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
成立於1998年的事業單位
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簡稱清華工研院)位於清華大學東南側環境優美的清華科技園內,成立於1998年8月,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同組建和管理的事業單位,承擔清華大學科技成果在北京轉化和產業化的使命。清華工研院採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定位於“科技成果的源泉,產學研結合的紐帶”,下設辦公室、項目部、企管部、投資部、培訓部等部門。依託清華大學的科技力量、科研基地、科技成果,在政府資金的引導下,通過多元化資金渠道的介入,為北京市高新技術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改造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支撐,使清華大學成為發展首都經濟的重要科技源頭,為北京市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服務。
在北京市和清華大學領導下,清華工研院全面布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推動清華大學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全球科技強國的科研機構和領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構建國際化技術轉移創新生態,建設了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等多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北京全國科創中心“三城一區”建設,在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建設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發起設立投資早期科技創新企業的創新基金,投資培育了眾多行業領軍的硬科技企業,有力支撐了北京全國科創中心和清華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簡稱“工研院”)成立於1998年8月,位於清華科技園內。工研院是在賈慶林同志提議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同組建和管理的事業法人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劉淇、王岐山同志曾先後擔任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長,現任理事長為北京市市長郭金龍。首任院長為原清華大學副秘書長戴猷元教授,現任院長由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教授兼任。
工研院立足清華,面向北京,依託清華大學的科技力量、科研基地、科技成果,在政府資金的引導下,通過多元化資金渠道的介入,力爭為北京市的高新技術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改造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支撐,使清華大學成為發展首都經濟的重要科技源頭,為北京市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服務。同時,努力把自身建設成北京市“高技術產業的孵化中心、企業發展的服務中心、科技信息的集散中心和政府決策的諮詢中心”。
在理事會領導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大力支持下,工研院充分發揮聯繫北京市和清華大學的“紐帶”和“橋樑”作用,努力促進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對接,使北京市與清華大學的科技交流不斷深入,合作領域日趨擴大,清華大學與北京市的合作項目合同數、大項目數及合同經費總額,均居與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合作的首位,其中一批項目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為首都創業孵化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工研院緊緊圍繞北京市的中心任務,以需求為導向,按照“孵化成果、孵化企業”的工作思路,積極組織校內相關院系與北京市企事業單位合作,優選和申報相關科技項目,進一步促進了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屬各類單位的科研合作,加速了清華大學科研成果在北京實現產業化的進程,並孵育出了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燃料電池城市客車、高溫超導濾波器系統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企業。
在北京市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清華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的歷史時期,工研院將按照清華大學“以工研院為主體,集成融合清華控股、清華科技園的相關資源,協同有效地開展清華大學科技成果在北京市轉化工作”的基本方針,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在北京地區實現產業化的中心任務,實施兩大關鍵舉措(一是建設工程技術促進中心,形成從科研成果到創新產品的成套技術;二是建設科技投資平台,保障和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加大與北京市有關部門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力度,積極參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中關村科學城建設,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渠道,更好地為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服務。
清華BI創業教育項目
由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主辦的清華BI創業教育項目第二期課程,正式獲得清華大學繼續教育處批准,現已開始面向廣大科技創新創業企業招生。
北京院聯合全球知名的BI挪威商學院,深入探索創新創業發展規律,共同籌建了本教育項目。項目深度融合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旨在有效地提升團隊和個人的認知能力與實踐水平,共同克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難點和盲點,全面提升科技初創公司的運作管理與市場價值,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與成功率,為科技創業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注入核心動力。
日前,在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牽頭組織下,合作雙方已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內開展了第一期清華BI創業教育項目,共招收來自12個高新科技創業團隊的33名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