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保墓

洪保墓

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祖堂山社會福利院搶救性考古發掘了明代太監洪保墓,這位太監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副使。

內容簡介


洪保墓
洪保墓
南京市博物館考古發掘了明代太監洪保墓,雖然古墓遭到盜劫,但裡面發現了非常完整的墓誌,上面刻滿了銘文。和其他墓誌不同的是,除了介紹自己的一生外,還介紹到了鄭和下西洋。
南京市博物館的專家介紹說,這方神秘的“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除了標題性的“壽藏銘”等17個大字是篆書外,裡面的志文全部是豎刻陰文楷書。一共25行,741字。
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說,這個“壽藏銘”其實是洪保生前就刻好的,當時,洪保65歲,他似乎已經參透了人生,在“銘文”中慷慨“人生在世,如駒過隙,與其生后之有為,孰若生前只早計也”。

考古發現


鄭和可能是九下西洋

“洪保是雲南大理人,13歲進宮成太監。他29歲開始跟隨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也正如此,朱棣派他參與下西洋的領導工作。”王志高說,通過反覆閱讀銘文,還有翻閱史料,他發現,鄭和下西洋應該不是只有七次。
壽藏銘石刻拓片
壽藏銘石刻拓片
銘文中說,“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洪保就作為一次下西洋船隊的副使,統領船隊下過西洋。“這次下西洋的‘一把手’是誰?”銘文裡面沒有明說,但清乾隆年間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中則稱,“永樂元年,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今天的泰國)”。也就是說1403年,鄭和實施過一次前往泰國的航海,但並沒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再加上有學者查到的鄭和曾於1424年,率船隊去過一次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那麼,鄭和其實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銘文和史料記載都對應上了,推翻了原來流傳的鄭和是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下西洋的說法,把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提早了兩年。”
鄭和1433年辭世后,洪保還在延續下西洋活動。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過七旬的洪保率使團最後一次出使西洋。

主船排水量2500多噸

經過研讀,王志高發現,銘文中提到了洪保等率領船隊的頭兒們,乘坐的寶船叫“大福號”,這是鄭和船隊中的大型船隻,比現在流傳的寶船載重量大5倍。“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短短几句話,但透露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僅有船號的記錄,還有船的載重量。王志高說,洪保作為鄭和船隊的二把手,應該乘坐的就是鄭和寶船了。而這艘寶船叫“大福號”,能容下“五千料”。料在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於1石。之前,寶船記載最多的是它“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也就是長138米,寬56米。還有專家研究認為,鄭和船隊中的海船是兩千料。不過,這次銘文對大家印象中的“寶船”是一種顛覆,它不是兩千料,而是五千料!料越多,載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1000噸;五千料,則是排水量為2500多噸的巨無霸。“不得不說,這在古代是一個造船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