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蜜鳥

吸蜜鳥

吸蜜鳥,雀形目(Passeriformes)、吸蜜鳥科(Meliphagidae)動物,170種,有幾種是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西太平洋島嶼最常見的鳥類。長10~35公分(4~14英寸)。

鳥類特點


吸蜜鳥嘴細長而彎曲,舌能伸縮,尖端呈刷毛狀,用以吸取花蜜,羽毛多呈華麗色彩,尾形多樣,有些種有長的中央尾羽,棲息於森林中,食物為昆蟲,漿果和花蜜。吸蜜鳥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及太平洋諸島,在非洲南部另有2種食蜜鳥,共有38屬170種。吸蜜鳥是澳大利亞鳥類中種類最多,最常見的一類,有些種類如黑頭礦鳥是澳大利亞東部大城市中常見的鳥類,有幾種是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西太平洋島嶼最常見的鳥類。長10∼35公分(4∼14英寸),黃褐色,頭部斑紋精細,與眾不同。嘴細長,略下彎,舌管狀,末端刷狀。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以花蜜、昆蟲和果類為食。吸蜜鳥屬(Meliphaga)40種,多數種有耳羽簇,代表種是澳大利亞南部的白耳吸蜜鳥(M. leucotis),長18公分(7吋);攝蜜鳥屬(Myzomela)的25種體色豔麗,主要見於大洋洲島嶼,典型的雄鳥為紅色和黑色。澳大利亞東部的緋紅攝蜜鳥(M. sanguinolenta, 即血鳥)長11.5公分(4.5英寸),中午酷熱時發出嚶嚶鳴聲。垂蜜鳥屬(Anthochaera)3種,大型,長約35公分(14英寸),見於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的森林中。南非的開普食蜜鳥(Promerops cafer)亦常歸入本科。

主要特點


吸蜜鳥
吸蜜鳥
澳洲界的鳥類很有特色,多是些獨特的類群,有些東洋界有一定聯繫,另外一些古北界的候鳥在澳洲界越冬。澳澳洲大陸澳洲界的鳴禽中按照西伯利的分類體系明顯以鴉小目的種類占絕對優勢,澳洲界絕大多數鳴禽都屬此類,而這裡也是鴉小目的起源和分佈中心。鴉小目鳥類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琴鳥和主要分佈於新幾內亞的各種極樂鳥,琴鳥和極樂鳥也分別是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的國鳥,這兩類鳥均以華麗的羽飾而著名,琴鳥還擅長模仿,而極樂鳥則有優美的炫耀舞姿。澳洲界比較常見的鴉小目鳥類還包括各種吸蜜鳥、園丁鳥、刺嘴鶯、細尾鷯鶯、鴝鶲、王鶲和鍾鵲等,這些鳥類為澳洲界最繁盛的類型,其中有些為澳洲界所特有,也不少也可見於鄰近的東洋界。澳洲界的攀禽以各種鸚鵡最為名,和新熱帶界同為鸚鵡的兩個分佈中心,但新熱帶界只是種類多,而澳洲界遠更具多樣性。澳洲的鸚鵡中最有特色的是頭上有冠的各種葵花鸚鵡和色彩豐富的各種吸蜜鸚鵡,而虎皮鸚鵡則可能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鸚鵡。澳洲界另一類有特色的攀禽類翠鳥類,其中新幾內亞島翡翠的大本營,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幾種美麗的極樂翡翠,而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幾種笑翠鳥則更加有名。澳洲界的鳩鴿類種類繁多,並盛產大型和美麗的種類,其中新幾內亞的幾種美麗的鳳冠鳩是最大型的鳩鴿類,而一些小型的果鳩則甚至更加華麗。澳洲界的猛禽種類不是很多,其中晝行性猛禽中沒有舊大陸其它地區可見的兀鷲類,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鷹鴞草鴞兩大類,這裡也是鷹鴞的分佈中心。澳洲界的夜鷹類比較多樣,其中耳夜鷹、蟆口鴟和裸鼻鴟可以算是澳洲界的特色類型,而其中一些在臨近的東洋界也能見到。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雞類,以獨特的繁殖習性而著稱,並不靠體溫來孵化而是用類似爬行動物那樣將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會飛的鳥類的大本營。走禽類是岡瓦納的特色鳥類,在澳洲界非常繁盛,分佈於澳大利亞的鴯鶓(右圖)和分佈於新幾內亞以及澳洲北部的鶴鴕是僅次於鴕鳥的大型鳥類,鴯鶓也是出現於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澳洲象徵性動物之一。紐西蘭特產的幾維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已經滅絕的恐鳥比鴕鳥更加巨大,其滅絕相信和人類的捕捉有關。在紐西蘭和太平沿島嶼由於與世隔絕,還有一些非走禽類也失去了飛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雞和其他鳥類。紐西蘭和太平洋群島的鳥類種類雖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類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刺鷯、垂耳鴉;特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島的瀕於滅絕的鷺鶴(左圖)和特產於夏威夷的各種管舌鳥。這些與世隔絕的的鳥類適應能力比較差,目前有很多受到外來物種的侵擾而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如一些管舌鳥、吸蜜鳥、刺鷯和垂耳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