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化學學院

鄭州大學二級學院

化學學院(原化學系)是原鄭州大學1956年建校初期設立的三個系之一。當時,一批著名化學家(徐墨耕、劉椽、嵇耀武)組成的先驅者,為化學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幾代化學人的努力,形成了“治學嚴謹、團結協作、拼搏向上、開拓創新”的化學精神。

2019年5月,在原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基礎上組建化學學院(綠色催化中心)。化學學院“綠色催化”進入國家一流建設學科建設序列。

歷史沿革


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相繼獲批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化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儀器分析)、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有機化學)、化學一級博士點和碩士點、化學博士后流動站。
2017年9月,化學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序列;
2018年11月,學院入選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
2019年5月,在原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基礎上組建化學學院(綠色催化研究中心);
2019年,綠色催化學科獲批“功能分子綠色構建與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2019年至2020年,化學學院根據學術研究方向重新規劃整合,實現二級單位組織架構全面改革。在各個學科優勢方向上分別設立研究所,每個研究所設首席顧問、所長和支部書記等職位,建立起“八所一系一中心”的新型二級單位組織架構。
鄭州大學化學學院
鄭州大學化學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鄭州大學院系
文科院系
鄭州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鄭州大學商學院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鄭州大學文學院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
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老子學院)鄭州大學教育學院鄭州大學書法學院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鄭州大學美術學院
理工院系
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微電子學院)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鄭州大學化學學院(綠色催化研究中心)鄭州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
鄭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地下工程研究院)鄭州大學力學與安全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軟體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學院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省資源與材料工業研究院鄭州大學化工學院
鄭州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鄭州大學建築學院
鄭州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州大學農學院
醫學院系
鄭州大學醫學院
教學院系、教學平台科研機構、科研平台附屬醫院
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
(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實驗動物模型中心)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第一臨床學院)
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
(臨床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技術)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第二臨床學院)
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第三臨床學院、兒科醫學系)
鄭州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基礎醫學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第五臨床學院、康復醫學系)
鄭州大學醫學檢驗系實驗動物中心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鄭州大學兒科醫學系基礎醫學研究中心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鄭州大學康復醫學系臨床技能中心鄭州大學華中阜外醫院
基礎、臨床教學實驗平台河南省(鄭州大學)醫藥科學研究院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
鄭州大學附屬信陽醫院
醫學院系-其他
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鄭州大學藥學院鄭州大學藥物研究院
其他教學科研機構
河南省資源與材料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省資源與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
鄭州大學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大數據研究院河南先進技術研究院
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
(河南省超級計算中心)
鄭州大學國際學院鄭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鄭州大學遠程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學院機構
化學系晶態分子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分子選控構築與應用研究所能源化學研究所
風味化學研究所(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生命分析化學研究所
工業催化研究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功能有機化學研究所元素化學研究所

學科體系

學院建設
學科建設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化學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化學(1995年)
博士學位授權專業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應用化學、工業催化、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環境工程
國家級教學團隊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年)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2007年)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化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014年)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1994年)
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序列化學(2017年)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有機化學(2008年)
河南省高校重點開放實驗室應用化學(1996年)
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磷化工(2010年)
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能源與環境(2012年)、有機磷功能分子(2013年)、功能分子綠色構建與生物分析(2017年)
河南省重點實驗室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2004年)、環境化學與低碳技術(2009年)、綠色催化加氫(2016年)、晶態分子功能材料(2020年)
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2018年)
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應用化學、工業催化、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環境科學
學士學位授權專業化學、應用化學
學科簡介
無機化學
無機化學學科是鄭州大學1956年建校時成立的學科,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也是鄭州大學最早的碩士學位授權點之一。自1988年以來連續被評為河南省的重點學科,並在2003年以通訊評審第一名的名次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
無機化學學科現有教師有成員36名,30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講師7人,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25人。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人,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1人。
無機學科已經培養了50餘名博士研究生,400餘名碩士研究生。近二十年來,本學科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項,“973”項目2項,科技部中國-澳大利亞國際合作項目1項,研究成果已在NatureChemistry、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oord.Chem.Rev.、Adv.Mater、Adv.Funct.Mater.、Chem.Mater.、J.Mater.Chem.等雜誌上發表。本學科教師已經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連續三年被Elsevier旗下的Scopus資料庫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
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具有博士點和碩士點,研究領域包括生物電分析化學,現代分離技術、光譜分析,藥物分析和環境分析。分析化學主要從事毒物分離和富集,超高靈敏度無接觸檢測,用於生物感測器的納米材料和熒光技術研究,儀器光譜環境毒物檢測等。
光譜和分子感測
研究領域集中與化學生物學,食品和藥物的化學分析和安全評估,具體包括生物大分子和藥物小分子表徵,生物標記量子點和熒光納米材料應用,並且在這些應用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納米材料和生物電化學分析
生命過程的核心是電子轉移過程,在能量轉換,神經傳導,光合成和呼吸作用。電分析化學專註於生物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而納米材料為生物電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大大增強了電分析的選擇性和靈敏性。
現代分離技術和食品安全分析
色譜和毛細管電泳可以為食品等複雜體系提供快速可靠的分析結果,將來這一領域將專註於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和合成,如杯芳烴等;色譜和毛細管電泳用於非法食品添加劑的快速檢測等。
環境毒物化學分析
主要專註與高效、廉價的吸附劑的製備和表徵,富集和去除毒性組分的新方法,如從廢水和其它媒介中去除重金屬離子、染料和含氯苯酚等。
物理化學
物化學科教師37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教授14名,副教授11名,具有省級榮譽稱號的教師5人。為全校化學及材料等近十個專業方向的本科生開設《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高等物理化學》、《催化化學》、《高分子化學》、《催化原理》等十幾門專業課或專業選修課,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及近十門專業課。現已形成包括:綠色催化與工業催化、功能材料合成與應用、能源電化學與綠色電源、量子與計算化學等幾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現有綠色催化省級創新團隊、綠色催化省級工程研究實驗室、綠色催化市級工程研究中心、工業催化研究所、功能高分子材料市級工程研究實驗室等研究團隊。近年來曾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年均發表SCI\EI論文20-40篇、申報發明專利2-5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項、提供社會服務3-10項。
鄭州大學化學學院
鄭州大學化學學院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專業始建於1956年,老一代著名有機化學家徐墨耕、劉椽、嵇耀武教授都曾經長期在本學科工作,為本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著名有機化學家、國管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吳養潔教授自1958年從莫斯科大學留學歸國以來,一直在本學科工作,1988年起作為本學科第一學術帶頭人,先後領導創建了有機化學博士點、以本學科為中心的化學博士后流動站、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河南省化學與生物重點實驗室,為本學科以及化學系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有機化學學科1981年被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1993年被批准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化學系被批准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教學與科研人才培養基地,1995年建立以有機化學為二級學科的化學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建立河南省高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2003年成立鄭州大學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2004年成立鄭州大學新葯研發中心。自1988年以來有機化學學科已連續數屆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在此基礎上,2004年在吳養潔院士和趙玉芬院士的帶領下,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有機學科已有的學術優勢,追蹤國內外有機化學和化學生物的發展趨勢,將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帶入新的發展階段。2006年,化學學科獲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內外許多著名化學家對有機學科的成長和發展給予了具體的指導與關懷。經過半個世紀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已成為全國、全省有影響的有機化學教學與科研基地之一。
作為鄭州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有機化學現已擁有全職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兼職院士1人,省特聘教授2人,其他教授23人,副教授15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50人,已形成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在有機合成方法學、物理有機與金屬有機化學、藥物化學與糖化學、大環與超分子化學、化學生物學、有機光電與信息功能材料等研究領域,處於居國際先進水平。

師資隊伍

現有教職員工226人,專任教師1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76人。教師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青年長江等高層次人才20餘人,化學專業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
化學學院師資隊伍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麥松威
席振峰
(兼職)
趙玉芬
(兼職)
(兼職)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馬蒂(FrancoisMathey)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劍平(兼職)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臧雙全常俊標歐陽鋼峰(兼職)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藍宇
學科方向帶頭人臧雙全宋毛平陳雪波宋延林黎占亭
學科骨幹教師、
河南省省特聘教授
臧雙全侯紅衛崔秀靈藍宇段征
劉仲毅陳曉嵐李中軍李綱葉勇
李朝輝韓潤平張建民應琦張可
楊光陳學年---
青年拔尖人才陳衛華李愷於文全李丹劉清朝
化學學院師資隊伍
晶態分子材料與器件研究所麥松威臧雙全李綱武傑吳本來
楊光杜晨霞張斌鄒如意韋永莉
李金鵬李林科李海洋王珊趙雪利
王朝陽王銳侯紅衛張文華牛雲垠
顏振寧丁潔劉志國李愷蔡金孟
徐虹劉志娟李思王乾有劉英傑
胡曉宗莫慧琳陳景獲--
分子選控構築與應用研究所宋毛平馬達牛俊龍郝新奇王敏燦
姜輝朱新舉華遠照賈世琨張建業
石林林黃利華王少敏朱志兀龔軍芳
宋西西楊貫羽---
能源化學研究所衣寶廉付永柱盧思宇李中軍劉清朝
陳衛華司玉冰唐帥王鑫郭瑋
要紅昌鄭金雲李丹燕啟社楊得鑫
王建設劉玉山李宏平張建民張琳
馮祥明翟贇璞李翔孫晨凱-
工業催化研究所韓一凡劉仲毅周利鵬劉興江李保軍
蘇運來魏柳荷岳新政袁冰芯李恆
趙旭波楊曉梅李春輝鄭修成孫愛靈
郜貝貝劉鋒魏會娟溫貽強郭憲吉
武現麗張軻於明明李佔先李宏基
張萌王向宇---
功能有機化學
研究所
吳養潔李鐵生李亞波崔秀靈皮超
郭琳娜孫素顏楊帆李國平冷瑜婷
鄒大鵬金廷根黃萌萌許文儉張金莉
元素化學研究所席振峰馬蒂趙玉芬藍宇葉勇
段征於兵張文靜宋金帥魏東輝
陳曉嵐徐占輝郭艷春王麗麗田榮強
李二慶吳俊良陳學年曹書霞張福義
張攀科鄧瑞顯劉振興牛林彬李世俊
梅光建馬艷娜---
生命分析化學
研究所
屈凌波李朝輝韓潤平楊冉葛佳
李建軍李改平鄒麗娜李一珂於阿娟
於嵐嵐葉中菊王寧寧孫遠強王瑞勇
風味化學研究所謝劍平張書勝張建勛柴國璧王丁眾
孫世豪史清照劉俊輝張啟東毛健
范武歐陽鋼鋒趙無垛袁航張文芬
陳勝----
化學系宋傳君申琦朱艷艷徐順於文全
李瑞軍毛紅艷楊長春石偉民趙雪梅
汪曉敏徐琰關新新劉蒲王榮
孟祥茹朱衛民孫宏李保定韓啟坤
尹明彩張運曉李傑潘彥彭禕亞
王楠劉虹閆學斌何占航孫希孟
余旻----
鄭州大學
生態與環境學院
(環境科學)
唐孝炎張瑞芹王克薛文博姜楠
尹沙沙劉永剛徐起翔張長森王姍姍
以上數據截止2021年4月

人才培養

堅持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化本科教學核心地位,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建立了高層次人才培養聯動機制,打造了具有學科特色的育人體系,構建了完善的全員育人格局,凝聚了“求真明理勵志篤行”化學基地精神,傳承了優良學風文化。
近年來獲得全國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5項,編寫教材、專著、譯著40餘部,發表教學改革論文60餘篇。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儀器分析;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有機化學;河南省精品課程: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河南省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擁有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化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盧嘉錫化學菁英班”、化學(國際化班)。獲得國家基金委人才培養基金“人才培養支撐條件建設項目(No.J1103309)”和“科研訓練及科研能力提高項目”(No.J1210060,J0830412)。2018年學院獲得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2001年、2003年兩次榮獲國家級先進班集體。
成立65年來,化學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萬餘名化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生中4人當選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近40人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等人才(項目)。本科生考研率連續5年在50%以上。其中2017屆菁英班全班保研,獲得“河南省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2018屆四個“學霸宿舍”全部保研成功,這些驕人的成績分別被《河南日報》、《大河報》、澎湃網等媒體廣泛報道,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及學界的高度認可。
本科專業介紹
化學
培養具有系統而豐厚的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優良的試驗設計與操作技能,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專門人才。本專業下設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4個專業方向,並擁有4個碩士點、1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分別開展物理有機化學、大環化學、藥物合成、配位化學、無機材料、催化動力學、電動學、近代分離技術和儀器分析等領域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本專業按照“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模式,培養少而精、高層次的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實行單獨編班、單獨上課、進行重點傾斜和培養,並採用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推薦免試研究生、提前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方面,享有優惠待遇。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高等數學、近代儀器分析、計算機及程序設計等。
應用化學
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具有系統的化學基礎理論知識,良好的試驗、開發研究、工藝設計技能,優良的科學素養和科技、生產管理才能的複合型人才。下設精細化學品合成和質量檢測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分別開展工業催化劑、香精香料、電極過程及電極材料、化學材料、日用化工、化學製藥、食品化學、檢測技術等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計算機及程序設計、精細化學品合成、化工儀錶及自動化等。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堅持基礎研究瞄準學科發展前沿,應用研究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氨合成球形催化劑、MSQ脫硫催化劑、溶劑法提取凈化鞏縣風化煤黃腐酸、冠醚合成新方法、銀鍍層溶解液研究、新葯鹽酸氟桂嗪的開發與研製等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獎,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國家發明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
五年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4項,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3項,企業橫向重點重大課題20項,到帳科研經費超億元;發表SCIE收錄論文1250餘篇,其中在Chem.Soc.Rev.、NatureChemistry、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等頂尖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關鍵催化技術及工業化”研究成果獲得中國石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科研平台

平台建設
學院擁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台。學院現有實驗室面積近3萬平方米,建設有大型儀器服務共享平台,設備總價值1.5億元。近3年獲批國家級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企業橫向課題150餘項,到帳經費1.3億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3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00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省部級一等獎3項。

學術交流

近5年來,學院共主辦聯合國環境署臭氧損耗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2014年會暨全球與區域環境問題國際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9次、國內學術會議10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40餘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500餘人次,提交各類學術會議論文600餘篇。
我院共派出12名優秀教師出國出境合作研究或做訪問學者,學院共有60餘名同學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出國留學和聯合培養,本科生國際訪學和出國深造學習30餘人。邀請100餘名國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來學院講學,與法國科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喀山科學中心等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合作與交流聯繫,有效地提升了化學學科的國際影響。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李中軍
黨委副書記王振武、程瑞彩
副院長/副主任(主持工作)臧雙全
副院長/副主任郝新奇、付永柱、藍宇、李朝輝

知名校友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丁奎嶺、孫玉罕、宋延林、黎占亭、劉元紅、王鵬、羅三中、潘世烈(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楊清正、翟天佑等
教育界常俊標(河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河南省科協副主席、河南省藥學會理事長)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王峰、潘鵬舉、翟天佑
院士李朝軍(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劉中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所長),丁奎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席振峰(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王鵬(第三世界科學青年通訊院士)

校園環境


校園地圖

學院地址
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科學大道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