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臣路

信臣路

信臣路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自長江路至S103改線,全長1450米,規劃紅線寬度60米,雙向六車道,為紀念南陽歷史上受民眾愛戴的治水名臣召信臣而命名。

歷史背景


南陽,自古就有重視水利建設的傳統,早在漢代就興修了召父渠、六門堰、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黑龍堰、白馬堰、豆城堰、沙堰、三朗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可灌溉大片良田。據水利部門統計,我市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有數十處,其中召父渠、六門堰、鉗盧陂等在歷史上更是赫赫有名。歷史,還記下了召信臣、杜詩等為南陽水利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一代名臣。
西漢末年,“民多冤結,州郡不理”。公元前48年,召信臣守土南陽,他認為,國家興盛須以農業為本,他親自“勸民農桑,去末歸本”,並且身體力行,“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時”,使“民得其利,蓄積有餘”……
南陽市水利局水利專家楊文磊介紹,召信臣深知水利對於農業的重要性,他繪製成一幅水利施工圖,然後組織民眾按圖興修引水渠堰。召信臣在任期間“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初步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效益顯著的南陽灌區。
明嘉靖《南陽府志》載,召信臣主持興建的水利工程除召父渠外,還有今宛城區境內的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唐河縣境內的黑龍堰、白馬堰、豆城堰;新野縣境內的沙堰;鄧州市境內的六門堰、鉗盧陂、下默河堰、三朗堰……
南陽學者逵富太說,召信臣在南陽郡任職期間,還禁止婚喪大辦,並嚴懲貪官,南陽郡社會安定,罕見盜賊獄訟之事,郡中之人無不努力耕稼力田,“正是因為召信臣對南陽郡的水利設施和農業生產有著特殊貢獻,所以受到南陽百姓的擁戴,被譽為‘召父’”。
漢書》中,兩次將召信臣列為西漢“治民”的名臣,說明當時召信臣已聲名卓著;清代齊召南稱召信臣“對南陽的貢獻足以和李冰對四川(修都江堰)、史起對鄴縣(引漳灌溉)的貢獻相媲美”。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父母官”起源南陽
在召信臣之後,時隔不足百年,南陽郡百姓又幸運地遇上另一位愛民如子的太守——杜詩。公元31年,杜詩守土南陽,他一上任就“誅暴立威”,使“政治清平”,同時減少郡內百姓的徭役。
“南陽郡在東漢時期是全國的冶鐵中心之一,杜詩總結了當地勞動人民的經驗,‘造作水排,鑄為農器。’”逵富太說,水排發明后,利用水排鑄造出大量優良的農業工具,為發展南陽郡的農業創造了便利條件。
杜詩在召信臣之後,繼續率領郡內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自此,“父母官”成為百姓對州、縣官的尊稱,並廣傳後世。
為昭彰前賢,南陽郡百姓自發募捐在城內修建了“二太守祠”,俗稱“父母祠”;后又在南陽知府衙門門前修了兩座牌坊,東邊為“召父坊”,西邊為“杜母坊”。現今南陽城內仍有召杜巷。
數百年來,每逢節日,南陽民眾都會焚香禮拜,紀念“召父杜母”。正可謂有詩曰:“西漢翁卿東漢詩,南陽太守南洋祠。莫期捐俸懲官貴,問暖噓寒卻是誰?”

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壽春(今安徽壽縣)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西漢初元至竟寧年間(公元前48—前33年),因明經甲科而成為郎官,補授谷陽長。后被薦舉為高第,升遷為上蔡長。他為官視民如子,所到之處都為民眾稱頌。后越級提拔為零陵太守,但因病免職歸田。以後起複徵辟為諫大夫,調任南陽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