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友書院”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所建,是當時定安學子求學探知的殿堂。現為定安中學。
尚友書院現狀
尚院南著院。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鄉宦王弘誨為栽培後學,在定安縣學左側原縣學射圃地創建書院。王弘誨為明代中後期海南名賢,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其詩文卓爾不群,自成一品,人稱有
蘇軾風,被譽為“一代文章山斗”,與丘濬、
海瑞齊名。尚友書院與王弘誨相映生輝,留下一段名賢創辦書院的佳話。
南院創建嘉靖盛,歷。官創建院占較,私院賢倡建。私院,尚院即。王弘誨歷九()乞休籍,久即倡建尚院。注封建社,鄉紳儒倡捐院,產巨號召。王弘誨故享崇,眾響。《池草》載尚院初創形:“南禮歸,即捐創尚院,群郡邑弟游。龍茶田租市稅,二,充費。適疆,郡括市租充興,舉僅稱補葺。增田租足額,周悉,制畫規,保守,令勿。守令,監司諸君觀。”尚院創建賢王弘誨功。
王弘海畫像
王弘誨,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字紹傳,人稱忠銘先生,名號
天池,定安縣龍梅鄉人。王弘誨幼年聰異過人,八歲起博覽群書,日記千言。嘉靖四十年(1561年),舉廣東鄉試第一名,不久赴
金陵會試,遭遇父親病故,扶柩回鄉。三年後,會試登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從此步入仕途。王弘誨為
明朝嘉靖、
隆慶、萬曆年間三朝官臣。中年以前,王弘誨懷抱遠大政治理想,不甘於“徒若蠹書蟲,生死陳編中”,希冀在仕途上有所作為。明中後期,官場賄賂公行,士大夫內部黨爭紛起。與此同時,宰相
張居正等人試圖通過積極改革挽救危局。王弘誨的同鄉海瑞忠言直諫,觸怒朝廷,被
廷杖下獄。王弘誨崇敬海瑞忠直耿介的性格,早晚到獄中探問,送葯調護。萬曆年中,他多次上疏,其《請建儲公疏》《請講朝公疏》《請召對豫教疏》《慎重詔令書》等奏疏,鋒芒直指時弊,多涉及皇朝政治中敏感問題。當時人稱讚王弘誨能恪守臣節,不畏權貴。王弘誨這樣耿直的性格,註定了他與當朝勢力之間的不可調和。明代書院在
成化以後,由衰落逐漸興起,各地講學之風蔚起,且多由地方官或地方名賢籌集一筆資金,建築房舍,購置田產,以田租收入做常年經費,於是,一批士大夫便紛紛創建或興復書院,倡導講學之風。王弘誨也歸隱返鄉創辦書院,培養同鄉學子便成為王弘誨後半生的追求。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尚友書院在王弘誨的親力親為下終於建成,成為明代一所著名的書院。著有《天池草》、《尚友堂稿》、《吳越遊記》、《來鶴軒集》、《南溟奇甸集》、《文字談苑》、《南禮奏牘》等。王弘誨的書法,所見不多,定安博物館藏其自書詩條屏拓片,原作在廣東韶關,為
摩崖石刻,內容為兩首描述其游廣東仁化后所作詩歌,款署:“癸巳春仲天池居士王弘誨書”,這件拓片,字屬
行草,有
章草意味,敦實而不失靈巧,在明朝帖學書法之中,別具一格。另有碑刻《水會平黎善後碑記》和《清海碑》等,碑在今
瓊中縣境內。
為了健全尚友書院的講學制度,王弘誨制定了《尚友堂會約言》,並付諸實施。議定:“每歲四季,集同志者一會,約以季之仲月十有二日會講於尚友書院,自官師、鄉先生、孝廉、縫掖及凡民之俊秀俱在焉。次日方群諸英彥有志者再會文藝,相與折衷奧旨。”為了避免把學術爭辯變成互相攻訐漫罵,王弘誨約定,“講學尚友者,所以折衷群言,質諸聖,會通於道,而合異為同者也。”尚友書院是講會式的書院,重視講學,允許不同學派講會,進行問難、論辯,體現了書院教育的特點。但是,王弘誨長期置身中樞,位居高官,重視科舉,提倡書院“德業、舉業相資互發”。尚友書院因此具備王弘誨十分明顯的個人學術品格和價值取向。研究海南古代書院的章佩嵐女士介紹,明中後期以後的書院,盛行講會制度,不同的
儒家學派,各標其宗旨,各講其主張。王弘誨認為,門人理解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聖門之道,終將“異者合而道術始一。故聖人者,群言之宗而道之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