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府
蘇州府
蘇州府,古代地名。蘇州府東至海岸百五十里,東南至松江府百八十里,南至浙江嘉興府百三十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二百十里,西北至常州府百九十里,北過江至揚州府通州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江寧府五百六十里,至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
元順帝至正27年(1367年,明太祖吳元年),明改平江路為蘇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屬於南直隸,清世祖順治2年(1645年),屬於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屬於江蘇省。1913年廢府。
1724年(清雍正二年),蘇州府的大部分縣份都因人口、賦稅繁多,而一分為二:分長洲縣南部設元和縣;從常熟縣分出昭文縣,從吳江縣分出震澤縣,從崑山縣分出新陽縣,因此蘇州府的轄縣增加到9個。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國都也自闔閭以後都於此,后屬越。戰國時屬楚。秦置會稽郡治吳。漢初為荊國按:吳郡似秦漢間置。
《灌嬰傳》:攻吳郡長吳下,得吳守。又高六年,以故東陽、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是也,尋又為吳國荊治吳,吳治廣陵。景帝三年,復為會稽郡。後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置吳郡自浙江以西皆曰吳郡。晉宋因之杜佑曰:吳郡與吳興、丹陽為三吳。或曰:吳郡、吳興、會稽,本一吳郡而分為三,故曰三吳。梁亦曰吳郡太清三年,侯景置吳州,明年省,陳置吳州貞明初置。隋平陳,廢吳郡,改州曰蘇州因姑蘇山為名。大業初,復曰吳州,尋又為吳郡。唐武德四年,復曰蘇州開元二十一年,分置江南東道,治於此。天寶初,曰吳郡。乾元初,復曰蘇州。五代時,吳越表建中吳軍後唐同光二年,以蘇州為中吳節度。《志》云:梁貞明二年,吳越以蘇州為中吳府,誤也。宋仍曰蘇州。太平興國三年,改軍名曰平江。政和三年,升為平江府。元為平江路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之,改為隆平府,明年復曰平江路。明初改為蘇州府,直隸京師,領州一、縣七。今仍曰蘇州府。
府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饒,擁土膏之利,民殷物繁。田賦所出,吳郡常書上上。說者曰:吳郡之於天下,如家之有府庫,人之有胸腹也。門戶多虞,而府庫無恙,不可謂之窮;四肢多病,而胸腹猶充,未可謂之困。蓋三代以後,東南之財力,西北之甲兵,並能爭雄於天下,謂江淮以南,必無與於天下之形勝者,非通論也。
春秋之末,吳始都於此,以齊、楚、晉三國之強,而吳足以入楚、禍齊、脅晉。越既並吳,山東諸侯亦且惕惕焉。及秦之衰,項羽起於會稽,巨鹿之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從壁上觀,皆惴恐。猶謂吳人脆弱,不足以當秦晉之甲騎乎?吳王濞率江湖子弟起而叛漢,事雖不成,君臣皆為震動。孫氏立國,吳亦其發跡之所也孫策並江東,自曲阿徙屯吳。
及東晉以後,吳郡尤為京畿重地。蘇峻入建康,郗鑒謂溫嶠宜先防東道,斷賊糧運。梁末,齊兵入石頭,常載謂陳霸先:齊若分兵先據三吳之路,略地東境,則時事去矣,宜急通東道轉輸,分兵截彼之糧道。蓋建康立國,實以東南供億為之咽喉也。隋之取陳,分遣諸道兵東西並進,而特命一軍出東海,指三吳,以斷陳之糧援,於是陳亡不旋踵矣。
大業之季,劉元進、沈法興、李子通相繼有其地,而不能固者,根本未立,草竊苟安,不知併兼大計耳。唐末,吳越與淮南爭蘇州,累戰而後定按:唐光啟三年,六合鎮將徐約陷蘇州。龍紀初,錢Α遣弟釒求破走之。大順初,楊行密將李友取蘇州。旋為賊將孫儒所陷。二年,錢Α復取蘇州。乾寧三年,又為淮南將台?所克。五年,Α復攻克之。朱梁開平二年,淮南復圍蘇州,不能下,自是為吳越重地。
蓋得蘇州,則三江五湖可以為限。不然,錢塘其能一日安乎?宋建炎中,金人入平江,而兩浙皆為推陷。及濱江置守,許浦一軍,藉為防衛見常熟縣。元並江南,海道挽輸,平江最為繁富。及張士誠竊之,而運路中絕,大都嘗有匱乏之虞。士誠富強一時,為群雄冠。然則元之覆亡,未始非士誠先據平江,竭彼資儲之力也。《防險說》明唐順之、王士騏等,輯防海、防倭、防江等說凡數十家,合為《防險說》:吳郡越江而北,可以並有淮南常熟與江北接壤;涉海而南,可以兼取明、越崇明去明、越密邇;溯江而上,可以包舉升、潤;渡湖而前,可以捷出苕、浙繇太湖過湖州,徑向杭州也。夫浙西為賦財淵藪,而吳郡又為浙西都會。天下大計,安可不以吳郡為先務哉?《海防考》:蘇、鬆喉吭,皆在吳松江見大川三江,又詳見嘉定縣。吳松江沿袤而南,則自老鸛渚在嘉定縣東南六十裏海濱以至寶山見嘉定縣、南匯見松江府上海縣、金山金山衛,見松江府;出江口迤邐而北,則自采淘在吳松北十二里以至黃姚在嘉定縣東四十里、劉家河見太倉州;繇江口而深入,則南迤五十里即為黃浦見松江府,直至上海;繇黃姚而登岸,則嘉定、太倉、崑山、蘇、常,連數百里。是吳松江者,南為上海門戶,西為蘇、常藩籬,備吳松即所以備上海,備上海即所以備蘇、常也。而崇明一縣,孤懸海中,諸沙環之,幾三百里,為諸郡外護。此亦天設之險矣。
明下轄吳縣、長洲縣、常熟縣、吳江縣、崑山縣、嘉定縣、崇明縣和太倉州,清下轄吳縣、長洲、元和、崑山、新陽、常熟、昭文、吳江、震澤、共9縣;太湖1散廳。轄區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日蘇州市轄境以及上海市蘇州河以北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