣和二年(1120年),喻良能出生在義烏高畈村一戶奕世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喻葆光為當朝奉議郎,很有德行。

早年經歷


喻良 兄弟五,排二。兄良倚,弟良顯、良材、良弼。時父親“方游鄉校”,家業經營全由母親一人承擔。良能讀書時家境已中落。母親有時只好變賣一點嫁妝,支付老師的薪金。
,偕良客,剛缺錢,菜招待。剪拿賣掉,買鮮魚款待。深,良兄弟:“培養材,決罷休!”專盡職促良兄弟憤讀,步。良兄良倚試,。拼搏,終紹興二七()榜。良倚派虞縣簿;良廣德縣尉,負責地方治安。
兵舉南侵,社亂,盜賊蜂。,管縣,職鎮副提轄。曾捕獲盜賊,縣令賞賜,堅辭,:“,維護盡份。”紹興(),喻良調鄱陽(今江波陽)縣丞,管、刑獄糧食,輔佐縣令辦。鄱陽瀕鄱陽湖。上任伊始,他接連三月奔波在荒野山村,走訪當地土著百姓,為國家催科征糧,替百姓調解糾紛。在任三年,他除惡揚善,使多起重大刑獄案件嚴明於法紀,名聲大振。

步入官場


隆興元年(1163),喻良能 調任福州教授,後進國子監任主薄轉博士,研閱諸經講義,考證史志,著手編纂《忠義傳》。
乾道三年(1167),喻良能升越州(今紹興)通判。乾道七年(1171),喻良能向孝宗皇帝進呈《忠義傳》,人物起戰國王蜀,終五代孫晟,入傳190人,共20卷。請予“頒之武學,授之將帥”。受到孝宗讚賞,並對周圍的侍臣說“喻良能質實平正”,把他的名字寫在屏上,將他提升為兵部郎中,兼太常丞。
乾道九年(1173),喻良能出任容州知州。容州在今廣西,地鄰廣東。喻良能到任數月,大行教化,人叨化育,民得安康,風俗丕變。朝廷以其政績顯著,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淳熙二年(1175),容州任滿,授朝請大夫,改知處州。不久掛職奉祠。淳熙九年(1182)五月,喻良能母親去世,他與弟良弼從廣東扶母柩千里迢迢返回義烏。他一生孝事母親,長年帶在身邊奉養。服滿,回京任國子博士、工部郎官。
四君子擅長作詩,以喻良能的詩作最為豐富。所著《香山集》34卷,其中20卷是詩集。喻良能羨慕陶淵明,他在《陶》一詩中流露出“雖非淵明儔,頗亦慕幽逸”的心跡。他說自己並不醉心於功名,所以有“偶然得一第,遂竊升斗秩”的詩句。但是,他不贊成辭官避世的消極做法,面對官場群小的忌賢妒能,他十分鄙視,視之為自然蟲災。他也不願為一己私念而放棄王事。何恪在《送喻叔奇丞鄱陽序》中說,良能“得丞鄱陽三年之久而始上,視群蜚刺天,則公為迴翔甚矣。然守邊侍御王公於今,號為有道之士。士皆為其知,而侍御之所以知公者,甚悉公未嘗違道而私干也。”因此,當時儘管產生過“番江何時還”的引退想法,但仍能“哦松聊自適”,使自己安於職守。
良能一生忙於政事,但這並不影響其詩才的充分發揮。不少詩作寫他任職期間的所見所聞,藉此表露心跡。
《悲夏畦》是他初任鄱陽縣丞時所作,“悲夏畦,南畝苗來長,東皋草己齊”,寫的是農村的蕭條,農田的荒蕪;“炎天炙背如爇雞,渴來不得飲青溪”,表達對赤日炎炎下勞苦耕作的農夫的同情。《陶》中的“未書藍田考,己奉錦溪檄。荒縣饒逋負,催科費鞭力”,狀寫他的公務繁忙和不辭辛勞。這些是他初仕“關心簿領間”的真實寫照。
他的愛國抱負和忘我憂民的思想,則集中體現在壯年任福州教授和越州通判時寫下的《輦下言懷》、《治檄舟行五雲門》、《題歸宗寺》、《次韻木蘊之義烏道中》等詩作中。如“七載江湖飽問津”,“白髮有人疑甲子”,抒發辛苦和忘我;“乞得泮宮閩粵去”,“厚祿那能羨故人”寫出淡薄名利;“路超絳關山樑險,奩隱金輪石鏡明”,突出銳意進取;“誰信塵埃倦遊客,秋風還許杖黎行”,極寫自信人心。

晚年時期


晚年,喻良能詩風更淳,詩心也更是有為而發,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奔走塵埃老未休,慚愧平生馬少游”。在他的《秋曉野步》中,對百姓的同情、對世態炎涼的悲嘆更是直言不諱。他說:“野潦凈荒陂,驚飆泛枯條;世態徒營營,此心殊了了。”良能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感觸,他的好友何恪的話可以為他註腳。何恪說:“香山公名世人也,學志於古而仁,必欲糾其學用,是學益成,名益遠,而仕益困,然公安之而恤也。”良能雖終於為仕,但要為百姓做有道之士,路途坎坷,感慨良多。
紹熙元年(1190),喻良能上書告老,朝廷准他還鄉。宋光宗親斟御酒為他送行,並給喻良能畫功臣像。皇帝題辭:“戎之道,嚴優並隆,有文有武,噫斯人也,實有掀天護國之功”。並賜贊:“其心甚良,其貌甚庄。持心清簡,節持凝霜。助夫興國,於世有光。”
喻良能衣錦還鄉,鄉人引為榮耀,刻石立碑,名其里為“郎官里”。喻良能在香山築室安居,建“亦好園”,內有亦好亭、磬湖、釣礬等景點。會友吟詩,觴詠自娛,逍遙幽閑,留下許多閑逸詩。他在《菊徑》一詩中寫道:
小徑三秋好,西風百木黃。
但令頻泛酒、日日是重陽

廣德為官


喻良能任廣德縣尉(官名。位在縣令或縣長之下。主管治安)。他在廣德任職時應為1158-1160年。他在廣德寫的詩達十幾首之多,其最具代表的詩,應為《桐汭》。

廣德寫詩


喻良能在廣德任職期間,寫了很多詩,而廣德舊志只收錄他的《靈山詠懷》:”松竹聲中寺,山深人跡稀。石從林背出,雲向屋頭飛。野鹿寒仍聚,棲禽暮自歸。怪來襟袖冷,濃翠濕征衣。“
今從其詩集中查到他在廣德寫的詩達十幾首之多,其最具代表的詩,應為《桐汭》:”東汭波吞岸,西桐水見沙。祠山千古盛,州宅四時嘉。前直三峰峻,旁連大洞訝。黃南清港曲,織女小橋斜。野店籬為戶,春山繭作花。烏羊難入饌,青果頗宜茶。綳錦饒新筍,槍旗富嫩芽。靈山古佛地,丹井列仙家。鐵冶名猶壯,金牛跡尚漥。滯留三載久,詩板滿煙霞。“這首詩概括地寫了廣德的人文地理歷史物產東汭、西桐、三峰、大洞、靈山,金牛,“滯留三載久,詩板滿煙霞。”說他在廣德任職三年,寫了很多詩。
他寫了東亭湖,《過東亭湖》:”籃輿詰旦過東亭,日出煙銷十里平。翠袖舞風菰葉舉,紅妝照水藕花生。恨無釣艇浮深碧,賴有吟毫賦曉晴。歸對老人誇勝賞,從今不數鑒湖清。“
他寫了竹山,《晚行竹山道中》:”山瘦溪如練,丹青見亦稀。亂鴉將景過,孤鶩帶霞飛。秋色此時老,故園何日歸。西風吹獨立,搔首怯征衣。“
他寫了誓節渡《誓節馬驛讀龍溪詩》:”博山一穗爇沉薰,寄傲胡床笑此身。馬隊也知非講肆,聊從開府乞清新。“
他寫了馮家洞,《題馮家洞》:”空岩寒氣凜兢兢,入戶神清思亦澄。似應如非聲澒洞,已垂未落石崚嶒。深於豳俗藏冰室,險過文王避雨陵。刮蘚磨崖書淡墨,勝游聊復記吾曾。“
他在廣德的三年,是快樂的,我們讀他的《偶成》即知:"祠山東畔古桐西,垂柳陰陰映短扉。誰道官居太蕭瑟,香粳甜軟鱖魚肥。"
他離開廣德后還寫了《謝監丞子長雪中四絕》其四“令人卻憶桐川路,粉蘥垂垂照玉溪。”他難以忘懷在廣德的時光。還寫了《次韻趙景明呈許明府》"卜晝開英集,瑤林映碔砆。顧慚梅隱吏,繆接范萊蕪。官柳春猶淺,江梅韻亦孤。他年想風味,應有汭川圖。"
他在廣德任職時應為1158-1160年,當時的知軍事姓張名不詳,縣誌未載,張知軍離任時,他有《送張使君》詩:"桐川風物最三吳,刺史循良繼兩都。但見賣刀還買犢,誰知有褒本無襦。來時竹馬迎兒輩,去日棠陰繞舍隅。攀斷車轅留不止,他年應作祖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