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牡丹糕的結果 展開

牡丹糕

牡丹糕

牡丹糕是一種以中國名花之冠牡丹為主料的麵食糕點,出自《洛陽牡丹記》記載,具有悠久歷史,是唐朝時期武則天發明的點心。別名,牡丹餅

洛陽盛產牡丹,洛陽牡丹糕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它以精心炮製的牡丹花瓣和豌豆、紅小豆等製作而成,經數世紀的相傳,現已成為洛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糕點產品。

食材牡丹


牡丹是中國名花之冠,她雍容華貴,超逸群卉,素有富貴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稱。採集牡丹入葯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古人早就認識到,牡丹可食用和藥用。《神農本草經》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用牡丹根加工製成的“丹皮”是名貴中草藥。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閼血、清血、和血、清熱、止痛、通經之功能。
以牡丹等鮮花為飲食,其歷史也甚為久遠。商初大臣伊尹,為今洛陽伊川人,他精通烹調之術。《呂氏春秋。本味篇》引他的話說,“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嘉木之華(花)。”到唐代,牡丹在都城洛陽普遍種植,以牡丹入菜已很普遍。詩人王維《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芍藥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表明在重陽菊花節的宮延宴會上,花饌並不局限於菊這一當令之花,皇家廚師還在菜肴中加入芍藥等各種花卉,展現他們高超的調鼎技藝。這裡的芍藥,即木芍藥,就是牡丹。

歷史由來


牡丹糕就唐代發明的,發明人為武則天。據《隋唐佳話錄》載,有一年牡丹盛開的季節,武則天率宮女遊園觀花,看著爭奇鬥豔的花兒,突發奇想,命令宮女採下大量的各色花朵,回宮和米搗碎,蒸製成糕,即名“百花糕”,她都用這香糯可口的點心作為禮品分別賞賜群臣。故牡丹糕又稱百花糕。
牡丹糕又稱天皇餅,原因是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天后、天皇。宋代詞人黃庭堅《漁家傲》有“方猛省,無聲三昧天皇餅”之句,說的就是牡丹糕。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武則天被發送長安感業寺削髮為尼后,偶以牡丹花瓣為原料製成素餅,一食之,速覺味道非凡,恰高宗相訪,武則天以餅傳情。不久還宮,立為皇后,高宗稱天皇,她稱天后。因此餅出自皇家,時人稱此餅為天皇餅。又因此餅為武則天在寺中發明,後人認為它含有佛理。故“三皇餅”又成為一個佛教典故。

傳承推廣


隋、唐兩代中日交往頻繁,洛陽牡丹傳至日本,日本國的畫師,把富麗端莊的中國牡丹彩繪在奈良春日神社”的牆壁上,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寶。牡丹糕的製作也從洛陽傳到日本,至今相延千餘年,牡丹糕仍風行於日本民間。
隨著洛陽牡丹移植各地,牡丹糕製作技術也傳播各地。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載,南宋杭州“市食點心”即有“金銀炙焦牡丹餅”。明清時期,不僅在洛陽,而且在浙江食牡丹糕都很盛。如地處浙江中部的金華府義烏縣“農家做牡丹糕、方粽,在親戚家互相饋贈。”(註:〔明〕周士英、熊人霖修:崇禎《義烏縣誌》卷三:《歲時》,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7冊,第381—382頁,上海書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