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尖細蛾

鱗翅目細蛾科下的昆蟲

荔枝尖細蛾(學名Conopomorpha litchielle Bradley)又稱荔枝細蛾,屬鱗翅目細蛾科,遍布我國各荔枝龍眼主產區,而且危害日趨嚴重。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亦見分佈。常與荔枝蒂蛀蟲同時發生,是荔枝、龍眼的重要害蟲。

物種介紹


荔枝尖細蛾
荔枝尖細蛾
荔枝尖細蛾,學名Conopomorpha litchielle Bradley,鱗翅目,細蛾科。該蟲是荔枝蛀蒂蟲的近緣種,常與荔枝蛀蒂蟲、龍眼亥麥蛾混合發生、混合為害。

寄主生物


荔枝、龍眼。

形態特徵


成蟲:翅長8.3-9毫米,翅狹長,前翅灰黑,臀區鱗片黑白相間,翅中部有5條白紋構成W形紋,翅尖有一深黑色小圓點,較荔枝蒂蛀蟲大而明顯,附近銀白色,前面為橙色區,有二黑色平行斜紋,從后緣伸至前緣,將橙色區分割為二,后翅暗灰色。腹部各節有深褐斜紋。
卵:橢圓形,乳白至淡黃色,卵殼上有網狀紋。
幼蟲:淡黃色,略扁,胸足3對,腹足(含臀足)四對,臀板指甲形,后緣有剛毛數根。
蛹:暗色,頭頂有一破繭器,觸角伸出腹末部分與第7一10腹節等長或稍長。

生活習性


為害狀 
為害狀 
福州一年發生5一6代,在廣州一年發生11代,世代重疊。以幼蟲在冬梢、葉脈、花穗中越冬,無滯育現象。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結繭化蛹,據1984年在廣東東莞調查,幼蟲發生期,第一代4月下旬,第二代5月中下旬,第三代6月上旬,第四代6月下旬。荔枝秋梢期完成一世代約需20天。
成蟲在晚上羽化,羽化時以其頭端的破繭器破繭而出,蛹衣1/3露於繭外。白天靜伏在較蔭蔽的枝葉上,晚上開始活動,有趨頻振式殺蟲燈光,但不很強。產卵於嫩葉背面近中脈處或葉緣上,少量產在小葉柄上。據調查在葉長20一40毫米時著卵最多,短於9毫米則不著卵。幼蟲孵化時從卵底潛入表皮取食汁液,形成潛道。幼蟲有六齡,1一2齡幼蟲主要是吸食寄主汁液;三齡后取食嫩葉主脈或葉柄,常破一孔或多孔排糞,被害蛀道無糞便。幼蟲有轉葉、轉梢為害的現象。幼蟲老熟后多在葉片背面結薄繭化蛹。

地區分佈


分佈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省(自治區)。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亦見分佈。

為害癥狀


幼蟲主要蛀食幼葉中脈,致使葉端乾枯捲曲,也可蛀食嫩梢梢髓,致嫩梢幼葉脫落。近年在一些荔枝、龍眼園秋梢期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套袋法 近年栽培上用無紡布套袋妃子笑、三月紅、黑葉等品種的果橞、有提高品質、果殼著色之效,可結合防治病蟲減少春后蟲源,具體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噴布防蛀蒂蟲及防霜疫霉農藥再套袋,既保果又減少蟲源擴散。但對糯米糍品種不適用,會增加酸度及裂果

2、農業技術

適時攻放秋梢、控冬梢,短截早熟品種三月紅、妃子笑、黑葉等花橞,可減少越冬蟲源。

3、化學防治

選用高效低毒的幾丁質合成抑製劑滅幼脲1000~2000倍液,或混合異源植物次生物質、印悚乳油、桉葉乙醇提取物對產卵有避忌作用;生物農藥BT(蘇雲金桿菌)按出廠產品含菌量指導稀釋濃度。25%殺蟲雙500倍混合90%結晶敵百蟲800倍,根據預測預報在成蟲羽化期產卵前的午後、傍晚重點噴布果橞及其附近枝葉,均有良好保果效果,對天敵影響很少,對人畜、寄生性天敵也小。菊酯類及高效劇毒的有機磷製劑殺蟲效果雖高但對天敵殺傷大,不宜選用。

物種區分


荔枝尖細蛾與荔枝蒂蛀蟲同屬鱗翅目、細蛾科,是同屬的兩個近緣種,因此它們外部形態特徵十分相似。現僅將兩者成蟲和幼蟲外形的最顯著不同特點列舉如下:
(1)尖細蛾成蟲前翅末端有一個深黑色小圓點,比蒂蛀蟲的大而明顯。
(2)尖細蛾幼蟲胴體黃綠色,后胸背板及1-8腹節的背板和腹板中央各有一個心形斑,而蒂蛀蟲缺如。又,尖細蛾幼蟲的臀板呈指甲狀,但蒂蛀蟲幼蟲的臀板呈三角形,末端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