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女兒

虹影的自傳體小說

《飢餓的女兒》是英籍華人女作家虹影的自傳體小說。小說主要以女主人公“六六”一家的苦難為特寫,講述私生女六六和她的家庭的經歷。

內容簡介


03版封面
03版封面
《飢餓的女兒》以位於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的重慶為背景地。在虹影筆下,它和文藝作品中的“大上海”頗有幾分相似:江上的輪船汽笛,小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算計,空氣里潮濕的霧氣,深深藏在心底的大愛大恨,表面無動於衷的親情,貧民區瀰漫著腐敗的惡臭,長江里沉浮漂流的死屍。一個類似於上海棚戶區的貧民區,充斥著流言和謾罵,藏污納垢的是非之地。閣樓里毫無隱私的擁擠的生活,母女間緊繃的關係和血緣間的親情,手足之間的親近和因為飢餓而產生的怨恨。主人公有著平常女孩成長期的種種苦惱,也有著其他人所不具備的超常敏銳的愛恨。她覺得,有人注視和觀看著她,而她也注視和觀看著自己。那種看不見的觀察與交流,在小小的心靈內流進流出。出於困惑和絕望,她開始挑戰生活。
十八歲生日這天解開身世之謎,其他所有的秘密在時代的暗潮裹挾中一一揭開,吞噬江岸的一切,也撕開這個平凡家庭掩蓋的長年累月的隱痛。主人公最終離家出走,奔走他鄉,因為她別無選擇。

創作背景


1997年,這恰是中國當代女性自傳小說寫作的一個高峰期。“女作家寫的自己的故事”、“自傳小說”、“性體驗”、“隱私”,成為報刊和雜誌宣傳的策略。不管作者的創作初衷如何,“真實”和隱私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商品。在出版業已全面進入市場的時代,媒體的宣傳策略無疑對讀者最具影響力。而宣傳和銷售的無形壓力,也會或隱或顯地改變作者的寫作策略。
而虹影也說過“《飢餓的女兒》是一本100%的真實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就是我自己。”

人物介紹


六六
飢餓的女兒
飢餓的女兒
女主人公六六從小由於私生女的身份,在家庭感受不到任何的親情溫暖,在外也飽受著外人的嘲笑和譏諷,苦難對於她來說可以說是如影隨形,也許正是私生女的原因,被遺棄、被孤立,使她愛上了如父親般比她大二十歲的歷史老師。也許是兩顆孤獨的心如刺蝟版在互相取暖,歷史老師好像總與許多話要與她說,歷史老師對她談到了當時的許多禁忌,如文革。而六六對歷史老師的愛更多的是從小缺少父愛的一種彌補和替代。
母親
母親是逃婚來到平重慶的,她從鄉下逃出來,溜進這個巨大的城市,讓家人再也找不到她,她並沒有遵循中華文化一直以來都弘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逃離了包辦婚姻,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在逃離的船上,英俊而又神采飛揚的袍哥觸動了母親的心,母親和袍哥男人舉辦了婚禮,不久母親懷孕,第二年盛夏里一個女兒。從此她成為了流氓惡霸的妻子和逃婚不孝的女兒。後來“那混賬男人常常通夜不歸,後來就帶了摩登女人回家”,母親再一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即使知道按照家鄉祠堂的規矩,已婚女人私自離家都要沉潭,更何況她的丈夫是地方一霸,若逃跑的她被找回來意味著怎麼樣的結果,深知有著怎麼樣的後果,母親還是一手抱著女兒一手拎著包裹逃離了家鄉,大姐後來都不可理解地說“我媽也真是傻里吧唧的,爭啥硬氣,非要走。”這是母親第二次叛逆離家出走。逃離了家鄉的母親來到重慶靠著為別人洗衣服倆養活孩子和養活自己,也許是命中注定這個自甘落難的女子遇到了當時為水手的父親,本以為到此母親可以和中國傳統的女子一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可是,在父親出船久未歸的日子,由於身體的飢餓和心靈的饑渴,母親再一次叛逆,愛上了一個當時僅僅有24歲比母親小十歲的未婚青年,此刻女性對愛欲的追求達到了頂峰,正如文中所言“母親已經很久沒有過男人了,似乎已忘了男人時怎麼一回事。這個做她弟弟的男人,讓她記起自己是個女人,慾望和需要愛的強烈感覺在她她的心裡恢復。”後來並且生下了私生女,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我”。
養父
飢餓的女兒
飢餓的女兒
養父是一個善良的船員,在與母親相識后建立了一個清苦的家庭。父親的一生做過國民黨的逃兵、水手,經歷了死裡逃生、外出期間老婆身體與靈魂的出軌,承受了視力的逐漸變差、因飢餓出工摔破了頭、眼盲等等一系列生活的不如意以及災難。在虹影的敘述里,養父的一生是忍辱負重、辛苦操勞、多災多難的一生。
生父
生父小孫是個比母親小十歲的男人,他兩歲時便經歷了喪父和母親改嫁的不幸,他改跟繼父姓,在新的家庭中是一個外人。這個孤獨的小夥子在艱辛歲月來到母親的身邊,無怨無悔地幫助母親。可以說,小孫是母親在缺乏丈夫身心關愛的日子裡的靈魂伴侶,而小孫也在與母親並不算長久的相處中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被信任、被依賴的欣慰。正如小說中寫道:“他可能一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如此重要,如此被需要,於是他讓自己陷入到戀情中,不能自拔。”可是小孫在與母親情之所至有了“我”之後,他的人生必然要面臨很多改變:他背負著破壞母親家庭和生下“我”這個一出生便會遭受唾棄的無辜生命的罪名,同是也被迫與母親分開。在與母親分開后,他調離了工作,從原來的小幹部撤職成了一名做帶毒工種的工人,與一個農村姑娘完成一樁沒有愛情的婚姻。他要從每個月很少的工資里承擔“我”每月十八元的撫養費,更痛苦的是,還要忍受十多年不能私自見自己親身女兒的痛苦。儘管這個苦難深重的男人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仍舊得不到“我”的承認;儘管他拚命辛苦勞作,努力履行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可終其一生也沒有得到他農村妻子和兩個兒子的肯定。由於長期生活境況的窮慘,他得了肺癌去世。這個苦命的男人從一開始就被塑造成一個自我犧牲的殉道者。在“我”十八歲前的生活中,他只是一個在“我”背後偷偷關注“我”、只有背影沒有臉龐的存在,在“我”十八歲生日那天,他只是“我”眼裡無法得到原諒的陌生人,在“我”十八歲過後,他是一個快被遺忘的模糊存在,直至死亡,他都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飢餓的女兒》是一個關於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小說一開始展示了主人公“六六”的生存困境:極端貧窮,感受不到絲毫的親情溫暖,不被人注意,孤立無援,彷彿是一個多餘的人。她所能做的,除了默默對抗生活的不公,就是尋求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在這尋求的過程中,一個飢餓年代的家庭故事徐徐展開。
虹影筆下的母親雖卑賤醜陋,卻是女性生存困境的真實再現,她內心的充滿愛和堅強的意志。在字裡行間的敘述中,可以體會到虹影在經歷了人世滄桑之後對母親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母親那一代人是飢餓不可逃脫的承擔者,而躲過了飢荒年頭的六六,卻躲不過家人對飢餓的恐慌記憶。如果說六六不是飢餓的直接受害者,那麼她只能是飢荒年代的“後遺症”,因為飢餓是她的胎教,是這個世界給她留下的最初的痕迹。
這種飢餓,是對食物的渴望。“每天夜裡我總是從一個夢掙扎到另一個夢,尖叫著,大汗淋漓醒來,跟得了重病一樣。我在夢裡總餓得找不到飯碗,卻聞到飯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跟每個手裡有碗的人下跪。為了一個碗,為了儘早地夠著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過我的人跪著作揖”。六六確實躲過了飢荒最嚴重的時期,可是躲不過親人和鄰人們因回顧飢餓而產生的恐懼。即使她能在腸胃上實現樸素的溫飽,可觀念上恰恰相反,她生活的環境認同飢餓是一種習俗,以至於她也無法從觀念上脫離飢餓的時代和記憶。
這種飢餓,也是心理情感需求。六六對身體接觸的渴望,並不完全是“性飢餓”,這種身體上的飢餓,從根本上是六六對心理之愛的需求態度,她極度地渴望愛,渴望被親人接受和關注,而不是被莫名其妙地排斥在親情之外。十八歲生日那天,六六知道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份,所有關於人生美妙的夢想轟然倒塌,多年來的委屈、疑問、孤獨、壓抑統統找到了理由。六六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世,因為生命的起點不在自己手裡,她也無法改變周圍人的眼光。面對心靈與家庭的衝突,她選擇了一條背叛自我歷史的不歸路——離家出走,從此“背對”從前,陷入瘋狂的叛逆行徑之中:沒日沒夜地沉溺在劣質煙酒之中,瘋狂地參加各種地下舞會,瘋狂地談戀愛。實際上,六六對家的叛逃、對自我的放縱,只是為了逃避苦悶和壓抑,為了忘卻從前的記憶,麻醉自己受傷的心靈。然而身體可以麻醉,心靈卻得不到安寧,她依然在尋找心靈的出口,直到發現“寫作,早晚有一天能解救我生來就飢餓的心靈”。
藝術特色
首先,虹影的作品有種強烈的歷史感,小說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虹影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小說納入宏大的歷史中,使人物的命運與歷史的沉浮結合在一起,也使得小說有一種厚重感。六六的成長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家族人的命運隨著國家歷史的變遷而漂浮著。母親的前夫,在國民黨時期是有名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為首先被打倒的一批,境遇很是凄慘;養父又因為兩塊銀元一直過得提心弔膽;三年飢荒時期,家族的親人死了一個又一個;文革時期各種文鬥武鬥發生在六六的身邊;文革結束后,歷史老師因為武鬥中害死弟弟而內疚,且自覺清算即將來臨,因此不堪重負而自殺;六六念大學之後放蕩不羈的生活,喝酒,蹦迪,寫詩,也於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環境相關。虹影不僅將人物的命運與歷史聯繫在一起,她在小說中對歷史也有著自己的價值判斷,她對文革的批判是含蓄的,卻有著明顯的價值傾向,她以冷靜的筆調,略帶嘲諷地描述了文革那一場鬧劇,同時對文革中死去的人們也有懷有同情之心。
其次,虹影注重小說的故事性,她對講故事有著一種執著的愛好,十分擅長將故事講得情節曲折,婉轉動聽。虹影在接受採訪時說過:“趙毅衡說過我很有想象力崇拜,他認為我是‘敘述狂’——喜歡講故事,講故事時透出一股狂喜,巴爾特成為‘文本歡樂’。永遠想讓我的人物多遇上點驚奇,多撞上點危險,讀起來幾乎都像驚險小說,但是我醉心的是把玩人的命運,是讓我的人物變成想象力的遊戲的棋子。”《飢餓的女兒》就是這樣一部故事性很強,引人入勝的小說。小說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我的出生是一個秘密,一個不能被別人知道的秘密,而且老是有一個男人在跟蹤我,讓我既感到緊張,又感到刺激。整個故事就是在這樣一種略帶懸疑的氛圍中展開的。在故事的敘述上,虹影也別具匠心,先是選取了十八歲生日這個比較特殊的日子展開情節,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條線索是身世之謎,一條線索是我對歷史老師的愛戀,將六六的成長與愛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敘述方式上採用倒敘、插敘等多種敘事手法,使得作品故事層次豐富,可讀性強。虹影十分擅長渲染氣氛,身世之謎的神秘感,還有一個跟蹤她的神秘男人,都使得小說的懸疑感大增,吸引讀者不斷地去探秘。
第三,小說中男性形象完整、豐滿、個性鮮明。小說中的男性並不是為了襯托女性的單一存在,而是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獨立形象。《飢餓的女兒》中無論是養父、生父還是歷史老師的形象都很鮮活生動。養父是個隱忍的善良男人,面對妻子的出軌,他依然能夠接受六六這個無辜的孩子,並且在飢荒年間自己節省出糧食給孩子們吃,一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男人,卻是老一輩中國人的典型性格。生父的形象就更讓人心生憐惜了,生父原本家境不錯,飢荒時節照顧了母親一家,讓孩子們度過飢年,愛上了比自己年長且紅顏日漸消逝的母親,並和她有了孩子,也就是六六。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六六,他和母親的情緣也就到頭了,但是他依然珍惜這個孩子,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男人,一個躲在幕後不能上台前的好父親。至於歷史老師,他則是一個完全的男人形象,對六六一直若即若離,有意識無意識地勾引一下,在他明知道自己已經想要自殺的情況下,還和六六發生關係,並且讓六六有了孩子,這是他臨死前最後的放縱,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讓六六看清楚,她和歷史老師之間的並沒有真正的愛情。
第四,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小說中女性主體是遮蔽的。虹影自己曾說:“很少有人看出,僅從我的作品,難分別出作者的性別。我的女性主體是隱蔽的。我進行一種超越性別的寫作,在這一點上,我可以跟男作家抗衡。我不喜歡‘小女人寫作’,不管是新人類,還是新新人類。對此,我驕傲。”的確,在這部小說中主角是女孩六六,但是她並沒有沉浸在自己女性的情緒世界中去,而是跳出來以一種更寬廣的眼光來看世界和自己的命運。因此她在小說中並沒有封閉在自己女性的內心世界里,而是將自己的命運與歷史結合,小說中有種超越性別的力量。

作品影響


虹影的這本小說寫作於1997年,1998年由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由英國的布魯姆斯伯利出版社出版英譯本,至少已有12個國家的文字版本。《泰晤士報》、《星期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和《哥倫布郵報》等報紙均就此書發表了評論文章。該書曾被列為英國最大的書籍連鎖店WATFRSTONS和美國著名的書籍連鎖店BOOKS ETONS的暢銷書排行榜。

作品評價


虹影把飢餓年代的苦難寫得令人不寒而慄。《飢餓的女兒》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線,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與她同時期中國女性小說寫作流行的基調。
——評論家劉再復
《飢餓的女兒》屬於中國,屬於地地道道的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特別是它所表現的那種幾乎是不可重複的生命的生長方式,令我一望即感親切。
——評論家李潔非
這本書固然說的是一個年輕姑娘與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屬於一個時代,一個地方,在最終意義上,屬於一個民族。這民族與我們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國很不一樣,與我們了解的那一點“文化大革命苦難”相比,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翻譯家葛浩文
這是一本美麗的、令人難以忘懷的書,是我們不曾看到的那一部分中國的史詩,絕對的讓人著迷。
——英國著名作家瑪麗·維斯利
對那些有現代中國的動蕩中倖存下來的一代,虹影寫出了有力的證詞:他們之所以倖存,只靠著堅韌。這是一本讓人心都掀起來的書。
——英國書評家卡門·卡莉爾
此書有十九世紀小說名著的所有成分――非婚生、貧困、無望的愛情――卻是扣人心弦的自傳,把我們帶到現代中國的最核心處。
——英國書評家安東尼婭·弗雷澤
一本了不起的傑作:它把私人的與公眾的結合起來,又把公眾的與精神的結合起來。
——瑞典《松德斯瓦爾斯日報》
這是一部強勁有力的作品,讀她的故事,你會發現你進入到一個苦惱靈魂深藏的真相。
——美國《紐約時報》
虹影的敘述,其堅韌,其想象力,其幻異能力,使人著迷。
——美國《洛杉磯時報》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名稱出版社頁數
1997.05飢餓的女兒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368
2000.04飢餓的女兒四川文藝出版社319
2001.11飢餓的女兒灕江出版社326
2003.04飢餓的女兒知識出版社248
2006.01飢餓的女兒文化藝術出版社267
2008.10飢餓的女兒中國婦女出版社228
2010.05飢餓的女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77
2012.09飢餓的女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77
2013.07飢餓的女兒安徽人民出版社352
2013.08飢餓的女兒北京時代華文書局349

作者簡介


虹影
虹影
虹影,英籍華人女作家、詩人。中國新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於重慶。曾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讀書。1981年開始寫詩,1988年開始發表小說。1991年移居英國。代表作有長篇《孔雀的叫喊》、《阿難》、《飢餓的女兒》、《K》、《女子有行》、詩集《魚教會魚歌唱》等。曾旅居海外,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