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鯔魚的結果 展開

鯔魚

中藥

鯔魚,中藥名。為鯔科動物鯔魚MugilcephalusLinnaeus.及近緣多種動物的肉。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散瘀止痛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百日咳,產後瘀血,跌打損傷。

其他名稱


子魚、白眼、梭魚、烏鯔、黑耳鯔、烏仔魚、犬魚、知魚、脂魚、烏頭魚。

入葯部位


肉。

主要性味


味甘,性平。

藥物歸經


歸脾、胃、肺經。
主要功能是益氣健脾,開胃消食,散瘀止痛。

主治癥狀


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百日咳,產後瘀血,跌打損傷。

配伍


1、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小兒疳積:鯔魚肉60g,白朮9g,扁豆9g,烏賊骨6g,陳皮6g。煎服。
2、治貧血:鯔魚肉60g,黃芪9g。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3、治病後體虛:鯔魚120g,黃芪15g,大棗10枚。水煎,食肉飲汁,每日2次。(《海味營養與藥用指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

使用注意


疾病初愈者慎服。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

藥理作用


血清中含有抗生物質。

論述


1、《開寶本草》:“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
2、《隨息居飲食譜》:“補五臟。”

其他附註


同科屬藥效相近的還有梭鯔 MugilCarinat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黃鯔 MugilVaigensisQuoy et Gaimard。

形態特徵


鯔魚,體粗壯,呈圓筒形,後部側扁。一般體長40-50cm。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略凸,向腹面傾斜。吻寬短。眼大,脂眼瞼發達,眼間隔寬闊平坦。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一凸起,閉合時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齒。鰓孔大,鰓耙(53-75)+(65-90),細密。圓鱗大,除吻部外皆被鱗。側線不明顯,體側縱列鱗36-43,橫列鱗14-15,背鰭兩個,分離,第1背鰭IV,起點位於體背中部。第2背鰭I-8,上緣微凹。臀鰭III-8,與第2背鰭同形。胸鰭16-17,位高。腹鰭I-5,鰭間有一三角形瓣狀大鱗。尾鰭大,叉形,后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體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腹部白色,各鰭灰色。

生長環境


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交界處,有時亦上溯至淡水江河中。食性廣,以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及泥土中硅藻等有機質為食。生殖季節為3-4月間,懷卵量為320萬-480萬顆,產卵於近河口淺海。卵浮性,徑0.7-1mm,有油球1個。我國沿海均有分佈。因生長迅速,現已為港養良好的養殖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