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智慧Ⅱ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Ⅱ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Ⅱ》是2008年鷺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曲黎敏。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異之書。它不像西醫書籍那樣總在解析生理、病理等專業辭彙,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
曲黎敏教授繼暢銷書《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后再品《黃帝內經》,書中詳細闡釋了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病變及相關中醫對治,講授了中醫望聞問切常識等,幫助人們簡明認知人體發生病變時的微小徵兆,指導人們儘早發現身體的疾患並及時醫治。這既是實用的人體智慧之書,也是養生與生命智慧之書。
繼《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暢銷200000冊后,北京中醫藥大學名教授曲黎敏現地度開講中國最古老的養生經典。精彩絕倫又簡明實用的解讀,既是一次人體智慧之旅,又是一次養生與生命智慧之旅。
人身難得,我們的身體比大腦聰明,卻需要多年修鍊。真法難聞,北京中醫藥大學名教授曲黎敏莊重開講。中國難生,惟有中國才有如此智慧而玄妙的養生經典。
《黃帝內經》是智慧之書,而不是知識之書,是可以讓一個民族懷著隱秘的熱情世世代代、反反覆復去閱讀的書。
——曲黎敏
作者:曲黎敏
近年來,曲黎敏不僅在大學里主講“中醫文化”、“周易與中醫學”、“道家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課程,還致力於傳統醫道的公開推廣,經常受邀到各大機構演講。她的演講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讓聽眾既能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玄妙,又能學到切實好用的養生智慧,實現對自身生命切實的人文關懷……
第一章 中醫的定義
中醫使生命長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中醫是對生命的細緻體會與關切——“醫者意也”
第二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的四個方面
養性情
養睡眠
養居處
養房事
第三章 五臟與中醫意象思維
什麼是五行
人體五臟之象
第四章 《靈蘭秘典論》的五臟解讀
《靈蘭秘典論》解析
心為君主之官’
肺為相傅之官
肝為將軍之官
脾為諫議之官
腎為作強之官
五臟之外——膻中
第五章 不可輕視的六腑
膽為中正之官
胃為倉廩之官
小腸為受盛之官
大腸為傳道之官
三焦為決瀆之官
膀胱為州都之官
第六章 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扁鵲使虢太子起死回生
中醫看病之“望”
中醫看病之“聞”
中醫看病之“問”
中醫看病之“切”
生病的四個層次與中醫對治
第七章 人生智慧與養生智慧
扁鵲的醫術與境界
壽限與養生
人生的道德修養與養生
第一章 中醫的定義
在漢代,關於中醫有兩個定義,一個是在《漢書·藝文志》當中提到的“方技者,皆生生之具”,還有一個是在《後漢書·郭玉傳》里提到的“醫者意也”。這是關於中醫的兩個非常著名的定義。
中醫使生命長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皆生生之具”,這個和現代醫學的很多定義是不一樣的。所謂“生生之具”,就是使生命長生的工具。中國的醫學到底是指什麼?其實,指的就是使生命能夠長生的工具。傳統文化中,經常會出現一個詞,叫“長生久視”,就是說不管人活到多大歲數,都要眼不花、耳不聾,這是一個關於生命質量的問題。得老年痴呆症的人也可以活很久,可是他的生命質量不高,沒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狀態。中國的傳統醫學實際上強調的是要讓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怎麼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這是中醫學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我們經常會講到的養生問題。
中國古代的“養”字,寫得非常有意思,它是指一個人趕著四隻羊,在放牧。
“養”有愛護和放牧的意思。所以養生首先要愛護自己這條生命,然後還要牧養它。所謂的“牧養”就是讓生命自由自在地生長,保持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養生不是單純地不生病,而是使生命質量獲得提高。中醫永遠是把質放在量的前面的,一個人即使活到一百六十歲,但如果他得了老年痴呆症,那也是沒有意義的。
中醫是對生命的細緻體會與關切——“醫者意也”中醫的第二個定義就是“醫者意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些中醫問題是很難講清楚的,很多醫家都說,最上等的醫生,都是在談這個“意也”。“意也”來源於“醫之為言意也”,這句話最早出現在《郭玉傳》里。
《後漢書》里曾經記載過一位大醫家郭玉,在他治病救人的過程當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說,一些富貴的人來找郭玉看病的話,郭玉一定要讓這些有錢人或者官僚穿上窮苦百姓的破衣服,住到破房子里,才能給他們治好病。當時的皇帝就問郭玉為什麼要這樣,郭玉說這就是“醫之為言意也”:那些人的地位、氣勢擺在那兒,他覺得那些人對他不信任,處在這種狀態之下,他自己很恐懼,意念和想法就會受到干擾,就不能集中精神為病人看病。還有一個故事,是說有一天皇帝想試驗郭玉的脈法,就讓“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找了一個手腕漂亮得像女人的手一樣的男子和一個女子躲在帷帳之後,這兩個人各伸出一隻手來,讓郭玉把脈。郭玉把完脈以後,就覺得非常奇怪,他說這個脈象很怪,好像不是一個人的脈,而是兩個人的。因為脈有陰陽,脈分男女,郭玉從脈法上一下就判斷出這兩隻手不是一個人的手,皇帝從此特別佩服他。
“醫者意也”的來源
郭玉說:“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與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腠理”是什麼?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講,“腠理”指的是人們的肌膚腠理,其實就是指生命。“巧”就是指醫生的針灸治療。郭玉說生命是至微至妙的一個東西,如果醫生要去醫治人的生命,需要“隨氣用巧”,即醫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氣去把握一切。醫生在給別人扎針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如果在扎針時,出現一點點問題,就會“毫芒即乖”,就是說出一點差錯就會釀成很大的錯誤。
醫生對“醫者意也”理解的層面不同,他們醫術的高低就會不一樣。實際上,“醫者意也”涉及悟性、感覺和神明的問題,這屬於醫學中很高的一個層面。
在《黃帝內經》當中有一句話,叫做“下守形,上守神”。西方社會強調的是“形”這個層面,即肉體層面,給人體的定義是——人是機器。所以現在很多人就像對待機器一樣對待身體,總是想著怎麼樣去修理它。但是中醫不同,中醫強調的是氣和神的層面,所以《黃帝內經》又說“下守關,上守機”,真正高明的醫生,都是守著神明,是用意念、用神來看病的。