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轄區
青秀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是南寧市的核心城區,南寧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會展和信息中心,廣西和南寧市黨、政、軍機關所在地,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會址所在地和主要活動舉辦地。
青秀區位於市區東南部,總面積8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80萬,轄4個鎮、5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青秀區環境優美,終年樹常綠、花常開,邕江穿城區而過,作為廣西南寧對外展示改革開放成果的“城市名片”,青秀區還是南寧市展示聯合國人居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綠城的靚麗窗口,是個環境優美、經濟快速發展、宜商宜居的好地方。
截至2020年11月1日,青秀區常住人口為1124334人。
青秀區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投資潛力百強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科技創新百強區”和“綠色發展百強區”,排第74、第37、第75、第90、第60位,是廣西唯一連續兩年同時入選全國5個“百強區”的縣區。
2020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55.3億元,同比增長5%,增速排全市各縣區前列,佔全市比重達26.6%;財政總收入完成203.09億元,佔全市比重達25.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4%、64.8%,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在明末清初,地方基層建立郜團制度,今青秀區行政區域屬南寧府宣化縣,民國2年(1913年)改稱邕寧縣南附廓團。民國21年,邕寧縣開始設置地方自治籌備委員會,分區調查全縣戶口,編製甲、村(街)、鄉(鎮)、區地方組織,實行保甲制度。次年3月調查並編製完畢,計全縣編製為。7808甲、766村(街)、68鄉(鎮);編成7個區,城區屬中區,西鄉塘、二塘、東門各一部分編為東門鄉,劃歸中區管轄。至民國23年,成立10個鎮,后城區有維新、寧武、明德、臨江、邕江等鎮和東門鄉,共轄7個鄉鎮。
解放前,今青秀區轄區內曾沒臨江鎮,轄中山路第一街、第二街,臨江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南國街第一街、第二街,經文街第一街、南一里、南三里,桃源路第一街、第二街、七勝街,古城口第一村、第二村,中山中東二里,共1975戶,10475人。明德鎮,轄民權路南一里第一街、第二街,中山路第三街、中山路東二里,共和路第五街,明德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民族路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南一里。寧武鎮轄虎邱村、沙井街,鎮寧路第一街、第二街、寧武街。東門鄉轄凌鐵村、官塘村、金牛橋、麻村、東北村、西南村、長村等。
至1949年南寧解放前夕,城區調整為7個鎮,共轄行政街64條。今青秀區分屬邕南鎮及寧武鎮,管轄權南、南環、臨勝、民族、民和(共和路第一段)、明德、仁東、中山、維新、經文、緯武、南國、桃源、臨江、古城口等行政村(街)。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22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寧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開始接管工作。1950年1月22日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繼續對舊政權進行接管,逐步取銷舊街甲政權,並於1951年5月21日由市人民政府明令取銷舊街甲政權,逐步建立居民小組,未組織居民小組的街道由抗美援朝分會負責日常工作。1952年11月1日開始在民族路(包括共和路第一段)試點建立街道委員會,將全市原64條行政街劃為30個居民委員會。在今青秀區轄區範圍內有桃源、臨江、中山、臨勝、民族(包括共和路第一段)、明德(包括仁東街及權南街)、南國(包括經文街、緯武路)、南環、維新等居民委員會。
在區級政權建立前,在一段時間內實行“以警代政”,由公安派出所負責轄區內的街道工作,故基層政權的一切任務實際上由宣化、臨江、維新公安派出所負責。1952年底在南寧市城區設置第四、五、六3個區,今青秀區為第四區,由宣化、臨江、明德3個公安派出所所轄區組成,包括南環、臨江、民族、共和(共和路第一段)、明德、權南、仁東、中山(上段)、維新、經文(包括緯武)、桃源、臨江、古城口等14街。該區為軍政機關集中之地,省軍政領導亦多住此。
1953年3月,南寧市決定將原郊區建立的一、二、三區合併,改稱為一區,在市區建立二、三、四3個區。經廣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各區均於3月16日成立。原定為四區的今青秀區改稱二區,金麗昆任區長。區政府辦公地址設在臨勝街55號,轄區同上。另凌鐵村亦增建一個居民委員會,屬二區管轄。第二區成立時統計,人口為7493戶29322人。
1955年12月,南寧市根據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於撤銷市區一級政權組織,建立街道辦事處的決議,撤銷3個城區政權,建立13個街辦事處。街道辦事處編製為5-7人,作為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構,負責街道居民工作,並按中央關於一般100-600戶、7-17個居民小組建立一個居民委員會的規定,將原有居民委員會進行調整。原二區撤銷后,在今青秀區轄區範圍建立維新、寧武、臨江、中山4個街道辦事處。新街道辦事處駐南國街40號,轄維新、維新南、經文、緯武、南寧武街道辦事處駐新民路21、28號,轄維新北、望州嶺、安寧北、寧武、沙井、鎮寧居民委員。臨江街道辦事處駐保愛路保愛善堂,轄中山下、臨江、古城、桃源、河堤、南國、中山東居民委員會。
1958年7月,南寧市恢復城區一級政權,設置江寧區。1958年7月建立江寧區工作委員會。1959年3月正式建立江寧區人民委員會(政府),轄中山、臨江、維新、建政、亭子、寧武街道辦事處,邕江南岸的亭子亦劃歸江寧區管轄。
1960年6月,南寧市建立人民公社,江寧區改稱南寧市江寧區人民公社。1961年6月,恢復為江寧區人民委員會。1963年1月,將原江寧區人民委員會分為中山、古城和南環人民公社,寧武、亭子辦事處劃出,區人民委員會及街道辦事處同時撤銷。
1967年1月,將南環公社稱為紅旗人民公社,古城公社改稱新城人民公社。1968年4月,各人民公社均加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恢復城區政權,成立新城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5月正式成立新城區人民政府。
2005年3月,南寧市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
1996年,新城區位於南寧市區中部,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約24.2萬人。轄3個街道:建政街道、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區政府駐七星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城區總人口426346人,其中:新竹街道136922人,建政街道137723人,中山街道123902人,南湖虛擬街道27799人。
2001年,原郊區的津頭鄉划入。2001年末,新城區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2915萬人。轄4個街道、1個鄉: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新竹街道、津頭鄉。共有54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002年末,新城區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總人口33.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5萬人,非農業人口31.22萬人。轄4個街道、1個鄉,6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004年,新城區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1個鄉,共51個社區、10個行政村。年末常住人口372246人(其中農業人口23780人、非農業人口348466人)。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青秀區轄4個街道、4個鎮、1個鄉: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新竹街道,長塘鎮、伶俐鎮、劉圩鎮、南陽鎮,津頭鄉。
青秀區
2007年,鑒於津頭街道有8個“城中村”、48個組分散於其他4個街道近20個社區當中,青秀區調整部分街道管轄區域:津頭街道在保留埌西村、麻村、南湖村的基礎上接管了金洲、金浦、埌西、南湖小區、大板三區、濱湖等6個社區;同時,其他“城中村”分別划入了中山、南湖、建政、新竹等街道辦事處。各街道於8月28日前完成人、財、物的移交,從9月1日起各街道按調整后的管轄區域進行管理。
2009年末,青秀區總面積872平方千米。總人口58.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05萬人;壯族人口15.56萬人。轄5個街道、4個鎮,58個社區、46個行政村,276個自然村(屯)。
青秀區位於廣西首府南寧市東部,與橫縣接壤,毗鄰興寧區、邕寧區,與良慶區、江南區隔江相望。
青秀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境內以丘陵山區為主,坡度較為平緩,除原市區部分地勢比較平坦(地面高程74-79米)外,所轄各鎮多屬低丘地區,部分為高丘或低山區(山區高程200-500米)。
轄區地處邕江沿岸兩側,邕江自西向東穿越城區,河流寬度280米左右,年平均徑流量為418億立方米,轄區內有3條邕江主要支流。2008年,轄區園林綠化面積達987.49公頃,人均園林綠地面積39.4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15.55平方米。建成噪音達標區55.15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60.32平方公里。
青秀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受海洋氣候調節,屬亞熱帶季風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少霜無雪,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降雨量一般集中於4-9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80%。年平均日照1827小時。大氣質量常年穩定在國家二級以上。轄區內綠蔭如蓋,繁花似錦,終年樹常綠,充滿著亞熱帶的景緻。
青秀區耕地面積1.37萬公頃(水田面積6849公頃);林地面積4.03萬公頃,有林面積3.4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4.30%。
2001年12月,南寧市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郊區和南湖管委會,將原郊區的津頭鄉和南湖開發區劃入新城區,轄區面積增至10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和1個鄉。 |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 |
2005年3月,南寧市再次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原屬邕寧縣的伶俐、長塘、南陽、劉圩四鎮和仙葫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划入青秀區。轄區面積增至872平方公里,轄4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仙葫經濟開發區。 |
2005年,將興寧區的民生社區劃給青秀區,將青秀區的望仙坡社區、金牛橋社區、長堽西社區、燕子嶺社區、長堽東社區、將橋社區和官橋村(居民共7萬人)划給興寧區,以民主路和長堽路為界。3月30日,兩區舉行了社區居委會的交接儀式。 |
2005年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撤銷津頭鄉建制,改設立津頭街道辦事處。津頭街道辦事處包括麻村、葛麻、長堽、津頭、新興、埌西、埌東、南湖、那廖等9個村,總面積約30平方千米,人口2.14萬人。津頭街道辦事處駐南寧市錦春路8號。 |
2011年,轄4個鎮、5個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新竹街道、津頭街道、長塘鎮、伶俐鎮、劉圩鎮、南陽鎮。 |
2001年12月,南寧市轄4個街道和1個鄉,總人口43萬。
2005年3月,青秀區轄區面積增至872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
2007年末常住人口54.83萬(其中農業人口16.6萬人),流動人口27萬,人口自然增長率7.24‰。居住著漢、壯、苗、瑤等30多個民族。
2011年,全區戶籍總人口62.30萬(農業人口18.61萬、非農業人口43.69萬),流動人口1.63萬,人口自然增長率3.72‰。
2021年6月,南寧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青秀區常住人口為1124334人。
埌東航洋國際中心夜景
2008年青秀城區生產總值89.27億元,增長18.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92億元,增長26.11%;財政收入29.48億元,增長26.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72億元,增長22.24%;全部工業總產值18.67億元,增長29.97%,其中規模口工業總產值6.5億元,增長45.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92元,增長15.68%;農民人均純收入4520元,增長13.99%。
2009年,青秀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達到105.53億元,同比增長18.45%,在全市各縣(區)排名第一。
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6.4億元,年均增速18.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98億元,年均增速65.24%;財政總收入57.95億元,年均增速43.97%,成為廣西第一個財政收入突破50億元的縣(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7元,年均增速11.55%;農民人均純收入5734元,年均增速12.17%。2006-2010年均增速達17.9%,在南寧各縣(區)中保持第一位。2006-2010年,青秀區財政收入年均增速達43.97%,總量在廣西各縣(區)中保持第一位。
2011年,城區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1-6月份,城區地區生產總值70.93億元,同比增長14%,完成年計劃的4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88億元,同比增長28.86%,完成年計劃的40.14%;財政總收入39.24億元,同比增長26.01%,完成年計劃的53.31%。
2019年,青秀區地區生產總值達1188.58億元,同比增長6.1%。第一產業增加值20.27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106.63億元(不含工業服務業),同比增長10.1%,其中:工業增加值10.5億元,同比增長37.9%,建築業增加值96.5億元,同比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1061.68億元,同比增長5.8%。
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結構為1.71:8.97:89.32,與2018年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提高0.07、0.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降低0.29個百分點。
從行業情況來看,青秀區比重最大的三個行業為金融業(24.5%)、非營利性服務業(19.87%)、營利性服務業(16.33%);與2018年相比,結構變化最大的為房地產業(比重提高0.69個百分點)、非營利性服務業(比重降低0.54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重降低0.29個百分點)。
2008年青秀區糧食種植面積23.48萬畝,推廣超級稻種植10.51萬畝,糧食產量達8.25萬噸。發展了劉圩鎮麓陽村、槐里村的“食用菌村”等7個“一村一品”項目,引進以色列青瓜、豐蜜二號甜瓜等新品種37個。完成了南寧市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國債項目、百個養殖小區項目建設,建成生豬養殖小區7萬平方米、養雞大棚130個、網箱516個,打造劉圩鎮壇青、壇槐坡和伶俐鎮淥口坡3個養殖示範坡。新建沼氣池50個,完成“百里環城森林生態圈”680畝造林任務。全年城區農業總產值14.81億元,增長10.43%;其中畜牧業產值6.45億元,增長16.67%;漁業產值0.30億元,增長2.9%。
2011年,青秀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1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9.28億元,林業產值1.65億元,畜牧業產值9.74億元,漁業產值5148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8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3.75億元。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0萬公頃,總產量8.61萬噸,其中水稻種植1.18萬公頃、產量6.44萬噸,玉米種植3402公頃、產量1.97萬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0.94萬公頃,其中甘蔗種植0.60萬公頃、產量40.09萬噸,木薯種植790公頃、產量0.82萬噸,蔬菜種植0.56萬公頃、產量11.80萬噸。果園面積634公頃、水果產量1.20萬噸。肉類總產量3.30萬噸,水產品產量4802噸。
2008年青秀區共新增規模口工業企業5家,其中新增南寧市和升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和廣西建業混凝土有限公司2家億元工業企業。
青秀區
2008年青秀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679302萬元,增長20.40%,第三產業稅收占城區財政總收入的份額達90%。
2011年,青秀區有國有企業152家,集體企業145家,股份合作企業16家;內資公司2051家,私營企業1.75萬家,從業人員2.88萬人,註冊資金67.98億元;個體工商戶2.54萬戶,從業人員6.85萬人,註冊資金10.89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1億元。完成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123.73億元,商住房地產開發建設施工面積1636.6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3.48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208.89萬平方米,銷售額138.96億元。三產結構進一步優化。
湘桂鐵路、高速公路(柳州-南寧、南寧-友誼關、南寧-北海、南寧-河池、南寧外環、南寧舊繞城(不收費)、南寧-百色)、邕江航道以及南寧境內的高速鐵路過境。鐵路設有南寧東站、長堽嶺、屯裡、五合、長塘、伶俐火車站;高速公路設有伶俐(南陽)、五合(邕寧)、三岸互通、六律互通(南寧東收費站)出入口4個;有埌東客運站。
貫穿南寧市中心的民族大道、城市快速環道在青秀區與我國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桂海高速公路相接,直貫北部灣沿海。沿桂海(分別為:桂林-柳州,柳州-南寧,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高速公路可一路北上湖南、湖北至北京,南下防城港、北海出海口,多條公交線路幾乎遍布整個城區。
城市建設
2011年扶持業餘文藝團隊9個,其中青秀合唱團參加第二屆中國國際合唱大賽獲銅獎;長塘鎮青龍江農民藝術團的“壯族芭蕉香火龍舞”參加第十屆中國民族文藝山花獎舞龍大賽獲金獎;青秀區黑山羊藝術團參加全國廣場舞大賽南寧賽區比賽獲金獎。開展“千團萬場”群眾文化活動,投入經費60多萬元,舉行群眾性文化活動723場(次),觀眾95萬人次;送電影下鄉557場,觀眾11.67萬人次。建成農家書屋55家。青秀區地方志辦公室獲2009~2011年度廣西地方志系統先進集體、《廣西年鑒》2011年卷撰稿工作“又好又快”先進單位。
2008年青秀區組織15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結成科技幫扶對子,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6項,實施了“中藥田七規範化炮製及飲片質量標準研究成果推廣”等15項產學研合作的科技項目,引進了10項科技成果,引進科技成果項目履約率70%以上,新增產值6000萬元。
2011年投入1693萬元,組織實施科技項目53個。實施到期通過驗收的科技項目50個(城區44個、市級4個、自治區級2個)。建成長塘農業高新技術集成基地、南陽鎮新光村基層黨員幹部創先爭優科技示範基地等11個。推廣應用實用新技術57個。舉辦各種科技培訓210期,培訓2.40萬人次。
轄區內有廣西醫科大學、廣西藝術學院等大中專院校所和中小學校。擁有南寧二中、南寧三中、南寧三美學校、天桃實驗學校、南寧十四中、南寧二十六中和南寧市民主路小學、東葛路小學、星湖小學、園湖小學、南寧市南湖小學、民樂小學等一批具有先進性、示範性、試驗性的特色學校。被國家教育部定為“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驗區”和“社區教育工作實驗區”。
2008年青秀區教育系統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35萬元,新增校舍面積0.72萬平方米,配置電腦1184台,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2399人,減免費用240萬元;積極爭取市教育基金11.49萬元,給237名中小學學生髮放補助金;撥款52萬元,按每人200元的標準資助2600名農村貧困內宿生。
2011年有公辦中小學校77所(小學67所,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教學點20個,社會辦學8所,事業辦學2所(小學1所、中學1所);小學在校生3.99萬人,中學在校生7244人;公辦學校特殊教育班2個,在校學生27人;有教職工2450人。小學入學率100%,輟學率為零,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階段入學率100%,輟學率為零,初中畢業升高中階段入學率81%。安排資金1.40億元,實施伶俐中學教學樓、長塘鎮中心校教學綜合樓建設、配備教育教學設施等項目98個。
轄區內有解放軍303醫院、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區人民醫院、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骨傷科醫院、廣西防疫站等10多所廣西最大、功能最齊全的衛生、醫療機構。
2008年青秀區投入專項經費16萬元購置醫療防護器材和藥品;深入開展“清潔衛生進家庭”、除“四害”和愛國衛生月活動,群眾參與人數達10多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3.7%,各項指標達標,超額完成南寧市政府下達的年度參合覆蓋率85%的目標任務。
2011年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其中國有醫療衛生機構20個(城區15個,鄉鎮5個),集體醫療衛生機構2個,村衛生所46所,個體醫療診所27所。衛生技術人員251人。醫院病床260張(鄉鎮衛生院203張)。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170.73萬人,參合率94.39%,繳費512.21萬元。投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助經費951萬元,5個鄉鎮衛生院和17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俯瞰南湖大橋
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1.5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688人,幫助大齡困難人員再就業122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8%。農民就業技能培訓3043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5114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73萬人,征繳保險費347.81萬元;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032人,征繳保險費12.80萬元。勞動監察立案查處45件,結案率100%。
南湖名樹博覽園
南湖大橋夜景
2010年,南寧市青秀區榮獲“2009-2010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這是青秀區自2005年以來連續4次榮獲這一殊榮。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18年9月,青秀區入選2018年中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排名第70位。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20年2月,“宮小主”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第10名。
2020年9月,2020中國百強區榜單,排名第45位。
2020年12月,入選城市市轄區高質量發展100強(地級城市)排名第72位。
2021年1月19日,入選“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名單”。
2021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全國首批縣域足球典型名單,青秀區光榮上榜。
2021年8月17日,位列2021年賽迪百強區第4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