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
堅持以人為本,這裡所說的人,固然是指人的總和,但體現人文關懷,更應向弱者和弱勢群體傾斜。
首先,和諧是一種治國方略。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在我國歷史上,從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來的洪秀全、康有為等,對構建社會和諧有過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歐文,也對社會和諧有過美好的憧憬。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深化的過程。1979年,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即“兩個文明”。黨的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把“文明、富強、民主”作為奮鬥目標,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協調發展。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執政的本質要求,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進一步提升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
其次,和諧是一種社會規範。和諧社會既是一種治國理念,同時,又是目標和手段,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規範。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按照和諧目標和規範,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在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當前重點是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問題,尤其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製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當前特別要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抓緊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保證人民群眾在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中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再次,和諧是一種思維方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的曲調構成優美的旋律,不同的色彩形成艷麗的圖畫,管弦琴瑟必然要此起彼伏,萬紫千紅自然會爭奇鬥豔。“和而不同”,和諧並不排斥矛盾,和諧社會也不可能是一團和氣,你謙我讓,一言堂、清一色,沒有任何利益差別的“理想國”。和諧社會重在構建,我國發展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改革處於攻堅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感受公平公正
“口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多少年來背負著不公平的“身份賦”;農村失去土地而又別無長技的農民、城裡下崗失業的困難職工、在財大氣粗的業主手下工作的卑微的員工——這些身處險境困境中的人們,都比一般人更需要社會的救濟和關愛。如果辛苦打工的農民到頭來卻拿不到應得的報酬,有的人僅僅因為貧困就得不到最基本的醫療救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就可能產生被主流社會遺棄之感。這種形態不是和諧社會應有的特徵,在社會階層間的過度分化與對立的基礎上,也不可能矗立起和諧社會的大廈。
關懷:關心得無微不至 相照:映照,以真心相見。
比喻彼此很知心,達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近:關懷——關心 反: 關懷——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