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街道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街道
粵海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位於南山區中部,東起沙河西路,西接南海大道,南至東濱路,北到北環大道,總面積20.9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224 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6月,粵海街道下轄16個社區。
粵海街道因境內有地處粵海之濱的粵海門村而得名。轄區內有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深圳大學、南山商業文化中心區、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灣公園、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后海總部經濟圈等。
2017年,粵海街道有股份合作公司2家,股民845人,總收入5.06億元,比上年增長36.8%。全年新增“准四上”企業510家。佔全區30%以上,其中總產值過億企業60多家。
清代,粵海地域為新安縣典史管屬地,有大涌村(今名大沖)、后海村民國時期,地域初屬寶安縣第一區十約鎮、向南鄉,后屬第一區十約鎮、南園鄉,再后屬第一區南頭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蓮城鄉、南屏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人民聯鄉。
1951年撤大鄉設小鄉,屬第一區南頭鄉、新民鄉。
1956年10月,改屬南頭區南頭鄉、南山鄉。
1958年3月,撤區並鄉,改屬南頭鄉。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地域屬超英公社南頭生產管理區。
1959年,設立南頭公社、西海(蛇口水產)公社,地域屬南頭公社、西海(蛇口水產)公社。
1961年7月,西海(蛇口水產)公社更名為蛇口公社,地域屬南頭區南頭公社、蛇口公社。
1963年1月,撤區並社,屬南頭公社大沖大隊、南山大隊(部分)、蛇口公社后海大隊。
1975年,南山大隊分設為南山、向南大隊,地域屬南頭公社大沖大隊、向南大隊(部分)、蛇口公社后海大隊。
1979年1月,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地域屬深圳市南頭公社、蛇口公社。
1983年10月,地域屬南頭區大新辦事處、南山辦事處、蛇口辦事處。
1984年8月,地域屬南頭區大新辦事處大沖村、南山辦事處南光村(部分),蛇口區蛇口鎮后海村。
1991年2月,設立粵海街道,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自此建立。
粵海街道位於南頭半島,后灣灣畔。位於南山區中部,東起沙河西路到后海,與沙河街道相望;西至麒麟路接南油大道(今南海大道),與南頭街道、南山街道接壤;南起東濱路到海邊,與招商街道為鄰;北至北環大道,與西麗街道相連。街道北依松坪山銅鼓山,東傍大沙河,東南瀕臨深圳灣,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區域面積20.9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粵海街道下轄等16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粵海街道南海大道2618號。
社區 | 大沖 | 濱海 | 粵桂 | 科技園 |
深圳大學 | 高新區 | 海珠 | 創業路 | |
龍城 | 麻嶺 | 南油 | 后海 | |
京光 | 名海 | 銅鼓 | 蔚藍海岸 |
截至2017年,粵海街道常住人口24.5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48萬人。
2021年6月,南山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粵海街道常住人口240224 人。
1978年前,粵海地域居民為農民、漁民。1978年,大沖大隊有208戶905人,人均分配收入135元;后海大隊有41戶151人,人均分配收入238元。
1980年,粵海地域成為深圳經濟特區一部分后,經濟快速發展,農漁民收入亦迅速增加。80年代中期,普遍使用摩托車。
1991年,粵海街道大沖村人均收入4213元,其中集體分配2256;后海村人均收入7826元,其中集體分配3585元。1992年,實行農村城市化改革,大沖、后海農村戶口800多人轉為城鎮居民,集體企業改製為股份合作公司,農民成為居民后再成為股東,參與每年的股份分紅,部分居民成為公司員工或管理人員,后海仍有居民從事養蚝以增加收入。居民住房條件大為改善,以前矮小陰暗的磚瓦房基本消失,改建為多層住宅樓,主要用於出租增加收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部分村民家庭開始擁有轎車。
2017年,粵海街道有股份合作公司2家,股民845人,總收入5.06億元,比上年增長36.8%。全年新增“准四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及住宿餐飲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企業510家。佔全區30%以上,其中總產值過億企業60多家。
粵海街道於1990年9月籌建,因地處后海之濱,初名為濱海街道后籌備組成員陳文江、陳松勝、劉玉梅等在實地調查時,發現地域內有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海門村,意為此地乃粵海(廣東南海)之門戶,故建議改名為粵海街道。建議獲得批准,定名為粵海街道。街道辦事處初駐南油B區36棟1樓,1996年1月,遷入粵海辦公綜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