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狼牙草的結果 展開

狼牙草

豆科木蘭屬植物

狼牙草(學名:Indigofera bungeana Walp.)又名一味葯、野綠豆等,小灌木或半灌木,高60~90厘米。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感冒咳嗽,扁桃體炎頸淋巴結結核,小兒疳積,痔瘡;外用治疔瘡。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40-100厘米。莖褐色,圓柱形,有皮孔,枝銀灰色,被灰白色丁字毛。羽狀複葉長2.5-5厘米;葉柄長達1厘米,葉軸上面有槽,與葉柄均被灰色平貼丁字毛;托葉三角形,長約1毫米,早落;小葉2-4對,對生,橢圓形,稍倒闊卵形,長5-1.5毫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圓,基部圓形,上面綠色,疏被丁字毛,下面蒼綠色,丁字毛較粗;小葉柄長0.5毫米;小托葉與小葉柄近等長或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長4-6(-8)厘米;總花梗較葉柄短;苞片線形,長約1.5毫米;花梗長約1毫米;花萼長約2毫米,外面被白色丁字毛,萼齒近相等,三角狀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花冠紫色或紫紅色,旗瓣闊倒卵形,長達5毫米,外面被丁字毛,翼瓣與龍骨瓣等長,龍骨瓣有距;花藥圓球形,先端具小凸尖;子房線形,被疏毛。莢果褐色,線狀圓柱形,長不超過2.5厘米,被白色丁字毛,種子間有橫隔,內果皮有紫紅色斑點;種子橢圓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物種簡介


來源

為豆科木籃屬植物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以根或全株入葯。秋季挖根或采全株,洗凈,切片曬乾或去外皮切片曬乾。也可鮮用。

源形態

小灌木或半灌木,高60~90厘米。莖直立,分枝多,被白色丁字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夏季開花,葉腋抽出遂式總狀花序,蝶形花冠紅紫色。莢果圓柱形,幼時密生丁字毛,熟后暗紫色,內有腎狀種子數粒。

植物文化


摘錄

釋名牙子、狼齒、狼子、犬牙、抱牙、支蘭。
氣味(根)苦、寒、無毒。
主治1、刀傷。用狼牙草的莖、葉熟搗貼傷處。
2、尿血。用狼牙草(焙乾)、蚌粉(炒)、槐花、百葯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服,淘米水調下。
3、寸白蟲(按:即絛蟲)等。用狼牙五兩,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麻子在。服藥前一天,蛟飯禁食,次日清晨,服藥一合,漿水送下。全劑服完,病即愈。
4、婦女陰癢。用狼牙二兩、蛇床子三兩,煎水熱洗。
5、婦女陰蝕(陰部潰爛)。用狼牙三兩,加水四升煎取半升,洗患處。一天四至五次。
6、停耳出汁。用狼牙研末,裹棉中,塞耳內。
7、毒蛇傷螫。用狼牙根或葉搗爛,加豬油調勻塗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