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黃鬼

捉黃鬼

捉黃鬼是一種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活動,中國儺戲研究會會長曲六乙老師宣布,河北邯鄲武安固義儺戲的出現,打破了中國北方無儺的論斷,邯鄲市民俗專家杜學德老師對武安儺戲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他說:“在挖掘和保護優秀民間文化遺產工作中,武安市固義村發現了古老的大型社火儺戲《捉黃鬼》,其古老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恢弘的氣勢,引起了國內外儺戲儺文化專家的極大興趣。”

簡介


固義儺戲以《捉黃鬼》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以及花車、旱船、龍燈、獅子舞、武術、霸王鞭秧歌等民間藝術形式。屆時直接參加演出的600多人,連同輔助人員,總數不下千人。整個演出期間還有迎神、祭祀蟲蝻王和冰雨龍王、送神等儀式。《捉黃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屬對戲範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對象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異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忤逆不孝、欺負弱小等邪惡勢力的代表。通過對黃鬼的極刑處置和上述一系列儀式,表現了人民群眾戰勝自然災異,確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寧的美好願望,同時對人們進行尊老愛幼等倫理道德教化。其中有段唱詞:“元宵佳節喜新春,妝文扮武逐災瘟。揚盾執戈行儺禮,五穀豐登賀太平。”道出了固義儺戲的演出目的。
固義儺戲中積澱了中國社火戲劇發生髮展中的幾種形態:街道啞劇形態;長(掌)竹吟誦唱詞,角色只舞不唱形態;長(掌)竹吟誦唱詞,角色既舞且有少量唱詞形態;長(掌)竹消失,完全由角色演唱的形態。因此,它是研究中國社火戲劇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中的特殊人物長(掌)竹及其所持戲竹,更是中國宋金雜劇的活化石。

現狀


1995年元宵節固義村演出大型社火儺戲《捉黃鬼》時,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先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項目專員吉田治郎兵衛先生,韓國學者姜春愛小姐等國內外儺戲儺文化專家和民俗文化專家學者30多人,專程前往固義村考察,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曲六乙先生說:固義儺戲《捉黃鬼》是我十幾年來所見到的儺戲中內容最豐富、最激動人心的一次,具有黃河流域儺文化的鮮明特點,有深厚的歷史意蘊和很高的研究價值,很值得在這裡召開一次國際的觀摩和學術研討活動。陶立璠教授指出:《捉黃鬼》演出場面宏大,氣氛熱烈,令人驚心動魄。吉田治郎兵衛先生指出:固義的儺文化不僅是固義人的驕傲,也是中國文化的驕傲;這一傳統文化現象,能延續流傳至今,這是固義村村民對文化的一種貢獻。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建議中國方面對此做出近 期和長遠的兩種保護規則。
固義村位於邯鄲市西南55公裡外,是武安市冶陶鎮管轄下的一個行政村。在冶陶鎮東南2.5公裡外,在固鎮西南2.5公里處,村莊北就龍虎河、南有南 河,村南隔河便是鵲娥山。該村距邯長鐵路和邯長公路各2.5公里。武安歷史長遠,文化發達,先民開化,有距今約10300-8700年的磁山文化,有固義儺戲,唐宋時期武安的固義、同樂、洪山、駢山等村又出現了賽戲,明清時期武安平調,武安落子又在這塊土地上誕生,這在中國戲曲史上是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