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
日本天皇名號
他即位時只有5歲,白河法皇仍然垂簾聽政。直到1129年,白河法皇死去,鳥羽上皇才開始自己的院政時代。徠鳥羽照搬乃祖的老一套,“政天下者上皇一人”,把失去白河上皇保護的崇德天皇牢牢攥在手裡。1139年,他把自己與藤原得子所生的兒子體仁親王送給崇德天皇做養子,三個月後立為太子。1141年,鳥羽上皇出家為法皇。他唯恐日久生變,半年後,在婦人藤原得子的嗾使下,廢掉崇德天皇,立3歲的體仁親王為近衛天皇。而且在崇德天皇的讓位聲明上面寫著“天皇讓位於皇太弟”,這樣,崇德天皇失去以天皇之父身份監護年幼天皇的資格。鳥羽法皇與崇德上皇的矛盾日益激化,深刻地影響著以後的宮廷政治。1156年,鳥羽法皇去世后因繼位問題引發的“保元之亂”就是這一矛盾的結果。
院政制度到堀河、鳥羽、崇德三朝變得格式化。可是院政和攝關之間的矛盾也愈加尖銳起來。幾個權勢巨大的寺院,如京都的延歷寺、奈良的興福寺的干預其中,更使這種矛盾激化。皇室的利益日益依賴於地方的“國”,因為需要他們維持地方政權的運作,提供皇室私人禁衛武士,所以導致權力的下移。
院政時代藤原氏的勢力受到抑制和排擠,皇族出身的源氏逐漸從藤原氏手中奪回被篡奪的權力。院政政治依靠的是地方的中下級官員和寺院僧侶的勢力,他們和攝關政治爭鬥的結果,不過是把莊園從攝關家族轉移到院政方面而已。太上皇作為院政的代表,一樣的腐化墮落,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終於釀成保元、平治之亂。
這裡說的崇德皇帝並不是天聰汗皇太極,而是在“八百萬神”的日本號稱第一怨靈的第75代天皇崇德,退位后號“崇德上皇”,世稱“日本第一大魔王”。崇德是白河與待賢門院亂倫所生,因白河當時已是太上皇,而待賢門院是其子鳥羽天皇的妻子,崇德從一出生便要稱自己的侄子為父親。崇德5歲登基,23歲時父兄將其廢黜,另立新君(既后白河天皇)。1156年鳥羽上皇去世,崇德上皇與后白河天皇之間為爭奪政權發生衝突,二人各自與藤原氏、源氏、平氏等諸家族勢力集團結成同盟並爆發戰爭,史稱“保元之亂”。同年7月11日凌晨后白河突襲白川殿,崇德上皇戰敗被俘。藤原賴長在逃亡奈亮途中箭傷發作而死,死後被掘墳拋棺。崇德的追隨者被全部斬首,這是日本350年間首次恢復死刑。
崇德被流放到讃岐(今香川縣),歷時三年血書五部大乘佛經,希望藉此贖罪,並懇求朝廷將佛經送往京都納於寺中,可這個要求也遭到拒絕,天皇還說他“活著已沒有意義”。崇德終於在被流放八年之後精神徹底崩潰,從此不理髮不剪指甲,“變成天狗的模樣”。崇德在自己血書的經文上寫道:我抄寫佛經是為了積累善業而贖罪,既然不被寬恕,就讓那些業力投入三惡道,助我成為日本的大魔緣,“為君戮民,為民弒君(皇を取て民となし、民を皇となさん)”。寫罷將經文沉入海底,咬舌自盡,享年四十六歲。
崇德死後日本災禍不斷,朝野上下無寧日,朝廷畏於其願力而修廟宇供奉,甚至在永萬元年(1165)將崇德上皇靈位與大物主神合祀,但這似乎並未平息崇德的怨氣,於是一場朝廷的滅頂之災----“平氏專權”降臨了。日本從此陷入了長達七百年的戰亂中,直到明治天皇在即位前派特使去白峰御陵將崇德靈位接到京都的白峰神宮裡供奉,日本才算迎來短暫的和平。人們畏懼崇德的咒怨,稱其為“日本國大魔緣”和“禍崇神”,傳說中崇德上皇的形象是金色的大鳶,酷似佛教中的護法神,手執鋼杵,身插雙翅,率眾天狗鎮守白峰。
據《雨月物語》記載,一位行者遇到崇德的亡靈,亡靈說道:“近來世道之亂,乃寡人所為。在世之日,寡人深信魔道,死後要繼續為後繼的朝廷留下禍殃。天下不久又將大亂,天下將永無寧日。”問及崇德政變之事時,崇德說道:“帝位乃人中之極位,若天子做出違背人道之事,臣下則應上達天命,下順民意,予以討伐。不以德才選人,將天下大事由後宮決定,這本來就是父皇的過錯。儘管如此,父皇在世之時,朕仍堅守孝悌之道,直到父皇駕崩,朕始崛起雄心,如昔日周武王以臣伐君,應天命,順民望,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朕本是執政國君,當取代牝雞司晨之亂世。”不管是在神道、鬼道還是世俗信仰中,崇德上皇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延續近千年的咒怨使他與崇道天皇(早良親王)一起成為最令日本君臣和平民敬畏的邪神。每逢君王無道,崇德上皇的怨靈便出來令天下大亂,江山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