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香港賽馬會的結果 展開
- 香港俱樂部
- 2005年Craig Clyde執導電影
香港賽馬會
香港俱樂部
香港賽馬會(簡稱馬會,1960年至1997年間稱為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是香港一家非牟利的俱樂部組織,負責提供賽馬六合彩,活動、體育及博彩娛樂。馬會由香港政府批准,專營香港的賽馬、慈善機構,每年的慈善捐獻僅少於東華三院和公益金。此外,馬會亦為其二萬名會員提供飲食、娛樂、社交等服務。
2002年,在馬會的鼓勵下香港政府通過法例,禁止在香港接受跨境賭博。任何人在香港投注境外的賭博亦被列為刑事罪行。2003年起,馬會獲准接受海外足球賽事的投注,即足智彩。2005年與澳門賽馬會簽訂協議,容許澳門賽馬會在澳門接受香港賽馬投注。馬會亦正與特區政府商討,把繳納的博彩稅改為以利得稅形式計算。2003年獲評選為香港“超級品牌”總冠軍。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博物館位於香港跑馬地賽馬場,於1996年末落成並對公眾開放,場館佔地超過600坪,內有8個展覽廳、1個電影院和禮品廊。展覽廳展示早期中國的蒙古小馬從北方南下到香港及澳大利亞馬的生活短片。
馬會跑馬地馬場自1846年以來的變遷和發展、沙田馬場的建造過程,介紹賽馬裝備、策騎技巧,以及昔日量度騎師體重的磅,並以互動形式介紹香港上屆的冠軍練馬師、騎師和見習騎師,其中包括各人的訪問片段。馬王的資料、各途程的最佳參賽馬的資料和賽事片段也都應有盡有。
參觀者可於“綵衣設計站”設計自己的騎師綵衣,並拍下照片留念。此外,更可於“輝煌一刻”一嘗當冠軍馬主的滋味,拍下拉頭馬的照片。電影院設有84個座位。
遊客在這裡可以欣賞到主題為“賽馬精神”的長約有13分鐘的賽馬特技影片,了解從馬匹的選擇、運輸、訓練到賽馬的全過程,並身臨其境地體會駿馬馳聘、萬眾屏息的激烈緊張氛圍。
廣州場
馬會規劃方案包括:中心比賽區、訓練區、競賽配套功能區、觀眾服務區和馬廄區。屆時將滿足亞運會馬術三項賽、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賽三個比賽項目的要求。
廣州亞組委馬術運行團隊負責馬術項目的運作,馬會為亞運會馬術比賽提供專業的諮詢和技術服務,包括馬匹入境后的運輸方案和專用車輛,檢驗檢疫、場地維護、馬匹救護的人員和設施設備、馬房管理的人員和器械、競賽所需專用器材等。
馬會賽后充分利用已有亞運會馬術比賽設施,對馬場進行適當改造,增設符合賽后使用標準的環保設施,改造和擴建訓練跑道、馬房、馬醫院等,開展賽馬訓練。該馬術訓練場地將配合香港沙田馬場,提升馬會馬匹訓練的環境和技術,並有望在日後增加馬會的馬匹數量,在世界級賽馬運動中創造更佳的成績。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
2007,好運北京-香港回歸十周年杯於馬會提供的世界級馬術場地成功舉行。
2004,沙田馬場重建工程項目之一的馬匹亮相圈正式?用,它是全球唯一設有活動天幕的馬匹亮相圈。
2003,馬會推出規範化足球博彩服務。
1995,跑馬地馬場完成重建工程,成為一個世界級水平的全草地馬場。
1988,香港首項國際賽事香港邀請杯於一月二十四日在沙田馬場舉行,由六匹本地良駒與來自星馬的六匹佳駟競逐錦標。經過多年發展後,香港國際賽事現已增加至四項錦標,包括同屬國際一級賽的香港杯、香港一哩錦標、香港短途錦標及香港瓶,整項賽事被廣泛公認為世界草地錦標大賽。香港國際賽事於每年十二月舉行,總獎金高達六千二百萬港元,吸引約十個海外國家的馬匹來港挑戰。同年,電話投注部亦進行了第一次投注寶試用計劃。投注寶用戶約八萬名。
1981,電話投注系統完成電腦化程序。場外投注處亦於兩年後全面電腦化。
1978,新界沙田馬場落成啟用,可容納超過八萬名觀眾,被譽為世界最完善的馬場之一。
1975,開辦六合彩獎券。六合彩最初只是一種「十四選六」的獎券遊戲,逢星期二開獎,現已發展為一種「四十九選六」的獎券遊戲,每星期舉行三次攪珠。
1974,馬會設立首六間場外投注處,以打擊非法外圍賭博活動。此外,增設電話投注服務,共有二千個電話投注戶口。馬會現設有一百零九間場外投注處,投注戶口已增至超過一百萬個,每個賽馬日共售出逾五百五十萬張投注彩票。
1973,政府授權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同年開始增設夜馬賽事。
1971,馬會由業餘賽馬轉為職業賽馬。
1959,馬會捐款金額漸趨龐大,遂成立香港賽馬會(慈善)有限公司,其後於一九九三年以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取代。現時每年撥捐慈善的款項平均約十億港元。
1931,跑馬地馬場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台。馬會於一九五七年把原來兩座樓高三層的看台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台,再於一九六九年將其擴建,使其成為現今馬場看台的一部分。現時,各座看台共可容納五萬五千名觀眾。
1907,馬會委任首位秘書,並在中區設立辦事處。
1845,跑馬地原本是一片瘧疾為患的沼澤,因為是港島當年唯一一幅平地,故本港有史以來的首次賽事日便在此舉行。初期每年只辦一次賽馬,賽事通常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
1884,香港賽馬會成立,令賽馬活動在香港奠下更穩健的基礎。當時,馬會只負責主辦所有賽馬活動,投注業務則由私人會所經營,馬會僅從中抽取傭金。
1842年到1864年,每年一次的賽馬,都是在澳門舉行。1845 年,香港開始舉行周末大賽馬。到1884年10 月,由於賽馬次數增多,於是正式成立“香港賽馬會”。馬會的第一次籌備會議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成員包括來自德國會所、美國會所、西洋會所及各國洋行的外國人。當時的馬會不準華人入會,只可以當來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馬會才廣泛吸收會員,富有的華人也可以成為會員和馬主。1960年馬會改名為“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
成立初期的賽馬活動為業餘性質。1971年以後,香港賽馬轉為職業活動。現時馬會每年舉辦約700場賽事,分別在沙田及快活谷的馬場舉行。除了在馬場內投注外,馬會亦接受場外、電話及自助終端機投注,現有超過100家場外投注站,及超過100萬個電話投注戶口。2001年至2002年的馬季內,馬會有1,144名馬主、24名練馬師、35名騎師及1,435匹競賽馬匹。2002至2003年度賽馬總投額為710億港元。除掉580億派彩、95億博彩稅,馬會收益約為39億港元。馬會繳納的博彩稅達香港稅收的11.7%。馬會收益扣除營運開支后所得盈餘,交由屬下的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管理,主要用作體育、文娛、教育、社會服務、醫療方面用途。
香港賽馬會
馬會由董事局掌管,董事局以主席為首,共12位在香港有聲望的董事組成,各董事均義務任職,並無支取酬金;日常管理工作,在行政總裁領導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執行。馬會是香港最大的就業機構,共聘有4,150名全職員工及1.4萬名兼職員工。
香港賽馬會
2018年7月4日,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1周年,香港賽馬會在沙田馬場舉行“香港共慶回歸賽馬日”活動。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楊健、外交部駐香港特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楊義瑞、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及香港賽馬會主席葉錫安等出席活動,並為勝出馬匹的馬主、練馬師及騎師頒發獎盃。
“香港回歸杯”由告東尼訓練、郭能策騎的“加州福星”勝出,“粵港杯”則由容天鵬訓練、李寶利策騎的“巡航導彈”奪冠。
每年舉辦的國際公開大賽共有十一場之多,除了在十二月上演世界知名「世界舞台 草地皇者」的四場國際一級大賽,分別為:浪琴錶香港杯 (2000米國際一級賽,獎金HKD25,000,000港元) ,浪琴錶香港一哩錦標(1600米國際一級賽,獎金HKD23,000,000港元) ,浪琴錶香港瓶 (2400米國際一級賽,獎金HKD16,500,000港元) ,浪琴錶香港短途錦標 (1200米國際一級賽,獎金HKD18,500,000港元) 之外,每年11月,三項香港國際賽事預賽,為一眾頂級名駒提供熱身及爭取國際賽入場劵的最後機會。
每年馬季在四月至五月初,香港賽馬會還設有兩項重要的國際一級大賽供給世界名駒參加的,此兩賽為歷史悠久的愛彼女皇杯(2000米國際一級賽,獎金HKD20,000,000港元) 及冠軍一哩賽(1600米國際一級賽,獎金HKD14,000,000港元) 。
馬會20世紀80年代末,香港的賽馬水平已經接近世界先進國家。1988年創辦了香港杯邀請賽,邀請新加坡馬匹來港參賽。不久,香港的賽馬賽事漸漸發展成香港國際賽事,無論賽事水平或獎金均屬世界頂級水平。每一年都舉辦國際賽馬,國際賽馬也吸引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馬匹、騎士等等都來香港參加。
和歐洲職業足球聯賽一樣,香港的賽馬也是跨年度進行,
一個賽季(稱為馬季)一般是從每年的 9 月初開始,到下一年的 7 月中旬結束,每逢周三夜馬賽事(假日則改為日馬)、周六(或周日)日馬賽事,全季總共83場比賽,一般日場比賽是從中午1點開始,比賽場次為10場(有時候有11場,改由12點半開始);夜場比賽從晚上 7 點15分開始,比賽場次為8 場;每場比賽用時大約半個小時。香港總共有兩處馬場:一處是上面提到的位於港島銅鑼灣附近的跑馬地馬場,已有百年歷史,經擴建,可容納觀眾 2 萬多人;另一處是在 1978 年通過填海建成的沙田馬場,位於近郊的新界,馬場中央是景色秀麗的彭福公園,營業大廳分上下兩層,內設很多供馬迷購買彩票及派彩的營業窗口,不論前來多少人,都可以應接有餘。大廳內,擺放著一排排熒光顯示屏,供人們觀看賽場的情形。沙田馬場可容納觀眾 6 萬多人,屬於世界一流馬場。通常周三賽馬在跑馬地,周六(或周日)在沙田。
香港賽馬會
在每個馬季的夏季休賽期間,馬會會為新賽季預先確定好場次和時間,馬主可根據自己馬匹的狀態和特點報名參賽,報名時間一般是在賽事開始前兩個星期,每匹馬每次報名費為1,000 ~ 3,000元不等,之後練馬師將根據馬匹參賽項目的具體要求進行針對性訓練。
香港賽馬全部都是速度賽馬,分短途( 1000 米)、中途( 1650 米)、中長途( 2200 米)等不同類別;場地有草地和泥地兩種;每場比賽最多可有14(日場)/12(夜場)匹賽馬參加,前六名為優勝,可以得到不同數額的獎金,獎金根據不同比例分給優勝馬的馬主、騎師和練馬師,其中馬主最多得 80 一 85 %,練馬師次之 10 %,冠軍騎師得 10 %, 2 ~ 5 名騎師得 5 %。此外,馬會還會根據要求舉辦冠名賽,由冠名者提供一定數額的特別獎金,一般為幾百萬,最高的可達 1000 多萬元,這些獎金也按一定比例分別獎給馬主、騎師和練馬師。
1993 年起,馬會創立了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專責來處理馬會一切慈善撥款事務。2004至2005年度,慈善信託基金共撥捐 10.2 億港元予114 項慈善公益計劃。馬會已連續超過10年撥款接近10億港元作慈善用途。
馬會透過與志願組織、慈善團體及私營機構合作,使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無遠弗屆,惠及社會不同階層。為了更有效運用資源,由2005年4月起,信託基金改變周年撥款的資助模式,推行社區資助計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特運作模式有三個特點:第一,慈善信託基金不會設定遞交撥款申請的時限;第二,不會為每年的撥款設定預算;第三,不會為各個資助類別設定撥款上限。這種靈活的運作模式令慈善信託基金可以有效適時地滿足社會不斷轉變的需要。
馬會將每年從賽馬所得的盈餘,撥捐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由基金負責管理馬會的撥款事宜。馬會的捐款照顧到民生和社會需要,主要分為康體文化、教育培訓、社會服務及醫藥衛生四方面。
馬會更與政府和其它非牟利機構攜手合作,藉以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同時讓有迫切需要的人士得到適時的援助。此外,馬會亦積極主動地開拓和發展慈善計劃,以應付社會日後的需要。
馬會的慈善活動主要是針對香港本地,對外捐贈少。馬會對內地的慈善事業主要是為內地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對一些災難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進行捐贈。每年的慈善捐款總額達10億元以上,是香港最大的慈善資助機構。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維多利亞公園、香港海洋公園、香港大球場,及遍布港九的健康保健中心等都是馬會捐資興建的,香港賽馬會成功地將賽馬運動與慈善事業融為一體。
馬會既為香港人提供世界級的賽馬娛樂,也一直為內地的馬術運動做出支持。從1986年開始,馬會便開始向北京、內蒙、上海、大連、深圳、廣州及解放軍體育隊贈送退役純血馬。有500多匹退役馬徵得馬主的同意被送往北京、大連、內蒙、新疆等地,這些馬有的成為騎警的坐騎,有的成功轉型用於馬術表演。
這些退役馬在內地馬術運動的訓練中發揮了作用,它們近幾年在亞運選拔賽、全國錦標賽中均表現出色。從1998年開始,馬會就到內地舉辦全國馬房管理技術培訓班,同時亦邀請國內騎師,獸醫、釘甲員和馬房管理人員到香港培訓;國內幾位出色的馬術運動員,都曾到過香港馬會騎術學校作交流集訓。
馬會還為中國純血馬登記管理協會提供顧問支持,冀望及早統一規範我們國家在處理馬匹登記、出入口證明等手續的條文,並爭取國際有關機構的認許,從而促進與國際體壇、世界馬業的接軌。馬會亦希望將多年舉辦賽馬及國際賽事的管理經驗,與內地同行分享,並竭誠為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越來越受到世界賽馬界的重視,每年均有一些賽事被列為國際比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賽馬高手帶著自己的寶馬前來參賽,使得香港正逐漸成為世界賽馬的一個中心;而到馬場去觀看賽馬,已成了來港旅遊的外地遊客們必看的一個遊覽項目了。隨著賽馬活動的日益大眾化,香港還出現了一大批專門吃“馬飯”的特殊群體,這些群體包括和賽馬有關的報刊、廣播、電視,據說香港專業馬報超過有25種,發行量多達60 多萬份,此外幾乎所有香港報紙都專辟有馬經版,它總是最受歡迎的版面之一,並藉此培養了大批的馬評家。
香港賽馬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還廣泛滲透到香港的各個角落,曾有人這樣形容說:只要有成片的建築,人們抬頭就會發現熟悉的賽馬會標誌;只要打開電視和廣播,就能找到關於賽馬的信息;公園是馬會修的,醫院是馬會建的,學校是馬會資助的,香港人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賽馬了,賽馬也越來越成為了現代香港的一個重要城市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