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治

文化術語

聖人之治是聖人教導人類治理心身復歸於道德的系統方法論,是生命再造工程學。

概念和出處


聖人之治出自於老子《德道經》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之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裡面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是聖人之治的方法論。

方法論


虛其心

虛其心就是以德治心,將心中的私慾、慾念、妄念,七情六慾,都能調整在道德修養允許值的範圍之內,不要超過道德生理允許的界限。確立大公心、眾生心、無私心,虛懷若谷,心空則明。

實其腹

實其腹就是以道光德能之炁充實和再造性命。要系統進行人法地實踐,將身體上的門窗打開,經絡傳輸路徑修通,使宇宙天地的道德能量進入人體內環境充實腹腔和全身所有的內環境,達到精足、滿。

弱其志

弱其志就是淡薄私心慾望,轉化稟性習性。弱化小我私心,弱化七情六慾,清除慾念私心,達到心如赤子之心,無知無識,柔和謙讓,與世無爭,一言一行皆不自恃自傲,嚴以待己、謙以待人,不敢為天下先。

強其骨

強其骨,腎主骨,當心智淡泊,心火必下降,腎水則上升。達到水火既濟,則身康體健,骨節皆氣,即所謂的傲骨也。命體系統修正達到了“塊塊骨骼皆金丹”就是“強其骨”的見驗指標。

案例

黃帝是運用聖人之治從而內聖外王、修身治國大成的先行者和親力親為者,是後世修身治國者的楷模與典範。
歷史上曾經有黃帝問道與廣成子的故事,在甘肅平涼,至今還有黃帝問道的遺址。根據古書記載,黃帝憂天下九州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形色憔悴而齋戒三月,親自前往崆峒山,拜廣成子為師,廣成子告訴了他修身治事之聖人之治的絕學,黃帝通過刻苦修身,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用運聖人之治的方法論,身體力行,以道自律修身,以德令天下,率領華夏先民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養蠶馴獸,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發明指南車,推行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紀年法,使古老的東方民族從此開創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
在黃帝之後的歷史上長河中,曾經有四次運用聖人思想方法進行教育而治理國家的時期,即周朝前的時期、漢代的文景之治時期、唐代開元盛世時期、唐代的貞觀之治時期,這四次短暫的“聖人之治”教育和管理,卻創造出了兩千五百年以來智能文明歷史上值得稱頌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