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莆田荔枝始於唐代,其味香甜、醮核率高,具有止渴、滋補功效。宋代蔡襄曾寫下世界上第一本《荔枝譜》,稱興化荔最為奇特。後來,荔枝樹又被莆田定為市樹。郭沫若20世紀60年代初在莆田考察時,曾題下“荔城無處不荔枝”的詩句,盛讚莆田荔枝。

2014年05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莆田荔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莆田荔枝以品種獨特、果色艷紅、果肉汁多、清沁爽口、香氣濃郁,質量優而名揚海內外。
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色香味俱全,所以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喜愛。荔枝還可加工成荔枝幹、荔枝罐頭、荔枝果法、荔枝蜜餞、荔枝酒等,並可入葯。據《本草綱目》載,它的果實“能止渴,益人顏色……通種、益智、健氣”;殼能治“痘瘡出發不爽快……又解荔枝熱”;核能治“脾痛不止,婦人血氣,疝氣頹腫,陰腎腫痛,腎腫如斗”;花和皮根能治“喉痹腫痛”。殼和根還可提取栲膠;木質堅實,可作傢具。人譽之渾身皆寶,並非虛傳。

產地環境


莆田荔枝產區隸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產地內的土壤大多是沉積土和紅壤,土層厚、土質較疏鬆,排水良好,pH值為5—6.5,其熟化特徵明顯,屬高產園地,非常有利於莆田荔枝生長的需要。

歷史淵源


莆田何時種植荔枝,地方志沒有明文記載,但邑人蔡襄在其《荔枝譜》中云:“宋公荔枝……世傳其樹已三百歲,舊屬王氏。黃巢過莆,士兵欲砍為薪。王氏媼抱樹號泣,願與樹偕死。巢憐之,遂不伐。”據推斷,此權植於蔡襄撰譜之前300年,約與楊貴妃同時。可見莆田地之荔枝種植,早在唐時已有了。“宋公荔枝”,俗稱宋家香,至今尚存,並被列為文物保護古樹。
位於莆田新度鎮下橫山的古樹“荔枝王”,系北宋莆田狀元徐鐸所植,故稱“狀元紅”。又因徐鐸祖籍為延壽村,亦名“延壽紅”。據有關資料記載: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莆田延壽人徐鐸與仙游楓亭人薛奕雙雙考取文武狀元。宋神宗大喜,就在瓊林宴上題寫“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轂中”之贊語。徐鐸老家延壽是荔枝之鄉,他衣錦還鄉后,拜訪下橫山村學友,感念當時在此讀書習文之情,特地從家鄉帶來荔枝苗(延壽紅)種植於下橫山蘭水旁,後人就把這株荔枝稱為“狀元紅”(也稱荔枝王)。已達930多年樹齡的“荔枝王”,樹高10多米,樹榦周長6.8米,依然生機勃勃,樹冠覆蓋面積達1畝多,2003年列為國家一級古樹名木保護。
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

生產情況


2014年,莆田市荔枝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總產量在2000噸左右。
2018年,莆田市荔枝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總產量比2017年增加三成左右。

產品榮譽


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
2014年05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莆田荔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莆田荔枝產地範圍為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新度鎮、黃石鎮、拱辰街道辦事處;城廂區華亭鎮、鳳凰山街道辦事處、靈川鎮、東海鎮、霞林街道辦事處;涵江區梧塘鎮、白塘鎮、涵西街道辦事處、涵東街道辦事處;仙游縣郊尾鎮、楓亭鎮共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陳紫。
二、立地條件
溪邊和河溝旁,土壤為沉積土和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1.5%,pH值5.0至6.5。
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
三、栽培管理
1.苗木繁育:用高空壓條繁殖或以“烏葉”為砧木嫁接。
2.定植:3月上旬至4月中旬或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3.栽植密度:每畝栽植15株至20株。
4.樹冠管理:樹形為自然開心圓頭形或半圓形。修剪以疏剪為主,配合回縮修剪。冬季防控冬梢;春季控花穗,防沖梢。
5.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每畝施300千克至600千克。
6.採收:7月中旬,果皮轉紅色后採收。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皮紅色或紫紅色,且色澤均勻一致,果實心形,果肉乳白色,汁多味甜。
2.理化指標:單果重≥17.0克,醮核率≥70.0%,可食率≥68.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莆田荔枝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莆田荔枝的檢測機構由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