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漁家樂
中國以旅遊產業為主的公司
長島漁家樂起源於2000年期間,主要分佈於北長山島和南長山島兩個島嶼,集中在13個旅遊民俗村:包括南城村、嵩前村、北城村、花溝村、王溝村、連城村、鵲嘴村、樂園村、荻溝村、黑石嘴村、后溝村、山前村、店子村等。
長島共有32個島嶼組成,其中有南、北長山兩島為主島,並以大橋相連接,大橋以南居民以漁家樂以及酒店產業為主,大橋以北居民以打漁、養殖為生。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長島漁家樂旅遊直接從業人員約2.2萬人,長島漁家樂旅遊業全年稅收佔全縣收入的69%。
長島漁家樂起源於2000年期間,主要分佈於北長山島和南長山島兩個島嶼,集中在13個旅遊民俗村,包括店子村、嵩前村、北城村、花溝村、王溝村、連城村、鵲嘴村、樂園村、荻溝村、黑石嘴、后溝村、山前村、南城村等。長島又被人們稱作廟島群島,位於膠東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海、渤海交匯處,南臨煙台。長島共有32個島嶼組成,其中有南,北長山兩島為主島,並以大橋相連接。據相關資料顯示,長島漁家樂旅遊直接從業人員約1.3萬人,長島漁家樂旅遊業全年稅收佔全縣收入的69%。2000年,長島漁家樂剛興起之際,迅速湧現出一批優質的漁家樂業戶,其中,長島漁家樂的開山之祖長島迎霞漁家每月接待客人數量高達1000多人,被縣旅遊局賦予“長島漁家樂優質業戶”之稱,后各漁家樂業戶不甘示弱,均通過各種渠道聯繫客源。
長島是中國唯一的海島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大最美海島、最佳避暑勝地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素有“海上仙山、候鳥驛站”之美譽,長島縣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空氣中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萬個,是天然的“氧吧”;長島歷史悠久,民風純樸,島上人文歷史遺跡眾多,有距今6000多年被譽為“東半坡”文化的大黑山北庄遺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中國北方建造最早的媽祖廟—距今880多年的廟島顯應宮等。長島海域遼闊,周圍海域一直保持著國家一類海水標準,水產資源豐富,特別是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命名為“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
長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9℃,無霜期243天。全縣森林覆蓋率53.2%,獨特的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之成為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每年途經的候鳥有200餘種,百萬隻之多,享有候鳥“驛站”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島四面環海,南臨蓬萊,北接旅順,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島嶼周圍有星羅棋布的港灣,眾多的海水浴場,還有千姿百態的奇礁異石,素有“海上仙境”之稱,它與蓬萊被列為蓬萊長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長島無島不秀,無島不奇,是一處天然的海上大花園。
九丈崖位於北長山島的西北角,西依珍珠門水道,北鄰國際航線長山水道,距長島縣城11公里。山崖險峻,水深流急,岩礁棋布,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崖壁綿延400餘米,尤以其崖壁罕見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在全國眾多海蝕崖中獨佔鰲頭。景區集山、海、礁、崖、洞及古迹於一體,融奇、雄、秀、美、險、神於一身,具有很高旅遊和美學價值。
九丈崖主要景點有:峭壁燕梭(九丈崖),高69.7米,是一綿延幾百米的巨崖,由於千萬年來風浪的侵蝕,石崖漸成了上凸下凹之勢,壁面犬牙交錯,石窟、石穴鱗次櫛比,是眾多水鳥棲息的樂園。九疊石塔,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岩堆成,久經海浪磨蝕雕鑿,塔崖石紋清晰,層次分明,形態別緻,與九丈崖組成一對”母子崖“。水門賞古,珍珠門東側大西山腳下有塊平緩地,當地人叫”平灘“,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就有遊民季節性居住,經北京大學與長島博物館兩次挖掘,發現多處窯坑、灰坑和葬墓,出土了青銅戈、石刀、石錘、骨錐、骨匙和大量紅褐色、灰褐色面陶器及紋飾陶器。八仙石洞,為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餘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說當年八仙曾在此聚會,洞內石英岩面凹凸錯落,玲瓏剔透。大洞毗鄰處有一小洞,寬1米多,深20餘米,洞內設有石桌、石床,上開兩扇天窗,傳說是何仙姑的寢室。龍舌垂釣,因一礁石酷似龍舌伸出海面而得名。龍舌與門檻礁、鞭桿礁、蜘蛛礁、猴子礁天然形成一個良好的垂釣場,這裡海水通暢,洞穴密集,是釣魚的理想之地。
長島漁家樂
月牙灣位於北長山長島島最北端,俗稱半月灣,因灣形似半月而得名。它背依青山綠野,環抱碧海清波,一襲銀白球石的遙遙長灘,鑲嵌在青山碧水之間,猶如深邃夜空中的一彎新月。
踏進月牙灣,步步珠璣,鏘然作響,彷彿進入銀光閃爍,玉輝斑駁的月宮。手撫珠石,一枚枚玲瓏乖巧,一顆顆晶瑩剔透。石上多有天然花紋:或是虯勁的古松,或是燦然的楓葉,或是茸茸的小鳥,或是攀緣的獼猴,或是一片雲、一支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撥人心弦,撩人情思。世上的海灣比比皆是,而具有“潔白如美玉,晶瑩賽琥珀”的千米球石長灘,卻只此一家,真若一個珠光寶氣的球石世界。
廟島顯應宮位於廟島東北部,距長島縣城2.5海里,佔地90畝。始建於宋微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我國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媽祖廟,長島漁民祖祖輩輩敬稱“海神娘娘”廟。明宗禎元年,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
顯應宮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築,為硬山式結構。殿內,媽祖坐像居正中神龕龍墩上。殿兩側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將分別是千里眼、順風耳、黃峰兵帥和白馬將軍;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等;另有老少兩尊站班。殿外兩側房內存有碑、碣、匾200餘塊和歷史船模300餘艘。後宮建築風格為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點。宮內殿正位神台有銅鑄鍍金天后聖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銅穿衣鏡一面,各種服飾用品及床帳、擺設應有盡有。2002年10月,台灣信眾護送一黑臉媽祖在顯應宮落戶。這裡常年香火不斷,每年的元宵節和娘娘生日,顯應宮便有萬餘人朝拜。
媽祖廟之所以建於廟島,是因為廟島形若鳳凰,其身北的燒餅島形如太陽,兩島相映,狀若“丹鳳朝陽”,屬上上風水寶地。1969年文革期間原廟被毀,僅存一象一鏡。1983年重修,1985年對遊人開放。在此還可以觀賞關帝廟。
長島望夫礁公園自1995年5月開始投入建設,共有五大風景區、36個景點,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工程建設總面積2000平方米,這裡集山、水、林於一隅,融島嶼、礁岩、灘石和美麗的傳說於一體,顯示了自然景觀迷人的文化內涵。
望夫礁公園是長島旅遊景點之一,主要看點有:在青州雲門山有號稱“天下第一壽”的壽字,"壽"字高7.5米,寬3.7米,望夫礁山坡上的“福”字高21.9米,寬16.3米,比“第一壽”更大,可謂“天下第一福”了。觀音亭、奧運碑、第一“福”、地質博物館等,這個大福字一下把“福源頭”的氛圍烘托出來了。
望夫礁的位置又與廟島顯應宮幾乎在同一緯度,海島人認為是海神娘娘庇護海上行船,巡遊至此,為船家期盼福運,因此,望夫礁又稱為媽祖石。望夫石是一塊天然形成的石頭,沒有經過人工雕刻,是由頁岩與石英岩石交替疊壓形成的。
長島周圍被大海環繞,有四海福地之稱,望夫礁景區就是一處充滿福氣的地方。公園坐落在南長山島的腳下,那裡有一礁石迎風而立,形狀像一婦女頭戴圍巾,懷抱嬰兒,人稱此礁為“望夫礁”。這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有一年臘月二十八,一位漁夫被迫出海打漁,突遇風浪而一去不返,他結婚一年多的妻子悲痛欲絕,整天抱著不滿月的孩子站在海邊,希望有一天奇迹出現,她的丈夫能夠平安歸來。
但是過了很多年,親人沒有歸來,她變成了不動的石像佇立在那裡。她是舊社會長島千萬個愛情忠貞,命運凄苦的漁婦的縮影。
長島林海公園位於長島縣城東南端,北含烽山凌空的鳥展館,南銜玉灘堆雪的長山尾(黃渤海分界線),佔地154.2公頃。這裡山巒起伏,千畝松濤,百鳥棲息,浪綠波翠,因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而聞名,有“森林氧吧”之稱。1992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級旅遊區。
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陸地植物780餘種,海洋動植物278種,每年途經這裡的候鳥315種,10萬多隻。1984年國家投資在這裡建起“候鳥保護環志中心站”,成為國內外環志研究的重要基地。
游林海公園,可循環山、環海兩條線遊覽。
八卦台向北,有一“拂雲亭”,亭子不大,卻盡融險與奇。遠遠望去,小亭本已懸於崖上,卻偏偏還要探身崖外,真若拂袖雲中,極撩撥人們的興緻。踏進小亭,如在空中俯瞰大海,大竹、小竹、萬鳥、高山諸島盡收眼底。有幸者還可領略海上奇觀:海滋、海市、平流霧等。
林海公園的盡南,即是著名的黃、渤海分界線--長山尾。長山尾由珠磯卵石堆積而成,由闊而尖,彎曲飄逸,形似“馬尾”。長山尾將一碧海分為兩個世界,涇渭分明,令人無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裡常年波涌流急,即使風平浪靜,長山尾也是浪花翻騰,旋渦團轉,濤聲盈耳。當風、流相向的東風本流或西風東流時,東邊黃海的浪向西涌,西邊渤海的浪向東奔,兩浪相擊,水勢澎湃,大有千軍萬馬對峙之勢;當風、流相背的東風東流或西風西流時,兩邊浪頭攢動,形成的“S”形的風痕浪跡分外壯觀,遠望猶如蛟龍戲水,又似沙鷗翩翩起舞,步行其中,可感受到一腳踏兩海的豪情。
沿山石小徑曲折而下,便是環海路了。路的兩邊,一是碧海輕波,一是綠樹滿崖,充盈著無限的青春活力。海中的一對鴛鴦石,相依相偎,竊竊私語。岸上有一鴛鴦洞,深幽而恬靜。
踏入環海路,最難為的是要面對攀登“369級海天梯”的考驗。所謂“海天梯”就是從海邊潮痕處拾級369級道台階至崖頂。3、6、9有凡事一帆風順的寓意,攀登“海天梯”,既是何勇的鍛煉,又是吉祥相伴,游者都要一拭身手。
海天梯向南還有黃渤海分界線在海水的顏色上可謂“涇渭分明”。東部黃海部分水是深藍色,而西部渤海水卻顯得渾濁,略呈微黃色
景區內還有:島展館、雄鷹展翅、水晶洞、蛇園、“大風車”(風力發電工程)等景點都令遊人駐足觀賞。
仙境源景區位於長島縣城東海岸的王溝村,於1998年建成,佔地200公頃是依據‘海上仙山’傳說而建的。這裡因出土距今2500年的人類頭骨化石和百座墓葬而聞名,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村。
這裡是秦皇漢武求仙覓葯的地方,也是唐王東征的駐紮之地。景區內有唐王李世民東征浮雕、古城牆、亭閣、棧橋、九龍洞、垂釣台、海上遊樂場等旅遊景點百處。步入仙境源,東觀黃海噴薄之日出,西望渤海雄渾之日落,北眺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南瞻“八仙相聚”的蓬萊閣。景區內海闊天空,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裡海、灣、灘、礁無與倫比。遊人可在此垂釣、撈海菜、摸螺、撿石球,亦可遊戲、野炊。可真正感悟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境界。
景區內景點以仙源閣、茶壽石、神龜灣、金蟾洞、龍女盆景礁與海狗礁、壽龜宮等較為出彩。
仙源閣:傳說是海上仙人們居住和長生不老葯存放的地方。晨曦籠罩,冉冉紅日噴薄於黃海之上,紅光四射、紫氣東來,似有仙人飄然而至;暮色靄靄,皓月當空,薄霧輕繞,樹影婆娑,似有月宮仙子舞袂翩翩。
茶壽石:是一尊方方正正的漢白玉石。傳說在仙境源居住的各位神仙,閑暇時都愛聚集在這塊大石邊,用仙人橋下“瑤池”的聖水泡上從仙山採回的“仙茶”,一邊品茗,一邊下棋。這塊大石因此也沾上了仙氣,摸摸它便可消災去禍,延福増壽。
神龜灣:盤古開天闢地時,渤海的東面由五座大山根基不穩,終日隨波漂流,島上生物大都難以生存,玉帝就派座前十五隻馱殿神龜下界安定大山,神龜們領了御旨,便終日於渤海之上馱付神山,終使其穩定下來。十五神龜完成使命后,得到大帝恩准,擇仙境源而居,久之化為石龜。
金蟾洞:緊靠仙境源海邊,洞里玉泉潺潺,清洌甘爽。相傳古時曾有金蟾在此修鍊。
龍女盆景礁與海狗礁:龍王選海中美石做盆景,為女兒作嫁妝,龍女將其擺在仙境源的碧海上,並派海狗在此守護。
壽龜宮:與神龜灣相應的“壽龜宮”里則深居著一隻從大海深處游來的“神龜”,也許是因為被這裡的仙山、仙水所迷戀,不願離開而長眠於此。
另外,唐太宗東征路過長島,在此駐營,但島荒水貧,軍士們吃水成了難題,大家到處打井找水,但出的水卻苦咸難咽,軍士無奈稟報太宗,時逢太宗遊玩此地興緻盎然,聽到稟報仰首大笑,“此小事何足驚慌!”,隨即抽出寶劍朝海邊一塊巨石猛劈下去,只聽轟然一聲巨響,將士們齊喊“神泉”。後人們記住了“劍劈石”,神泉“唐王井”,更是家喻戶曉。神奇的泉水經久不斷,雖然泉水沒在海水線以下,漲潮時即使海水和沙石淹沒了泉水,但退潮時,水質依然清冽甘甜,當地人稱其“龍頭福泉”,視為至寶。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的“龍抬頭”節日里,大家聚會於此,舉行盛大龍頭香會,招龍祈福,賜佑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