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

漢語詞語

妒忌,漢語詞語,讀作dùjì,是指在某人想法中,某種重要關係被第三者所破壞衰弱或影響,或者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某種資源或特點,在愛情之中常有“吃醋”的說法。

解釋


妒忌|嫉妒|妒賢嫉能。對才能,地位,名譽,學識,財富,處境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用法


貶義詞。
在愛情中也有吃醋的意思,它是指感情有關到第三人時因自己的對象對於第三人之間曖昧或其它事情感覺不滿和佔有率失措。

出處


《詩·召南·小星序》:“夫人無妬忌之行。”鄭玄箋:“以色曰妬,以行曰忌。”
漢書·禮樂志》:“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
晉干寶《晉紀總論》:“先時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淫逸之過,不拘妬忌之惡。”
韓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詩:“椒蘭爭妬忌,絳灌共讒諂。”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胡悅老婆見娶個美人回來,好生妒忌,時常廝鬧。”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蔣世澤怕人妒忌,一路上不說是嫡親兒子,只說是內侄羅小官人。”
《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妾不幸身入深宮,謬蒙寵愛,以致正宮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宮寄書太子,書尾雲‘別作計較’。必有謀妾母子性命之事,願王為妾做主!”
柔石《二月》二四:“我常以人們底無理的毀謗與妒忌為榮。”

字詞解析


妒<動>
(形聲。從女,戶聲。本義:婦女忌妒丈夫,也指忌妒別的女子的姿色。)
泛指忌妒別人
妝成每被秋娘妒。――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妒害(妒忌陷害);妒紛(因互相妒忌而引起的爭執、糾紛);妒痴(過度的妒忌而引發的痴病);妒刻(嫉妒刻薄);妒富愧貧(忌妒別人富裕,羞愧自己貧窮。);妒敵(相忌恨的敵手)
妒dù因別人好而忌恨。
【妒忌】同'忌妒、嫉妒',對品德、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相關成語


【妒賢嫉能】嫉妒品行好、有才能的人。
【中國幸福學研究】人的本性有慾望,不滿足就是指每個人都希望我或者我們的事物比別人好,故誰都有猴王心理,其與報復心理配合或可產生是對己不如人的一種不滿足心態,即“羨慕嫉妒恨”,這是一條發展的鏈條,羨慕是因喜愛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優越條件等而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可若帶有攻擊性則會變為嫉妒,人要將其化作自己的動力去努力,千萬不要放任其產生嫉妒心,它是讓人感受到的是難受的滋味,嚴重的會產生恨的情感,切記一旦產生嫉妒心一定要將其克服才行。

文學釋義


當一個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大、風趣、有才華、受歡迎等等,以自己的價值觀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於是產生的恨不能使出一切手段消滅對方的情緒,叫妒忌。

消除辦法


1.適當適度的表揚。可以把引導別人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作為重點表揚的內容,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還會促使其為了得到表揚而繼續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逐步扭轉嫉妒心理。
2.正確評價。讓別人的認知和情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哪些地方好,還可以怎樣做得更好。這樣就可以使他對人對事的態度。

克服方法


1.不要和別人的長處比較:妒忌心理往往來源於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進行比較。心理學家告誡,別人擁有再多也與自己無關。他們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名額”減少了,因此不能說明你就成功不了。
2.保持“比下有餘”的心態:總有人擁有的比你多,也總有人不如你。妒忌心起時,不妨看看周圍那些不如你的人,那麼肯定能夠感激你所擁有的一切。
3.把握已有的:不要因為尚未得到的東西妒火中燒。想想自己有些什麼,比如幸福的家庭、可愛的孩子等。將視線轉移到“我擁有”,而不是“我想要”,就會找到“富足感”。
4.用祝福的心態看待他人:“眼紅”的時候,試著馬上改變思路,將妒忌心轉換成對他人的美好祝願。理解他們成功背後的努力、運氣和奮鬥,真心祝賀他們,用他們的成功激勵自己。
5.相信自己:每個人的能力可能會表現在不同方面,發現自己的特長,明確人生目標,不要因為別人早早取得成功而心灰意冷,甚至輕易改變自己方向,相信自己一定會走出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